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臧宗福 《现代语文》2009,(10):130-131
路遥的小说《人生》当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是一出悲剧。悲剧的发生与其自身的个性缺陷和面对考验时所做的选择有主要关系,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高加林和刘巧珍爱情悲剧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也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进一步思索。  相似文献   

2.
臧宗福 《现代语文》2009,(8):130-131
路遥的小说《人生》当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是一出悲剧。悲剧的发生与其自身的个性缺陷和面对考验时所做的选择有主要关系,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高加林和刘巧珍爱情悲剧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也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进一步思索。  相似文献   

3.
高加林的性格十分复杂,是路遥塑造的经典的文学典型,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画廊中不朽的文学形象。高加林想要实现自身的价值,想拥有美好的前程与完美的爱情,并且为此表现出非凡的进取精神,但是高加林最终没有能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原则,致使他的这些追求均以失败而告终,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认真分析小说,可以发现造成高加林人生悲剧的原因既有社会层面的因素,又有他个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是一部洋溢着浓郁时代特征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描写城乡交叉地带青年的爱情故事,反映当代青年对"人生"的探求,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文章通过对高加林的形象进行分析,着重讨论造成他在事业和爱情上悲剧的社会及个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人生》是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成名作.小说以改革初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讲述了农村出身的文化青年高加林渴望到大城市出人头地,却在现实的重压下和个人的思想局限中几经挫折最终回归乡土的悲剧故事.本文主要从高加林人生悲剧的表现、成因和启示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作品对社会和人性的双重关注.  相似文献   

6.
《人生》中人物悲剧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是把历史的聚光镜对准了城乡交叉这一特殊地带的人物命运和爱情悲欢。高加林和刘巧珍是具有典型性和复杂性的悲剧形象。对于高加林应看到他追求自身发展愿望的双重性:一方面是肯定这种愿望中包含着积极进取,大胆创新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导致他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之一,即个人理想游离于社会理想之外。  相似文献   

7.
在《人生》这部小说中,高加林同刘巧珍和黄亚萍二人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要矛盾,这也正体现了人生中面临的那种爱情与事业相互冲突时而产生艰难选择的悲剧。文中悲剧的发生虽与主人公自身的个性缺陷和面对考验时所做的选择有主要关系,但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在整部小说中,巧珍的文化缺失,亚萍的自私性格,以及高加林错误的人生价值观都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他将自身执着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仅仅理解为自己世俗的社会地位的不断递增,这对人生价值是一种较为肤浅的理解。总的说来,文中的爱情悲剧所体现的人生价值观引发了读者们对人生更为深沉的思索。  相似文献   

8.
在《人生》所描写的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里,巧珍以火般的热情和水般的温柔包容高加林.可她的爱情最终是一场悲剧,这悲剧的原因在于她和高加林之间爱情基础的薄弱、阶层差距,也在于她自身的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9.
人生命运的表达是小说美学的基础与核心,叔本华、尼采、伯格森、萨特、弗洛伊德以及马克思主义西方学派马尔库塞等哲学巨匠都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人生命运的美学表达问题。然而,人生命运艺术反映的真实性具有文化的规范性。我们吸纳他们哲学观念及其创作实践合理内涵,使其成为我们人生命运美学表达的借鉴。路遥的《人生》对高加林人生命运的表达就具有很强的美学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丁玲早期创作的《韦护》是继《莎菲女士的日子》后又一篇以描写青年男女恋爱为题材的小说,这篇小说以作者好友瞿秋白与王剑虹的爱情故事为原型,描写了青年韦护和丽嘉的爱情故事,但这个爱情故事以韦护的出走而无疾而终。这对曾经甜蜜美好令人艳羡的青年男女为何从牵手最终走向分手,既往研究一般将原因归结为革命战胜爱情,这是不全面的,还应该从男主人公自身二元思想性格特点入手,分析导致这份感情中途夭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悲剧,其中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宝黛爱情悲剧的成因一直为学界和读者所关注。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黛玉自身健康与性格角度出发,对宝黛爱情悲剧成因做一些粗浅的探索,认为黛玉自身的性格和健康状况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人生》的魅力: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的《人生》通过丽个主人公写了两类悲剧,一类是在高加林身上体现的人生奋斗的悲剧,一类是巧珍身上体现的爱情悲剧。两者都带有宿命色彩,但前者更带有社会陛,而后者更富有人情味,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出身农民的作家路遥对于生活的悲剧感,同时满足了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或有底层生活经验的读者对悲情艺术的期待。  相似文献   

13.
中篇小说《梁夏》讲述了男主人公梁夏遭强奸反被诬告的曲折故事。梁夏不惜一切代价使真相公布于天下,结果却被悬置。这样一篇"未果"的小说不是作家不作为,不是作家笔下的人物不作为,而是在现实生存环境中存在着太多无法作为的隐性力量和阻挠因素。当整体文化血性陷入失语的状态时,勇敢者的"作为"就难免显现疲软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有重要的意义。上古经典名著《左传》中有充分的论据,可以证明词类活用是有规律可寻的,据此可归纳判断词类活用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其中女性形象尤为突出,主要有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通过她们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也说明个人反抗的无力。表现出鲁迅先生对于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被压迫被损害的妇女的深切关心和同情。  相似文献   

16.
在战火中创刊的《七月》、《希望》是现代文学异彩纷呈的文学期刊中卓具个性的两支奇葩。两份刊物贯穿始终的编辑思想之一就是"同人"性质的定位。这种定位在当时的文学、文化环境之下显得不合时宜,同时又恰恰塑造了《七月》、《希望》的文学及思想的成就,却也为其刊物"同人"埋下了其后命运的伏笔。  相似文献   

17.
《贫女》是晚唐诗人秦韬玉的名篇,通常认为此诗语义双关,是诗人借贫女抒自己怀才不遇的哀怨。借用现象学关学的层次分析,读者阅读时所经受的语言训练都参与了读者与这首诗的初始相遇,参映着书写上的形式特征。  相似文献   

18.
暴露国民性,解剖人的灵魂,是鲁迅先生小说现实主义深刻性所在。民主,平等,个性独立等启蒙思想的运用与其悲剧性的人生体验融为一体。但,其小说社会环境中的近代制度文化的缺失为人物悲剧人生埋下了现实的种子。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史记》中疑问代词宾语、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用"是/之"复指的宾语以及无形式标记的宾语四类宾语的语序情况。调查发现:疑问句代词宾语基本前置,否定句代词宾语基本后置,用"是/之"复指的宾语和无形式标记的宾语用例寥寥。另探讨了宾语前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关于做好后进生转化教育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大学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和心理特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分析,把握后进生的自我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有效的教育对策,以寻求成功转化学习后进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