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者说明:意大利汉学家CASSANELLI LAURA是地中海之滨威尼斯大学研究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学者。她于1992年春天至1993年春天在北京研习中国新闻文化。她曾就新闻与市场的社会历史观照问题同笔者进行多次对话。现将对话记录整理如下。“○”代表LAURA女士,“●”代表作者。  相似文献   

2.
我的课余生活五彩斑斓,但我最喜爱的还是倾听。倾听美妙的音乐,倾听大自然的歌声,倾听稚童们的话语。这样的倾听不仅靠耳朵,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倾听。春天到了,我倾听到了春雨。“沙沙沙,沙沙沙”,轻轻地拍打地面,仿佛一位温和的母亲,充满爱恋地轻拍着自己睡熟的孩子。她不及夏  相似文献   

3.
“隐私倾诉”兴起的理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志武 《新闻界》2002,(3):11-13
有一部名叫《说出你的秘密》的电影,说的是一个开车撞人但无目击证人的母亲为了逃避责任,把这一秘密隐藏在心底,没有告诉包括丈夫在内的任何人,然而她内心背负着的道德重负,时时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最后她终于说出了她的这一压在心底的秘密。时下,这种“说出心中的秘密”成了媒体报道创新的一种新闻样式。仿佛一夜之间,“隐私倾诉”、“私秘自白”、“情感实录”之类的专版和  相似文献   

4.
这是1500万贫困母亲啊!她们约占中国7000万贫困人口的五分之一。1995年春天,一个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等发起的旨在帮助贫困母亲治穷、治愚、治病的“幸福工程”行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告启动。全国政协常委王光美被推举担任“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这一年她已是74岁高龄,更不为人知的是她身患癌症已有六个寒暑。然而,为了  相似文献   

5.
韩国电视剧《匹诺曹》中,身为电视台某新闻部门负责人的女主角的母亲,在一次有关新闻报道影响力的报告中举例说:有人问我喜欢什么样的男人?我回答说是个子高的男人,后来这人这么报道:“××讨厌个子矮的男人.”她认为这样的报道提升了新闻的影响力,因为“相对于‘喜欢’,人们对‘讨厌’更感兴趣”;她并不认为这样的报道失实,因为“虽然不十分准确,但也相去不远”.  相似文献   

6.
最近,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节目推出一组“母与女的故事”,其中有一对是在人民日报社当记者的母亲和我这个人民出版社做编辑的女儿.《新闻爱好者》杂志的同行赁着职业和敏感立即来信约我写写母女两代对新闻事业的“贡献与情结”.说到贡献,让我颇为惶恐,因为我的工作年限虽不短,但作为职业编辑的资历却不算太长,实在没什么业绩好写,至于母亲,确是无愧于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作为在人民日报工作40多年的高级记者,她在1991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而有关她的文章,她自己和别人都已写过不少,似乎也用不着我来写.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6,(3)
“亲生母亲”辩析四年前的一件传奇新闻:一位善良女人.路遇孤寡全心侍奉一年半后,竟发现老者是她失散48年的亲生母亲!(见《女友》1996年第4期第19页)句中一位女人称路遇的老者是她的“亲生母亲”,令人费解,建议改为“……老者是她失散48年的生身母亲!...  相似文献   

8.
车窗外蜿蜒起伏的山路、银装素裹的梯田、零零星星散落山野里的小村落……这是16年来,我最常见的景色.我热爱脚下这片土地!这片土地是中国西北的乡村,尽管她贫瘠落后,但她像母亲一样从未嫌弃过我,她是滋养我采写新闻的源泉;尽管她偏远封闭,但她是我新闻事业的良师益友;尽管她荒凉贫穷,但她是我挖掘的“新闻宝藏”.  相似文献   

9.
“写报纸”     
把出版社刚印出来的《滴水集》捧给母亲,母亲的手哆嗦着,在封面上摩挲着王志强的名字,眼里就有些水雾洇上来:“好啊,出书了,我说什么着来,还是‘写报纸’有出息吧!”“写报纸”一直是王志强小时候的梦想,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仅仅读过完小的母亲就用她当年的辉煌经历教育王志强。母亲曾经写过一首诗,被老师推荐发表在报纸上,当时还年轻的母亲说,“写报纸”是她唯一可以炫耀的辉煌,所以她渴望她的儿子也能够“写报纸”。母亲在说这些的时候,脸上奕奕生辉。“写报纸”成了王志强报答母亲唯一的方式。王志强当了25年兵,在部队…  相似文献   

10.
早春二月,经济日报在广大农民盼肥、愁肥之时,拉开了“条子化肥”报道的序幕。“条子新闻”连续见诸报端,引出了“条子现象”讨论,引出了一大堆关于党风、社会风气的争论课题。许多读者来信,热切地关注着这场“条子清扫战”的成败。春天伴着风和雨,走了。夏天,伴着暑热来临了。6月26日,经济日报刊登了一条“句号新闻”:”河南省处理‘条子肥’问题,有关责任人员受到政纪处分。”这组批评新闻在盛夏有了结果,实在可喜可贺。两个多月紧锣密鼓般的报道,两个多月的无声无息般的等待,毕竟有了令人振奋的光明的尾声。我们终于可以作“春天的回顾”了。“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成功,是后人的财富;失败,是我们的遗憾。春夏之后,是秋冬,因为我们还要和人民一起呼吸,手中的笔还要挥动,写下欢愉,写下忧愤,写下历史……我们应该“回顾”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新闻迷”。几年前,我就从报纸上看到了《新闻爱好者》创刊的消息,心里一直默默地“爱恋”着她,总想得到她。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个亲戚的破书堆里拣到了1988年第一期《新闻爱好者》,一看便被她吸引住了,仿佛干涸的土地遇上了甘霖,爱不释手。遗憾的是就此后再也没有见到新的她。我村距县城50里,离周口市10余里。我几乎每  相似文献   

