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的进步带来精神文明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是大众审美的进步。对于新闻播音而言,其不仅是一个信息传递的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其不仅要字正腔圆,更要风格独到;其不仅要准确播报,更要感情充沛。符合大众审美诉求的播音并且要随着大众审美的变化而变化的新闻播音才能不断地引起人民群众对于新闻播音的关注和讨论。本文首先分析了新闻播音与时俱进的变化。其次阐述了新闻播音的审美特征,新闻播音具有通俗方面的美、情感方面的美、音律方面的美。随后分析了新闻播音的审美创造,新闻播音员要注意个人仪态美、新闻播音员要注意个人情感表露、新闻播音员要注意个人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2.
新闻摄影需要创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餐式的快节奏生活使普通的新闻照片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新闻受众日新月异的审美口味.因此.新闻摄影记者必须从更新颖的角度.以更有创意的手段来拍摄更加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照片。但是.新闻摄影的创意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它需要新闻摄影记者深入生活、深入思考、与时俱进、能够准确地掌握审美味觉.抓住新闻事件的精髓.抓住受众。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审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过去人们并未提出"新闻的审美传播",但在实事上,新闻传播的根本动力就是审美;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自觉认识和把握新闻传播与审美能量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这会涉及到:一、从审美高度认识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无疑是人类在精神层面把握物质世界和超越人自身的一种方式。作为人类精神与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人们自觉自由的新闻传播活动显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二、新闻的审美构成及其有效传播。这表现在:以审美的眼光发现和捕捉新闻素材;以尊重受众的审美诉求进行新闻采编;以"人是目的"的人文关切作为题材展开的阐释立场。三、思想的力量与审美的传播。新闻的"引起受众的心灵共鸣",新闻的"令人感动",会通过新闻作品所展现出的思想的力量来实现的,是某种能够打动人的思想在人的情感维度上的审美反应。四、审美关切是新闻传播的深层意识。这表现在:一方面,对新闻的接受者而言,是报道与当下人生的真诚亲近,是报道对受众的心灵呵护;另一方面,对新闻的传播者而言,对新闻的审美关切必须成为其自身的自觉追求。为此我们不能认为乃至期望新闻活动外在于审美化的日常生活。相反,我们更愿意看到,人们尤其是新闻业者对新闻传播拥有一种审美的自觉。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出现了一大批利用新闻摄影创作的油画作品。由于新闻摄影和油画创作在对历史视觉文本的构建、对真实的表达、艺术审美、情感表达等几方面存在紧密的关联,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有益于新闻摄影和油画创作之间相互借鉴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田小波 《新闻世界》2012,(7):272-273
意境既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又是中国艺术的一种独特品格。追求新闻意境美是新闻作品的高级形态。新闻意境的实现,新闻工作者除了需要一定的语言创造艺术和新闻写作方法之外,更需要新闻作者具有的主观精神状态和审美心胸。  相似文献   

6.
探讨散文式新闻的审美特征,有助于我们把握好散文式新闻的写作方法,准确理解其新闻性和文学性相互融合、渗透的特征。散文式新闻的审美特征有:"自由"是散文式新闻内在的最本质的审美特征;情感愉悦的审美体验;形象生动,趣味性浓,是散文式新闻最典型的外显审美特征;清新明快是散文风格和新闻特征相融合而产生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新闻写作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和审美活动,根本无法拒斥审美情感因素的介入。在新闻作者的审美心理要素中,审美情感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审美想象等的诱因,影响着审美想象等心理活动。在新闻写作中,从新闻作者的感知到想象、理解都有情感  相似文献   

8.
此文是作者继《思考的相机》、《行动的相机》之后所写的“相机”系列的第三篇力作。文章从新闻摄影的审美视角出发,论述了新闻摄影的审美属性,条分缕析地阐明了新闻摄影的审美体现,以典型采访的艰险事例说明了新闻摄影的审美发现之不易,拿“天道酬勤”评价了新闻摄影的审美天赋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用实事求是、真实可信的原则论证了新闻摄影的真实与审美之间的科学关系,借中外摄影名家、名作阐述了审美的相机需要学养支撑,最后以“画外音”指出了标题和文字说明在新闻摄影审美层面上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此文对于摄影记者如何认识和提高新闻摄影的审美水平大有裨益。文章内容丰富,本刊分上、下篇刊发。  相似文献   

9.
新闻是讲求时效性的文体,新闻作品为传播信息而生,因此,时代感成为新闻审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本文从新闻与美学的关系入手,从媒介形态发展出发,探讨如何使新闻写作更忠于时代,更好地反映时代感。  相似文献   

