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废都意识"是一种文化黄昏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废都》之所以是贾平凹的一部“安神之作”、“止心慌之作”、或者“安妥我灵魂的一本书”,是因为其中浸淫着浓烈的文化黄昏意识。作为描述废都人废都文化心态的总结性文字,“自卑性自尊”、“无奈性放达”和“尴尬性焦虑”三句话,真实、准确地描绘和揭示出了废都文化人普遍遭遇到的文化境遇。正是文化黄昏意识孕育着“废都文化”,预言了“废都文化”的末日,预言着一种新的、更加辉煌的现代都市文化的诞生。  相似文献   

2.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异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远离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成为一座“永久孤绝的海岛”,是由他“文学是梦”的文学观所决定的。废名“文学是梦”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启发,另一方面则与周作人、鲁迅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文学是梦”的文学观在废名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距离”与“想象”是解读废名小说及其文学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时,国家意识抬头,把官话改称国语。学校有一门功课叫“国文”,教的是文言文,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文体改革,废文言,用  相似文献   

4.
“废池乔木”何以“厌言兵”甘肃永登县一中王仁武姜夔《扬州慢》一词中有“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三句。前一句写扬州遭破坏的原因,后两句写战乱的惨状。但“犹厌言兵”陈述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就语法关系来看,显然是“废池乔木”;可有人以为“废池乔木...  相似文献   

5.
《荆轲刺秦王》 :“(秦王 )遂拔以击荆轲 ,断其左股 ,荆轲废。”“废”字注 :“残废 ,伤残倒地。”“废”疑为跌倒义。《韩诗外传》第一卷第二十一章 :“楚白公之难 ,有庄之善者 ,辞其母 ,将死君。……比至朝 ,三废车中。其仆曰 :‘子惧 ,何不反也 ?’曰 :‘惧 ,吾私也 ;死君 ,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往死之。”台湾赖炎元《韩诗外传今注今译》注 :“废 :坠 ,跌倒。”跌倒义是。《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王暗口恶叱咤 ,千人皆废。”司马贞《索隐》 :“孟康曰 :废 ,伏也。张晏曰 :废 ,偃也。”偃伏虽有别 ,其为跌倒则一。此文“…  相似文献   

6.
废名是一位公认的文体大家,有着自己独特而具有强烈文体革新意识的文学观,对他后期在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文章对废名的文章观念进行梳理,指出20世纪“六朝文派”的文章观念(通过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被他转换为小说创作的文学理念和文学资源,形成了他注意表现“趣味”和“赤子之心”的“性情美学”。正是从这一美学理念出发,废名广泛吸取各家各派的文学营养,创造出谈话风、“乱写”、“写实”和用典等一系列具体操作技术,形成了一种富有弹性的小说文体,成为小说文体的一大奇观。由此生发,文章对沈从文等人对废名后期小说的批评进行辨析和批驳,重新评价了废名的后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废名的诗论中,新诗质体现为“当下性”和“诗的情绪”,由此衍生出新诗的“切实”、“质直”以及见之“性情”。这与废名所倡导的“文艺复兴”有着内在一致性。而这些正暗合了新诗的“真”、“诚”要求,并且这一要求逐渐鲜明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在废名的诗论中,新诗质体现为“当下性”和“诗的情绪”,由此衍生出新诗的“切实”、“质直”以及见之“性情”。这与废名所倡导的“文艺复兴”有着内在一致性。而这些正暗合了新诗的“真”、“诚”要求,并且这一要求逐渐鲜明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废名小说中存在着“非严肃精神”。促成其非严肃精神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乱写”和“诙谐”。废名张扬非严肃精神之意义在于对小说所拥有的诸多艺术功能的恢复和拓展。  相似文献   