12.
母亲在田间劳作了大半辈子。然而,在她的人生之旅将近6旬之际,偏偏喜欢上了‘“爬格子”,并拜我为师,学习新闻写作。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从小因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很少读书。自有了我后,她便把学文化的愿望寄托在我的身上。乃至我入伍到部队,母亲仍时常在信中叮嘱我要利用业余时间学点文化。后来因工作需要,我喜欢上了写“本报讯”。每当自己用心血和汗水凝成的文字见诸报端时,我便把它剪下来,寄给远在他乡的母亲。母亲也常常寄来热情洋溢的鼓励信,句子虽然不太通顺,但那份深深的母爱之情却是真挚的,伟大的。随着…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矿宣传部见到一本《新闻知识》杂志,立刻被她吸引住了。于是,便开始自费订阅至今。每月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闻知识》后,我都从头于尾将她读完,回过头来再仔细品味“新闻写作研究”、“采写体会”、“通讯员经验谈”等栏目中的文章,然后翻开被新闻单位打入“冷宫”的底稿,逐篇对照,查找病因。同时,按照《新闻知识》中传授的方法,加强自己写作基本功的训练,认真推敲稿件中的标题,进行谋篇布局,力求文章短小精悍。功夫不负有心人。仅前年一年时间,各级新闻单位就采用我的稿件达35篇。我认为这是《新闻知识》把我从一个门外汉带进了新闻写作的殿堂。在我从内心感激这位良师益友之余,由不得想起眼下比较时兴的一句话——爱“她”没商量!  相似文献   

14.
对全国新闻战线正在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一活动,相信很多人对前两者都有一定的体验和感触,甚至越来越清楚“走基层”是基础,“转作风”是根本,但对最为关键并落到实处的“改文风”,无论是领悟与操作,或许还存在着很多的模糊、含混及无从着手之处。  相似文献   

15.
面对着室外含苞待放的繁花,我翻阅着新一期《新闻爱好者》,凝砚着陆定一同志题写的刊名,脑海里便泛起创刊时一些难忘的回忆。 《新闻爱好者》虽创刊于1986年的春天,可是孕育它的时间却是很久很久了。可以说,她是伴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发展与深入而诞生的。或者说,她本身就是我国新闻改革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相似文献   

16.
    
这是真的。有个邻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  相似文献   

17.
郜莹 《出版参考》2009,(10):47-47
在新疆旅行时,同房的是位看起来应该有五六十岁的日本妇人。 她自我介绍叫洋子,一个人以自助旅行的方式走丝路。从她被晒得黧黑的肤色来看,她的丝路之旅应该走了好一段时间了。果然,她说,她已用搭班车及卡车的方式,行南闯北走了三个多月。但让人吃惊的话还在后头呢,她说:“为了能独自走这趟丝路,我先去沈阳读了一年的汉语,然后再从沈阳坐火车到北京,北京坐火车来新疆乌鲁木齐。”  相似文献   

18.
阿颖 《新闻天地》2011,(2):30-32
一个星期前,她在安徽广德县某处农田里堆草垛;一个星期后,她是繁华杭州的城的一名“街头歌手”,在杭州的酒店、商场、公交车上腼腆地唱着《春天里》。人们被她感动,叫她“春天妈妈”。2010年12月,杭州1电视台和著名公益组织“草根之家”共同为“春天妈妈”举办了一场大型义演晚会,杭州电视台影视频道进行了2个小时的现场直播,这也是国内电视台首次为个人进行现场直播的筹款晚会。  相似文献   

19.
“不怕无能,就怕无恒”。这既是沈阳军区某部医院助理员、业余新闻爱好者李红兵的座右铭,也是她在新闻之路上做出成绩的原因所在。谈起李红兵搞新闻,部队和医院的战友都知道她的“老师”是一位战士。那年春天,医院去驻地少数民族地区义务防病、治病。战士摄影报道员慈彦昌将医院官兵为少数民族治病的场面拍成照片刊登在驻地报纸上。李红兵看到登在报纸上的照片,心想:如果自己能学会摄影,医院和部队中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不就可以随肘报道出去了吗?于是,她自费5卿0多元买了照相机,拜那位战士为师,学起了新闻摄影。有的同事开玩笑…  相似文献   

20.
读者之声     
山东省平度市档案局刘保国:1993年,我用12元续聘了新闻辅导老师——《新闻与写作》。我订阅《新闻与写作》刚两年多,但已十分喜爱她。她一年为我辅导12次“课程”;她设有我特别喜欢的“讲座”如:“新闻采访系列谈”、“新闻来稿评析”、“新闻标题写作”、“视听之友”、“当好通讯员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