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余上沅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他一直致力于西方戏剧的介绍和研究。紧密联系中国戏剧运动的现实,注重研究的当代性、尝试比较戏剧的方法、注重戏剧艺术的综合研究,强调戏剧的民族特色,是其早期西方戏剧研究的特色,至今仍具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青年》是最早关注中国现代戏剧改良的中国现代杂志。胡适虽不是戏剧家,但是他率先于1918年在第4卷第6号《新青年》上开辟了第一个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研究的专号"易卜生专号",并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戏剧改良的文章《易卜生主义》。之后又于1918年10月15日在第5卷第4号《新青年》上组织了戏剧改良的第二个专号,发表戏剧理论文章《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这是胡适戏剧改良的两篇重要文章,文章提出了自由主义、写实主义戏剧观,以及戏剧进化论和悲剧观念。这些观点不仅对初期的文学革命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开创性的意义。但文章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从而左右着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和走向。  相似文献   

3.
易卜生通过他的戏剧《人民公敌》体现出他对生态的忧虑和重视。中国对易卜生的关注与引进,从1908年鲁迅对易卜生的介绍,胡适在《新青年》的引进,到现在有一百年的历史。胡适在《易卜生主义》里推崇的是易卜生的写实主义和斗争精神,人们对环境危机的忽视,使我们深感易卜生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与意义。新时期,关于生态的戏剧出现在中国的舞台上,这是值得欣喜的,这也可以说是《人民公敌》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胡适与戏剧     
丰富的看戏经历为胡适日后进行戏剧改良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和经验,胡适戏剧改良的理论基点是文学进化观念和实验主义哲学,胡适的戏剧改良观念是与其倡导的“五四”文学革命步调是一致的,胡适还在戏剧翻译和戏剧创作中不遗余力,其翻译创作戏剧的动力和标准是写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戏剧观。厘清胡适和戏剧改革创作的关系,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进程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西方戏剧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正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当时,一些戏曲界人士对古旧的剧目不足以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甚为不满,因此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文学是生活的写照,文学作品在某一时期出现一定的特征,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原因.本文通过对元明清时期的戏剧文化进行解读,并对其发展轨迹进行追溯,深入研究在特有的历史背景下的戏剧文化.并阐明其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走近易卜生     
笔者对易卜生的兴趣来自于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但凡西方的戏剧史、文化史乃至思想史,都无比尊敬地称他为“现代戏剧之父”?为什么在西方戏剧界关于易卜生的评论汗牛充栋,并且有人总结为“条条道路出自易卜生,条条道路又通向易卜生”?  相似文献   

7.
"俯视"与"仰视"是观众在观看戏剧时的心理状态及对戏剧的不同观念,本文就中国和西方戏剧在产生渊源、形成过程、社会地位、表演方式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上分析和解读东西方观众的巨大戏剧观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熊拂西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在当时是少有的专攻戏剧的硕士。他怀着传播先进化的抱负,从事戏剧大众化的实验。他以化为切入点,执着于对大众启蒙,把大众从专制主义、蒙昧主义和封建迷信中解放出来,逐步树立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将西方残戏变革的“果实”接种在中国土壤上,无论在戏剧内容、戏剧观念,还是在剧场、演出方式上都展示出崭新面貌,实现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接轨,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嘱目。  相似文献   

