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书》有云:"民以食为天"。的确,人,自打降生,便与吃难舍难离,不分国界、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贫困年代,吃饭只是为了温饱;富足年代,吃饭还是为了享受。正因为如此,有关美食的话题,永远高热度,有关美食的研究,永远无止境。不久前,央视一套在晚间节目时段,播出了7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然而,引发观众热捧的,不是高清技术,而是节目内容。美食: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2.
孙浩  叶小源 《东南传播》2021,(11):136-138
近年来,国产美食题材纪录片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作品的影响下,已经寻找到了新的叙事方式与传播模式.《早餐中国》《寻味顺德》《新疆味道》《舌尖上的重庆》等美食题材纪录片开始从地域特色、餐饮类型等方面分散发力,开启了美食题材纪录片的新纪元.在当下"群雄割据"的美食题材纪录片中,一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纪录片《人生一串》从众多美食纪录片中脱颖而出,以小众化另类视角阐释了我国美食纪录片的多样性.本文以地域空间的建构、多重维度的用户参与、工匠精神的体现三个方面,从怀旧的视角对纪录片《人生一串》的艺术表达与叙事特征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3.
龙念 《现代传播》2013,35(1):156-157
2012年5月14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自开播以来,其平均收视率超过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美食"话题在网络论坛、微博、贴吧的关注度居高不下。那么,《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何以如此火爆?它以美食为题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本文试图从美食的自然性、社会性、文化性  相似文献   

4.
2012年5月,陈晓卿导演的《舌尖上的中国》问世,开启了中国美食节目的新篇章,成为了美食纪录片的标杆。随着时间的推演,他自己依旧在探寻美食纪录片的新高度,2018年《风味人间》一推出,也成为口碑之作。今年,由他和美食家沈宏非担任总顾问,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联合制作的《早餐中国》,再度成为了"现象级"的作品。这几部美食纪录片,框架大体是相似的:美食、文化、人情,但具体如何拿捏,时长如何控制,拍摄技法不尽相同,也正代表着如今中国观众在这7年间审美的流变。本文将从《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谈起,分析它所开创的美食纪录片的新风潮,以及《早餐中国》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饮食这个最基本的生活元素.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美食节目也有了自己的专业频道,中华美食频道、美国美食频道、西班牙美食频道和亚洲美食频道这世界四大美食频道也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关注.青岛电视台如今也有了《健康新食代》、《美娱来了》、《大小S爱厨房》等美食节目.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关于女性教育的记载,只有在《周礼》、《礼记》、《仪礼》这些有关礼节的书中可以见到,此外,在《尚书》、《左传》也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从教育内容上说,先秦时期的女性教育已经有别于男子教育,先秦时期的女性教育以"四德"为主。从教育方式上说,先秦女性教育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家庭式,另一种可称为私塾式。  相似文献   

7.
《熟悉的味道》是一档由浙江卫视和千足传媒共同打造的美食传情类明星故事型真人秀节目,该节目打破了2016年综艺市场上美食类节目中"美食+明星+竞技"或"美食+明星+娱乐"的固有模式,以"熟悉的味道,爱要你知道"为主旨,主打"用心、用情"。本文在分析《熟悉的味道》节目特色的基础上,深入解读该节目对人文情怀元素的体现和运用,以期为我国美食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2013年8月31日,群情期待的CCTV-2财经频道年度大型美食真人秀"西门子厨房电器《味觉大战》"终于在北京世茂百货揭开其神秘面纱,初露峥嵘。勺中乾坤变化无穷《味觉大战》是CCTV-2财经频道通过新雅迪传媒从德国顶级传媒集团"Red Arrow"引进的大型美食真人秀节目,其最重要的亮点就是盲评。该节目保留了原版《The Taste》中独一无二的"盲品"方式。《味觉大战》将邀请国内有影响力的、专业的美食界大腕做评委,通过一勺盲品来确定这个选手的去留。盲品,在保证选拔公正性的同时,导师的不知情将为节目带来更大的悬念。"好味道"出自哪组队员,去留之间只凭菜肴本身"味道"的好坏,导师们不断面临亲手淘汰自己队员的  相似文献   

9.
正《热河密札》是研究辛酉政变的重要史料,诸多学者对它做过深入解读,①但仍有若干隐语面目模糊或不知所指。本文尝试对"灵皋""深远""成、沈二公"的"成""竹翁""竹兄"加以补证,并对"杜蓉老""次翁"加以考证。一灵皋《热河密札》第三札言"宫灯已跪安,日内回京。灵皋往谒,弟未之前去,恐有风声故也"。  相似文献   