10.
重解废名的新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名的诗和诗论的独特性已为研究界所公认,且近年来获得了较为充分的论述。本文从废名的诗与诗论的文本出发,着眼于废名诗学观念对新诗本质理解的可能意义,结合废名的诗作及三十年代的诗学氛围,对废名的新诗观重新作出了申说。本文认为,废名关于新诗诗质的要求体现为两点:一是诗的“当下”性,一是诗的“完全”性,他的讲稿和诗作印证了这两个特点;而废名更为可贵的贡献在于,他充分地觉识到了新诗语言的“散文化”特性,指出应该依据这种语言的特性来建构新诗的形式,这对新诗本质的理解与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废都》是一部备受争议而又命运坎坷的小说。本文从三个层面对它予以解读:是转型期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平衡造成了“废都”景观,而作者是以田园牧歌的美学理想来观照“废都”的;沉沦中的庄之蝶想用“性”来拯救自己,这一救赎也许并非毫无效果,但终究只是徒劳,因为“性”也在沉沦中,沉沦者不能充当拯救者;庄之蝶之“蝶”可能有追花狂蝶之意,一定更有“庄生梦蝶”之意,写出了庄之蝶精神废墟的“世纪末情绪”,使《废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先看几个例子:(1)“这是我惟一敢保证不是废话的一句话。”(江南空气《废言——关于是否取消降级制的思考》)(2)“然寻检雅诂,废语多有可用为新语者。”(章炳麟《文学说例》)(3)“诗的语言绝不能容许废言废语。”([台湾]简政珍《诗的生命感》)  相似文献   

13.
无论就其对早期新文学的介入深度,或就其三十年代京派特征的典范性而言,废名都可以视为观察两个十年间新文学差异的典型案例。作为“冯文炳先生”,他的新文学始终保持着“文学革命”式的、与“思想革命”或“伦理革命”的胶着;而作为“废名先生”,他的新文学则响应着三十年代新文学整体的专门化倾向。三十年代前期是这一转变发生的时期,考察这一时期前后废名诗学的变化,有助于把握新文学观念的历史嬗变,从而将之再度历史化、问题化。  相似文献   

14.
宋哲宗盂后两度被废,两次垂帘听政,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不多见的。孟后坎坷的命运与当时的政局密切相关,对于盂后的被废一直存在“争宠”、“党争”及“二者兼有”的说法,笔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认为争宠和党争是造成盂后两度被废的主要原因,由于政局的不同,二者所起的作用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理解废名     
假如人们能够站在一个理解废名“精神旅程”的角度上去看他的作品,废名的小说就不会像大家想像的那样晦涩难懂,反而会使人产生一种想要去深入了解的冲动.本文以一种特殊的“阅读高度”分析废名的文章,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废名独特的写作历程.  相似文献   

16.
文本《废都》是一种源于现实废都、又超越了现实废都的文学范式和艺术文化范式,它是一种由废都文学文字符号、废都文学形象符号和废都文学意象符号组成的描写废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化系统。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其通过废都文化氛围的烘托、渲染和暗示,揭示了废都文化隔离机制对于废都人的种种文化隔离现象,并对戕害废都文化人的那种“废都文化”,做了更深层次的理性反思和文化批判。文本《废都》所揭示的“废都文化”问题,至今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我国现代化进程,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7.
何三三 《大学时代》2006,4(5):26-28
本文试从废名创作风格成熟时期的两部作品《桥》与《莫须有先生传》入手,深入剖析作者的“梦”文学观,从一个侧面探究废名艺术宗旨的深层底蕴及其“晦涩”文风的潜层因子。  相似文献   

18.
意象的繁复及意象表达过程的艰涩是废名诗歌的两大特点。废名诗歌用了大量的具有暗示性的带有佛教玄学色彩的意象,同时在意象的表达中往往采用“禅悟”的思维将普通意象复杂化、曲折化。这样的意象“示现”方式为废名的诗歌带来了丰富的意象空间,却也留下了很多让读者难以索解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针对班里有同学乱扔废纸屑的现象.我带领同学们在班里开展“弯弯腰”活动.号召他们能够“弯下腰”捡拾地上的废纸屑.让教室里干干净净。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诗史上,废名被称为是一位具有现代主义诗风的诗人。废名的诗不象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那样,表现的多是雨巷中寻梦的寂寞惆怅和凄婉迷惘,他不焦不躁,内心宁静、幽远,醉心于沉思冥想之中的人生体验与审美的玄思神游。李健吾说他“仿佛一个修士,一切是向内的”,“永远是孤独的,简直是孤洁的。”朱光潜说:“废名先生富敏感而好苦思,有禅与道人风味,他的诗有一深玄的背景,难懂的是这背景。”“但是懂得之后,你也许要惊叹它真好。”废名的诗歌较多的表现一种对宇宙、人生的心灵感悟,突出呈现的是禅趣、佛理的影响,善于将禅宗与人生思考汇而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