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描述逻辑是一族知识表示语言,其以结构化、形式化方法表示特定应用领域的知识。描述逻辑的各语言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能否公理化等问题在描述逻辑的研究进程中迄今没有相关研究。本文首先通过描述逻辑ALC与一阶逻辑的一个可判定片段之间的关系试图揭示描述逻辑的本质。最后给出了描述逻辑ALC的公理化方法及其演绎定理的证明。  相似文献   

2.
描述逻辑是一簇知识表示的语言,其以结构化、形式化的方法来表示特定应用领域的知识.文中给出了描述逻辑VL的形式化自然推演系统,并以此构建形式模型证明其推理机制是完备的.  相似文献   

3.
支持语义web模糊本体的描述逻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实现语义web上包含复杂模糊知识的模糊本体的表示和推理,提出了一种描述逻辑的模糊扩展———支持比较表达式的模糊描述逻辑(FCDLs).给出FCDLs语法和语义的形式化定义,并规定FCDLs知识库中的公理和断言形式.FCDLs将模糊描述逻辑(FDLs)中的模糊概念和扩展模糊描述逻辑(EFDLs)中的截概念结合在同一理论中,并将截概念扩展为比较截概念,从而支持对实际中经常用到的模糊隶属度之间比较表达式的描述,而其他的描述逻辑模糊扩展均不支持比较表达式.FCDLs具有比FDLs和EFDLs更强的表达能力,能够表示复杂的模糊知识并基于它们完成推理任务.因此FCDLs可实现语义web上包含复杂模糊知识的模糊本体的表示和推理.  相似文献   

4.
当前Web页面基于HTML语言,缺乏语义信息,语义网络是对现有Web的扩展.OWL是WebOntology的一种最新的W3C提出的表示语言,是实现语义Web的语言工具,它的逻辑基础是描述逻辑.结合OWL语言,提出一种基于描述逻辑的知识建模语言(KDL),给出了知识描述语言的语义解释,并提出了基于Tableau算法的推理算法.  相似文献   

5.
当前Web页面基于HTML语言,缺乏语义信息,语义网络是对现有Web的扩展.OWL是Web Ontology的一种最新的W3C提出的表示语言,是实现语义Web的语言工具,它的逻辑基础是描述逻辑.结合OWL语言,提出一种基于描述逻辑的知识建模语言(KDL),给出了知识描述语言的语义解释,并提出了基于Tableau算法的推理算法.  相似文献   

6.
周礼全是我国著名的逻辑学家,他在逻辑中引入语境的概念,提出形式逻辑要结合自然语言,开创了语言逻辑的研究,完成了语言学与逻辑学两大学科之间的过渡与结合,扩充了语言学理论的能量,丰富了逻辑学研究的内容,他是我国语言逻辑的倡导者与开拓者。今天,高度发达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要求人们在逻辑的框架内去描述自然语言的特征,因此,对自然语言进行逻辑研究的应用价值十分明显。人工智能的研究,人机对话,计算机的自然语言处理,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等课题,都需要对自然语言进行精细的逻辑分析,准确的逻辑刻画。语言逻辑的提出,为处理自然语言理解提…  相似文献   