10.
《菉竹堂书目》是明代前期藏书家叶盛的藏书目录,大约编成于成化七年(1471).《四库总目》著录于"存目"中.咸丰间伍崇曜刻入《粤雅堂丛书》中,流传渐广.直到晚清陆心源(1834-1894)指出《粤雅堂丛书》本是摘抄明《文渊阁书目》而成的伪本,人们才知道《菉竹堂书目》有真伪之分.存世的清代钞本不少,然而一般读者难得一见,无从比较其异同.现在,《四库存目丛书》出版,这部书目也印在其中.所印的本子虽然不是四库馆臣所见的真本,但是现存较早的清抄本,特别是有叶盛七世孙叶国华天启三年(1623)所写的跋,为《粤雅堂丛书》本所无.从这篇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伪本产生的原因.综合已知资料,把《菉竹堂书目》真伪两本存世的情况作一些考察,对目录学史研究当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王丹 《传媒》2012,(8):25-31
无论从大众化的美食类选题,还是从晚间22时30分的播出时间来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争抢收视方面似乎"先天不足",但它却出乎意料地走红了荧屏,带给了人们超越美食的思考。有人评价《舌尖上的中国》是"国菜超级指南";有人则评价"它道尽了美食背后的人生百味";该片导演陈晓卿则坦言,自己只是怀着对食  相似文献   

12.
近读段书伟先生《通俗文辑校》一书,所收遗文本于清人以来诸种辑集,可称为一较完备之本子。有关《通俗文》的作者问题,殴书前言亦有论及,其所举理由,大致根据洪亮吉等学者之成说,书中提到的"论证"有二:一以同时代之学者也有类似之材料,合乎了当时的"时代条件";二则从服虔《春秋左氏解谊》、《汉书音训》之遗文之比对中,大致与《通俗文》内容相  相似文献   

13.
<正>《舌尖之福》是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2013年11月全新改版后强势推出的一档美食体验秀节目,将"趣味、文化、指南"等元素与新媒体、自媒体等传播手段巧妙结合,与观众互动良好,被誉为福建"以美食视角体验地方风情"的最佳平台。福州名小吃系列《福城福味》是《舌尖之福》栏目与福州市商务局合作推出的电视专题片,共八个篇章。半个月策划、两个月拍摄、  相似文献   

14.
槟榔树是一种热带植物,属棕榈科常绿乔木,其果实呈长圆形或卵球形,类似橄榄,略小于鸡蛋,颜色橙红,可作食用,亦可用药。原产于东南亚,我国引种栽培的历史已有1500多年,海南岛、台湾、广西、云南等省很早就有种植。古籍中也很早便有关于槟榔的记载,东汉杨孚的《异物志》中就有关于岭南越人嚼食槟榔的记载。晋人嵇含的《南方草木状》载":槟榔树高十余丈,皮似青桐,节如桂竹。……森秀无比,柯端有顶叶,叶似甘蕉,条脉开破,仰望眇眇,如插丛蕉于竹杪,风至独  相似文献   

15.
尹悦 《今传媒》2014,(12):110-111
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播以来,这部美食题材的纪录片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第51届戛纳电视节上,中国美食香飘海外,《舌尖上的中国》引起海外片商竞相争抢,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打开了新局面。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国》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向世界讲好一个"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6.
新世说     
S市举办报刊发行日,众家媒体各发奇招:《宠物苑》季刊欲现场教授“爱犬保健按摩”、《美食佳》周报则欲红焖狗肉以饷读者。恰巧两家展位比邻,台前郎中与大厨摩拳擦掌之际,正乃后台宠物犬和食用犬“热聊”之时,不料,犬兄弟被错牵、对换了去处,运命与设计大谬……  相似文献   

17.
游永南 《东南传播》2014,(7):166-167
央视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引发了一场全民美食热潮,还产生了一种新兴的网络语体"舌尖体"。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探究画面和解说词的配合技巧,以达到触类旁通,提升解说词写作水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创作与西方理论:新近文学图书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现在·未来——中国创作《致一九七五》、《山楂树之恋》、《启蒙时代》都是关于"过去"的书。《我叫刘跃进》是一本关于"现在"的书。《和我们的女儿谈话》文体诡异,可以视为一本关于"未来"的书。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大致了解中国当代作家面对过去、现在、未来的重整和想象方式。我叫刘跃进,刘震云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它讲述的是一群进城民工的故事,是一个以建筑工地厨师刘跃进为故事核心的农民工,还有包工头、相关官员、情人、小姐、发廊妹在北京的遭遇小说。这样的题材并不  相似文献   

19.
央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舌尖上的河南》、《舌尖上的广东》、《舌尖上的重庆》等地方美食类节目充斥荧屏。在这股跟风潮中,地方台美食类节目暴露了很多问题,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笔者以为,地方台美食类节目要想突围,形成特色,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是不二之选。  相似文献   

20.
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播出后在网上掀起热潮,成为影响广泛的社会生活话题,获得主流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一致肯定和齐声点赞。4月26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专门撰文推荐,节目上线四周视频播放量破亿,同名微博话题阅读量近3亿,互动量达200万,不少品牌均有合作意向,节目有望在第二季迎来商业回报。无论从市场表现还是观众口碑上,《早餐中国》都成为继《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节目之后又一档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的现象级纪录片。如果说,《早餐中国》的火爆打开了人们对美食纪录片的另一种想象空间,那么其背后的制作方海峡卫视,则让行业看到了只要抓住时代热点,生产接地气的高品质内容,再辅以当下受众娱乐消费习惯的传播方式,传统电视媒体同样可以在互联网时代获得"出圈"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