9.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在中国剧坛的两次回响,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使带有浓郁现代主义色彩的戏剧在中国风靡一时,而且促进了中国戏剧观的更新,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五四”时期,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既促使中国戏剧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又促使艺术家们开始了对话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索。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彻底打破了中国话剧原有的美学体系,使话剧艺术从写实性的再现艺术向假定性的表现艺术转化,向中国戏剧传统回归,促进了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戏剧在西方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罗马的酒神祭祀。伴随着漫长的历史变迁,戏剧本身,无论是在内容或形式上,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对西方不同时期的戏剧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阐述现代,后现代主义戏剧所表现的戏剧的一个发展趋势,既对深层戏剧形式的解构,称之为“推动力的削弱”。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在早期史剧形式的探索中,主张向西方借鉴,进行"崭新的移植"。但在实际创作中,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他的史剧形式"移植"打上了深刻的中国烙印。就诗学传承而言,除了近现代西洋戏剧形式的继承,他的早期史剧实际上还继承了四川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元杂剧形式等中国传统文艺形式。在中西方文艺形式的继承中,郭沫若早期戏剧形式探索取得了相当的实绩,对中国新文学话剧形式的探索与开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胡适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所提倡并发扬的白话文学开创了我国文学的新纪要。从小习读古文的胡适,对中国的古典诗词并非一味的拒抗,在他的白话诗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传统文化的余韵。但另一方面,有着丰富西洋文化的胡适也同样受着海外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的诗词又作了巨大的创新尝试。文章主要从胡适早期白话诗所受的传统影响和他在西方诗歌的形式的感悟下对古典诗歌所作的创新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胡适白话诗出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进化论是胡适倡导文学革命最重要的理论支点之一。青年时代的胡适不仅通过严复的翻译、梁启超等的著述接受了西方进化论思想,还继承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哲学中朴素的进化论思想。胡适用进化的方法去思考、去研究中国文字和文学问题,并以中西文学史上的文学进化为根据,提出了文学革命的相关主张。同时,他还以创作实践—白话新诗《尝试集》证明了自己的主张。以白话取代文言,以白话文学为正宗,不仅颠覆了一个旧的世界,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适应并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然,胡适将进化论借用在文学上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有着庸俗化、机械化等弊端。  相似文献   

14.
近代著名史学家张森楷毕生从事史籍校勘与编纂事业,编订的《二十四史校勘记》、《史记新校注》等堪称国史研究和校勘学之典范,主修的《合川县志》是康熙以来少见的新修地方佳志,还秉承经世致用之风,编写了大量济世救国之作。张森楷一生治学严谨、著述等身、成绩斐然,堪称晚清至民国初期成果最多的“史学大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胡适先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大家,是中国西学东渐的重要坐标人物,是近现代中国文化变革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先秦诸子进化论》是先生以西方进化论思想来看待中国哲学的重要作品之一。时过境迁,今天已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21世纪,回想中国近百年来的风云变幻,在中华民族面临变革的存亡时刻,先生是如何看待中国哲学史的,这种思想今天仍然不失其意义。在西学东渐之际,先生以进化论的观点分析先秦诸子,立意甚佳,含义甚远,触及中西哲学分野的源头。我们权以先生之分析,来再探中西哲学之不同。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译述古希腊戏剧的文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作人是我国译述古希腊戏剧的拓荒与奠基人之一。他胸怀世界化的宏大构想。以创建中国新化、改造国民性为最高鹄的,奉行两个“三角塔”的独特的化艺术观,不仅翻译了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及拟曲等一批传世之作。而且全面地考究、评述古希腊戏剧的生成、发展、兴衰及其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他的译述的化策略突显出孤标特立、卓然不凡的化品格,对于推进新世纪中外化交流,缔建现代的民族新化,仍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谈胡适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适是中国近代学术界颇有建树和影响的人物,他一生著作颇丰,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后人批判地研究与继承。关于职业教育,胡适也有论述。胡适的职业教育理论虽然并不系统完整,但仍有特色。在新世纪研究胡适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在王瑶、张毕来、刘绶松等人的新文学史著中,建构了胡适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右翼形象.与民国文学史著中对胡适形象的经典化塑造不同,建国之后,文学史家们从“阶级论”和“题材决定论”的教条主义观念出发,对胡适形象进行了否定性改写,几乎泯灭了胡适在诸多文学领域的实际贡献.追溯胡适形象在这些新文学史著中被妖魔化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总结文学史编写过程中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学史评价观念,从而避免走入一种“总体性历史元叙事”的陷阱.  相似文献   

19.
胡适对于小说尤其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根据历史研究中"层累"的概念,可以归纳出胡适在历史演义小说研究中所运用的实验主义方法,并阐述这种方法同中国传统考据学的关系,从而揭示胡适在历史演义小说研究中的着眼点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胡适:在博学与专精之间徘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将具体探讨胡适留学美国如何一步一步清楚自己的职责(因为是博还是专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对自己究竟要什么是逐步明确的,这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桎梏,每一次蜕变都获得一次新生),探讨如何由文学到历史到哲学的转变以及嫁接中西之法治中国先秦名学史的气象与胸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