7.
知识蕴涵逻辑是能够处理包含矛盾信息知识系统的推理问题的一类逻辑系统。它可以避免由于矛盾信息而带来推理后承的致命性结果。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主要体现在:1.为智能系统提供处理不协调信息的逻辑工具;2.用于不协调信息的形式表示;3.有助于自然语言的理解。由两个具体的应用实例可以看出,在某些情况下,用知识蕴涵逻辑描述人类的推理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智能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
《中学文科》2008,(1):24-29
【知识要点】 一、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及使用条件 (一)不定式 1.形式、(以repair为例) 2.使用条件。(1)现在分词主要表示分词动作正在进行并且,和句中逻辑主语是主动关系。(2)过去分词主要表示曾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动作,如果为及物动词,则与其逻辑主语是被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多数电子电路教材中用逻辑函数的最小项来表示逻辑函数 ,提出在有些情况下可采用逻辑函数最大项来表示逻辑函数的方法 ,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不同高校使用的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类语义网络技术等的互相结合,对系统中存在的知识信息作出归纳与表示。文章以语义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指导,将远程教育系统抽象的二维数据信息,转化为语义网络之间的类关联,进行智能教学系统中领域知识、逻辑知识的分离,建构起知识表示、教学推理开发的网络结构模型,带动传统课堂教学向网络教学转变,从而达到较好的远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洛克知识论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克知识论贯穿知识确实性主线。洛克以观念和语词为起点 ,从认知的心理行为和逻辑的语言表达两个层面展开了知识在不同逻辑层次发展的一种经验主义内涵逻辑的知识论体系 ;以人的认知行为和道德行为为起点 ,从知识和人生两个层面探讨了知识在不同领域表现的一种经验主义外延逻辑的知识论体系 ,试图为科学的基础作出形而上学的解决 ,对近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教学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学逻辑是教学系统中主客体关系的动态转换逻辑。基于主客体关系的逻辑转换,教学系统生成知识逻辑、教学逻辑、学习逻辑、认知逻辑。教学活动通过这四个逻辑组块之间的逻辑转化,促成教学双方的共振、共享和共赢,以实现教学有效化和有序化。有效和有序的逻辑转化生成复杂多样的教学网络类型,基于教学逻辑组块与网络类型的相互作用则形成教学网络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13.
大学有其自身特有的知识品性与合法性逻辑,而新中国大学是在强大行政主义为其铸就的一套颠倒合法性逻辑与违背其知识品性体制下发展的且充满合法性危机的社会组织。大学"去行政化"是通过对危机的制度外拯救而非制度内拯救以达到对行政主义范式的一种扬弃,是一种还原大学对自由知识探索的品性与回归大学合法性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4.
目前实现医疗数据合规控费的监控系统大多采用传统命令式编码实现,其中将业务规则逻辑与业务系统进行捆绑。当业务规则逻辑或规则知识库发生变更时,则需要研发人员重新修改编码,且非研发人员无法灵活地进行规则编辑维护。为解决上述问题,引入Jboss的KIE可视化配置管理系统,业务专家可通过该系统自定义编辑规则文件,并引用Drools规则引擎对规则文件进行解析。因此,只需维护规则文件即可,而无需采用传统命令式编码实现业务规则,减少了系统开发与维护工作量。业务系统调用Drools规则引擎进行校验、解析规则文件,并与医疗数据进行匹配碰撞,从而实现了规则逻辑和业务系统解耦,避免了医疗政策变化对业务系统的影响,增强了系统适用性与灵活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Reiter 1980年提出的缺省逻辑的基础上,将缺省条件视为获取知识的背景知识与所得到的知识同等地加以考虑,提出了一种缺省模态逻辑。它是一种非单调逻辑,并且具有在Reiter的系统中所不能保证的两个重要性质:扩充的存在性和非单调性,然后通过知识从其背景中分离出来的方法,给出了一个缺省理论扩充的概念,它是Reiter的扩充概念的一种推广。  相似文献   

16.
辛提卡构造的认知逻辑系统所刻画的认知主体具有“逻辑全能”属性,即认知主体知道自身知识的所有逻辑后承同时知道逻辑系统的所有逻辑后承。霍克特认为这一属性表明辛提卡构造的认知逻辑系统不可能是逻辑;李金厚和蒋静坪认为逻辑全能问题是个伪问题。在这里认为逻辑全能问题是认知逻辑系统表达认知主体过于理想化,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在逻辑可能与认知主体的认知可能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相似文献   

17.
从科学逻辑的角度看,科学知识创新是指科学知识的增长。归纳逻辑作为一种冒险的逻辑,其知识创新功能比演绎逻辑强。贝叶斯规则着力刻画了新证据在知识增长方面的作用,从而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功能。新培根主义归纳概率逻辑较好地满足了知识增长的要求,展示了科学知识创新的途径。要增强科学逻辑的知识创新功能,必须实现从单调逻辑向非单调逻辑的转变,从外延逻辑向非外延逻辑的转变,从形式逻辑向非形式逻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数学知识系统有几种不同的组织结构:逻辑结构、认知结构、教材结构和教学结构,并且都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逻辑结构是贯穿数学知识系统的骨架结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材结构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教学结构是实现数学教育目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STEM教育从美国传播至世界其他许多国家,成为了许多国家战略发展、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但实践发现,STEM教育中学科界限分明、知识不关联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知识论的视角看,STEM教育本质上是反对传统教育"知识孤立"的倾向,主张"知识融通".本文基于科学理性主义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构建了STEM教育的三层体系框架:信念层——STEM教育的意识状态,认识层——STEM教育的知识结构,方法层——STEM教育的思维工具.达到领域内容标准、探索学科之间不确定的相关性和确立相关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模型,这"三步走"的STEM教育实践之路将有助于教师理解和处理STEM教育中的"知识"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冲破专业知识教育的定势,以注重质量和内涵式发展、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力为理念,把思考(“想”的方法)、思维(“想”的逻辑)和思想(“想”的成果)的培养作为系统工程来建设;突出思考与知识、思维与智能、思想与优良个性品质之间的联系,分析联系间的影响;探讨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趋同问题的办法;最后,提出用融入管理的主观因素施加于评价体系,推动人才创造力培养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