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决策中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决策中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赵国栋决策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进而制定系统化、理论化和具体化的行动方案并准备实施的过程。决策的实质是认识向实践转化的中介,也是决策者运用思维与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在这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中,决策者需要运...  相似文献   

2.
就语文学习而言,思维是指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综合、想象、认知的思考过程;思维品质是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独特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和思维结果的价值取向所显现的学习者的思维特质。创新能力则是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依据已有信息发现新问题,设想新情况,产生新认识的独特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既有鲜明的先天资质的印迹,  相似文献   

3.
浅论中学生掌握政治知识的认识规律黄美春对于人类认识规律,列宁指出:“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①他的话概括了人类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以这一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中学生掌握政治知...  相似文献   

4.
论预见性思维的本质、特点及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预见性思维是认识向实践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认识环节,它为主体实践提供科学的事实性认识根据,使主体能够在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完成改造世界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是人类认识和创造世界的两种自觉的思维方式。它们在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中发展,是多种心理因素相互联系、相互诱发、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过程。对艺术设计来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缺一不可。只有善于使用两种思维方法,才能设计出高水平的新产品。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开始,而小学高年级自然教学较之低年级,所选取的内容多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高年级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过程,从总体上看与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认识始于感知,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再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得到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结论。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就结束了,而是反复进行,逐步提高完善,使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从近几年教学实践来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高年级学生有自己的认识特点。  相似文献   

7.
思维的动力——探究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青 《云南教育》2001,(8):30-31
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简言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认识,是对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控制和制约着各种能力的发展。人类的一切创造性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维,而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双方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过程,任何人在产生了要搞清楚某问题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意念时,其思维才真正发动,这种意念越强烈,思维愈深入。可见,在思维能力中,探究意识是起点,同时它也是思维的动力,它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独特性,还可反映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它是一个人,尤其是从事科技研究的重要素质。  相似文献   

8.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依次循环反复,这是一般的认识规律。数学实践活动课集中表现为实践操作,离开了实践操作就不是数学实践活动课。现行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中,要加强操作和实践,以利于学生在理解中掌握数学知识,防止死记硬背。”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形成能力。人的认识活动是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所言:“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  相似文献   

9.
在对于新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人们总是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样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求举一反三,在高中阶段,体现出的是在掌握基本性质和基本定理的基础上,向它的高一层次迈进的方法和手段——向基本性质和基本定理转化和归纳(简称化归)。这既为我们学习新知识提供了一种方法,又帮助我们形成了一种新的数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物理探究活动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分析和概括总结,从而揭示出物理现象的规律,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再根据认识的规律制成相应的仪器,并应用到实践活动中,这是物理探究过程中常常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它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介绍两例探究过程,与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赵彬 《天津教育》2001,(10):40-42
素质教育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将素质融入到学科教育中,进行科学实验和具体研究,才能增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除依赖于扎实、丰富的知识和多种思维能力的支持外,更得益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我们应大力挖掘数学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创新思维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一、强化知识发生过程教学,强化学生思维,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基础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创新思维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阐述实践对思维的决定作用;创新思维重要方式的运用;创新思维与实践结合过程中所展现新的创造力开发和历史局限性;进而形成创新思维与实践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往往容易注重思维结果的教学,而忽视暴露思维过程,致使精确性的认识结果,掩盖了认识过程中模糊思维的作用,实践表明,在认识过程中模糊思维必不可少,人们要想获得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不能不学会科学地运用模糊思维。一、模糊思维的含义先看两个例子: 例1.在n变化趋向于无穷大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小学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开始,而小学高年级自然教学较之低年级,所选取的内容多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高年级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过程,从总体上看与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认识始于感知,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再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  相似文献   

15.
邹戍 《农村教育》2002,(10):56-57
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逻辑思维: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逻辑思维的规律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正确地形成和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的规律,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于客观事物最一般关系的反映.遵守这些规律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幼儿对物质功能及运用物体的方式的认识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使他们容易在认识了物体的某一种功能或特性之后,排除物体的其他功能。所以对幼儿求异思维的培养,就是要帮助孩子加深对物体功能的认识,不被物体的表面功能所“蒙骗”,从而拓展孩子对物体使用方法的认识,让孩子不仅掌握物体的主要功能,也掌握一些其他功能。在培养幼儿求异思维的过程中,启发诱导孩子动手实践、独立思考,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幼儿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即使到五六岁,抽象思维也才刚刚萌芽。所以要启发幼儿的求异思维,必须在孩子的“实践活动”上多做文…  相似文献   

17.
魏仕华 《文教资料》2005,(3):107-108
“联想——迁移”的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认识能力相统一的过程,而作为这一过程的基础应该是学生合理思维方式的形成,在这种合理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又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学生的实践活动反映在学生头脑中并固定下来,才能实现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教学过程本身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源头活水,思维的合理形成只能是教学实践的逻辑过程的能动反映。如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能动地解决实际中的各种新问题,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从教师所主持的各项教学活动过程中学习思维发展的一般方…  相似文献   

18.
“发散思维”与“一题多解”寿县师范附小杨广兆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数学教学情况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和发展着发散思维。下面就本人教学实践谈两点认识。一、发散思维有益于课堂教学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的愿望。要达...  相似文献   

19.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比较牢固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什么是数学思维?一般说来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认真钻研和分析并解决学生解题的思维方式,对有的放矢地加强学生思维训练,提高解题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一、抽象思维…  相似文献   

20.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它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①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既要对客体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进行认识,又要对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认识。前者称为认知过程,后者称为评论过程。认知和评价都是人类认识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传统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不能包括评价。因为认识要掌握的是评价的客观内容,越是远离主体的需要和目的,反映的内容才越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