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具身认知与具身情绪的背景提出、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的比较性论述,发现二者的研究经历了现象描述、行为观察和神经解剖学研究三个阶段。虽然具身认知与具身情绪之间的差异在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都存在,而且各自在身体表现上也不太一样,但二者都需要身体和身体经验的参与,并且在生理表现上也有重叠的部分,我们在具体的身体中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2.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是涉身的,认为身心是有联系的,并且对人获取经验以及发展有促进作用。当前科学教育存在教学内容脱离幼儿生活经验,教学材料重目的性,教师注重结果的直接展现和指导方式单一等问题。教师应该强调幼儿进行动手操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经验和相关材料并与同伴讨论交流,制定计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起探究精神,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这对于他们在日后发现并解决问题也有积极意义。运用具身学习的原则设计教学活动,给予幼儿更多自由度,注重在过程中引导幼儿,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相似文献   

3.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观兴起背景下认知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取向。它主张身体、动作和情境在整个认知过程中的整体性,使得原先单纯作为语言学研究对象而存在的隐喻逐渐显露出其思维认知工具的本质。一旦具身认知凸显隐喻的具身性认知功能,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动力性本质也就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当前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与具身认知结合的实验,并集中体现在情绪、感知觉和身体姿势等相关方面。  相似文献   

4.
幼儿教师是幼儿开放式创造性游戏得以良好实施的有力保障,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观念、态度、技巧和策略直接影响着幼儿游戏的性质、水平和走向。具身认知理论是社会认知研究的新领域,它能有效提升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指导效力,为创造性游戏的环境建设、游戏中幼儿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技术》2016,(8):28-34
根据具身认知,人的思维和身体是不能分离的,在学习过程中身体运动会促进学习;相关研究也证实了学习与具身相关。在具身认知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如在动态视频中加入手势或动作、创建3D虚拟环境、使用体感交互技术等,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文章认为,学习应该基于所学知识的具体情境之中,个人应与环境建立联系,努力将技术应用于教学,并将虚拟的学习空间与现实世界有机结合起来,以提供一个供学习者参与实践的个性化的高互动学习世界。  相似文献   

6.
张洁  秦旭芳 《中国教师》2022,(12):91-94
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当前幼儿园德育工作忽视幼儿身体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割裂”身体:背离全面发展的工具化目标;“脱离”身体:违背根植原则的成人化内容;“束缚”身体:忽视幼儿主体的祛身化实施;“掩藏”身体:遮蔽实际体验的虚假化评价。认知活动以人的身体体验为开端,必须通过人的身体才能获得体验,因此,幼儿园德育工作者应该做到,“整合”身体:树立和谐理念,达成身体统一;“根植”身体:融入身体经验,统整幼儿生活;“解放”身体:唤起身体情意,开放发展空间;“显露”身体:聚焦具身体验,交互多元评价,以达到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幼儿身体作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具身认知是当前哲学认识论的实证转向以及第二代认知观兴起的背景下认知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方向之一。具身认知强调的是人的身体、动作与情境在整个认知过程中的关联性,具身社会认知是当下具身理论与社会认知研究相结合的产物。虽然具身社会认知研究的起步较晚,但却有着深刻的哲学与心理学思想渊源,存在主义、现象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等都是其理论基础。具身社会认知已经在实证领域内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拓展了具身社会领域的理论与实证依据,但想要获取更大的发展,还必须解决当前存在的诸如理论体系混乱、研究方法不足以及科学性欠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具身认知走在认知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激发了许多学者对于具身的研究。具身认知强调人的视角、移情,主体间性以及物体的动允性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以后语言现象及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是认知科学的一个重大突破。然而,具身认知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认为在外语学习中身体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多关注学生"具身化"的认知特点,关注教学的情境性和学生学习的体验性,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0.
具身认知的哲学观将认知看作是一种意义建构活动。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主体通过对自身和他人具身的意义建构活动进行协调,从而使主体双方共同参与对方的意义建构的过程。简而言之,社会认知过程就是共同意义建构的过程。同时,主体间实时的、动力循环的交互行为构成了社会认知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1.
男教师介入幼儿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园男教师的缺乏是人们目前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从男教师的心理特征出发,阐明了男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的一些优势和劣势,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当前幼儿园男教师发展的出路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具身认知因过于强调认知对身体的物理属性、身体经验以及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依赖,致使其饱受质疑且发展受阻。具身认知的发展关键在于在认知过程中其地位和作用的明确以及认知范围的界定。为此,本文从复杂性理论角度指出具身认知观点存在的机械还原论倾向,并依据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分析具身认知和离身认知在具有自组织性的认知系统中所占的地位,还进一步地从哲学角度辨析了二者的不可分关系。本文主张具身认知的发展应着眼于其认知内容、范围的具体化、明确化,并且关注具身认知与非具身性认知的联合关系;在认知任务实验中应区分具身认知和非具身认知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嘉应学院学报》2017,(4):71-76
通过融合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认知框架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本研究从理论上探索商务英语语篇意义识解的新路径,指出关联性概念术语可触发整体语篇意义识解的宏观认知框架,使语篇的连贯性阐释得以实现;而对语篇微观层次的概念或命题意义整合过程分析,有助于对语境化意义识解过程提供可描写、可阐释性说明,让读者感性地把握意义识解过程的理据与规律,为指导商务英语阅读理解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成倍增长,为了应对这一现状,高职英语教学只能进行合班式大班教学。然而,学生之间的层次悬殊,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对他们却采取同样的教学模式。面对这种教学现状,文章基于对克拉申的i+1理论、个体差异理论、因材施教理论、需求分析理论探究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的弊端,提出"新东方式"分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当下学前教育实习较为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传统的教育实习在实习角色、实习内容、实习指导和实习成效等方面均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实习提供了新的转向思路。构建具身化的实习环境,促进实习角色定位转向;增加情境性实习任务,避免无目的做事;引导共同体学习,显现实习的多元互动性;关注行动性实习活动,以行动促进教育智慧与能力的获得。  相似文献   

16.
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惯用语块在句法和语义上并非是完全任意的,而是组构性的,可分析的,惯用语的各组成项的意义对整个惯用语的意义都有贡献,惯用语块是概念性的,其语义具有组构性、意象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其隐喻意义的形成具有系统的概念理据。  相似文献   

17.
隐喻的本质是一种把抽象范畴概念化的强大的认知工具,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思维的创新特征也有助于英语教育的创新性研究: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交际能力;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语言习惯等。通过隐喻的认知研究以及隐喻对英语创新教育的促进作用,可以针对当前英语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改善,探索英语创新教育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19.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的感知觉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者将物理变量的改变使得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发生变化这一探讨方向命名为"道德的心理物理学"。元分析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个体的感知觉与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以及这种效应是否受到某些变量的影响。元分析纳入42个研究,共包含2962名被试。研究结果表明道德的具身认知效应显著,具体感知觉与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之间存在相关(r=0.19,p<0.01)。"被试来源国家"这一变量的调节作用显著(Q=79.454,df=41,p<0.001)。  相似文献   

20.
身体具有话语与表述功能,这类话语与通常意义的话语不同,它更多地与“潜意识”相关联,更能表露人类的真实想法.可见,身体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因此,在具身认知的框架内,本文着重探讨了三个问题:一、身体能够叙事;二、身体叙事能够影响认知;三、身体叙事类别研究.在类别域中又划分了三个层次:身体叙事能产生与会话不同的信息、身体叙事能完善叙事“语境”以及身体模拟能影响认知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