10.
孙冰钦  林歌 《新闻世界》2014,(3):206-207
新闻是讲求时效性的文体,新闻作品为传播信息而生,因此,时代感成为新闻审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本文从新闻与美学的关系入手,从媒介形态发展出发,探讨如何使新闻写作更忠于时代,更好地反映时代感。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初论新闻摄影的审美价值》(见《新闻大学》第九期)一文中,从三个方面对新闻摄影的审美价值作了粗略的探讨。为了进一步引起新闻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为了引起更深入的讨论,笔者试图针对某些广为流行的似是而非的观点,再作些简略的探究,以求教于同志们。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有些办报的同志常常把新闻照片当作“小菜”,“配搭”,其作用仅仅被局限于“配合文  相似文献   

12.
负面题材报道中审丑意识的彰显,缘于新闻业和美学审美观念发展,也是新闻从业者和新闻受众在市场经济环境和大众文化氛围下的消费共谋。负面题材报道有消极作用,更有揭露丑恶、警醒社会、警示监督等积极作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习文 《视听界》2001,(6):11-13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行为依附于新闻传播而存在,主持人要真实客观地报道社会的种种变动,组织符合受众接受需要的新闻信息流。组织消息流的技巧与智慧,就是新闻节目主持这一创造性劳动所产生的审美客体,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通过屏幕与之进行着潜在的审美对话。这种审美对话的产生,与电视视听双通道的复合传播特性密不可分,而主持人所带来的传播人格化,更强化了这种审美过程的对话意味。此角色行为中所蕴涵的、能“激起审美情感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学特征,颇值得我们来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语言文字属于人们可以直接通过感官感知的艺术作品,而新闻语言是指新闻写作者根据新闻事实经过提炼、加工后形成的新闻写作规范化语言。从这个角度讲,新闻语言也是审美艺术的一种形式。新闻语言的审美主要体现在真实、视觉、简约等方面,要想做到新闻语言上的审美,新闻媒体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5.
事件性新闻相对于非事件性新闻,更具有新闻的时新性,新闻价值更加突出。然而,记者如果因此认为事件性新闻好采,可以省心省力,可就大错特错了。事件性新闻表面上看,说的是单一的一件事、一个过程,但它同样负载着舆论引导、价值取向、政治纪律、审美情趣等一系列任务,折射着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因此,事件性新闻对记者综合把握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相似文献   

16.
新闻写作的审美活动是十分复杂的。新闻作品是按美的规律感人心,施教化,致实用,有益于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新闻写作当然也必然遵循美的规律,从审美意识到审美创造,从新闻的内容到形式,都渗透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整个新闻活动都联系、贯穿着一系列复杂的审美活动。因而,十分有必要研究新闻写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美学范畴。 一、新闻的真实美 (一)内容的真实美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美是新闻的力量和价值所在。新闻只有具备了真实美,才会有强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传播中应具有一定的审美力和审美表达水平。本文从新闻传播中审美价值的方向和内容方面探讨了新闻传播应以美好的事物影响人、激励人和打动人。以此真正地体现出新闻价值.同时这也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学以其丰富的语言形式、多样的叙事结构和极强的表现能力被新闻工作者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新闻写作之中,使新闻报道更加鲜活,更加符合当代中国新闻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而新闻报道收集的真实案例也为现代文学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创作素材.因此,现代文学与新闻传播的发展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区别于报刊和广播新闻的显著标志在于声画结合、现场感强,这一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比报刊和广播新闻具有更强的美学特征. 电视新闻的审美基点 电视新闻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审美基点,概括起来就是5个字:"真、直、实、新、巧’.而"真"又是第一位的,是基点的基点.真是新闻的生命,电视新闻也不例外."直"是指直接.电视新闻"直"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现场直播,它从空间上缩短了观众与新闻主体之间的距离,是电视新闻"直"的极致."  相似文献   

20.
审美,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需要,历史地存在于人类的文化活动之中。新闻的文化学意义确定了它固有的审美属性。新闻在“创造文化”,又是文化的“载体”,具有“现实与历史的功利性(邵建武《关于新闻的文化学思考》)。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文化意识的积淀,新闻审美被认作是一种浅态思维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忽视对新闻审美属性的宏观把握,重视强调新闻传播的宣传功能、舆论功能、指导功能、教育功能等,而缺乏对新闻审美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新闻审美功能难以取得应有的地位。就新闻报道如何提高宣传艺术,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缺憾。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抛砖引玉,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