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阳市高校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本文根据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沈阳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和东北大学2003年的校园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研究表明:这4所学校的生态足迹分别为17 218 hm2、11 862 hm2、7 612 hm2和24 787 hm2,生态效率分别为0.8人/hm2、1.18人/hm2、2.45人/hm2和0.94人/hm2,即1hm2土地提供的生态资源和服务只能满足培养1个~2个学生的消费需求;能源足迹占总足迹的比重最高,达50%以上,能源中煤炭足迹占80%以上;食物和垃圾足迹分别名列第二和第三;校园建筑面积、学生的经济状况以及学校的专业领域结构和研究强度,对大学校园生态足迹的大小和构成以及生态效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研究定量揭示了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及其影响要素,为降低校园生态足迹、提高校园生态效率指明了主要矛盾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姚争  冯长春  阚俊杰 《资源科学》2011,33(6):1163-1170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度逐渐提高,以低碳校园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校园发展已经成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种趋势。如何测度、评价和建设低碳校园是当前高校规划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生态足迹模型是测度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可持续和低碳校园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方法的借鉴意义。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以北京大学为例测算了其交通、能源及师生日常生活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北京大学生态足迹存在总量显著,人均生态足迹较小,能源生态足迹份额高,交通和日常生活生态足迹低的特点。文章进一步将测算结果与国内外高校进行对比分析,从生态足迹的角度分析了低碳校园的特点和问题。文章最后基于测算结果有指向性地设计了生态足迹消减方案,并提出了基于生态足迹视角的低碳校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辽中地区矿业城市(鞍山、抚顺、本溪)为例,基于能值理论并加入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指数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运用生态足迹修正模型计算,辽中地区矿业城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72hm2,人均生态足迹为6.95hm2,人均生态赤字5.23hm2,处于严重超载状态;生态足迹构成中能源足迹比例最大,达到55%.经过验证,生态足迹修正模型计算结果更加全面、合理.  相似文献   

4.
关海波 《未来与发展》2012,35(9):109-113,108
生态足迹计量分析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通过测定当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量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市生态足迹进行定量计算,分析出该市生态足迹的情况.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市人均生态足迹为5.3547hm2,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为0.5456hm2,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9.8倍,生态赤字为4.8091hm,区域内生态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对自然的影响超出了其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经济社会呈现不可持续的发展态势,需要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生态足迹原理和方法,计算出2003-2007年间长海县土地资源人口承戡力,评价研究了海岛可特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长海县近五年期间,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7418hm2增加到1.1364 hm2,年均增长11.25%,人均生态足迹由0.0946 hm2增加到0.1393hm2,年均增长10.16%.可见长海县生态保持良好,也是北黄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区域生态足迹情景预测——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卫  刘景双  孔凡娥 《资源科学》2007,29(1):165-171
生态足迹模型偏重于生态可持续性的评估,缺乏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动态性特征的预测功能。为探索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子,建立了吉林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水平的上升和能源消费的增加是该省生态足迹上升的主要原因。以居民消费水平和能源强度为策略变量,构建区域生态足迹预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相对误差均低于4.3%。最后,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吉林省生态足迹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策略变量对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维持现行发展趋势,2010年吉林省生态足迹将增至2.99 hm2/人,年均增长率为4.35%;按照“十一五”规划发展,2010年该省生态足迹升至3.53 hm2/人,年均增长率为6.84%;情景三下,生态足迹增长最慢,2010年该省生态足迹达到2.98 hm2/人;情景四下,生态足迹增长最快,2010年该省生态足迹为3.55 hm2/人;居民消费水平对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远大于能源强度的影响,降低能源强度对于缓解生态足迹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足迹模型是度量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运用它对吉林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为吉林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利用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吉林省1978-2002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运用回归分析对吉林省2004-2016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做出了预测。结果表明:1978-2002年,吉林省人均生态足迹从1.090 hm2增加到2.457 hm2,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45%;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210 hm2下降到1.096hm2,年均下降率为0.4%。除1978、1980年存在生态盈余,其余年份均是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总体呈扩大趋势。2004-2016年,吉林省人均生态足迹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1.99%,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率达0.5%。探讨了生态足迹模型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尚需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2008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湖北省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压力和自然生态体系的承载力,通过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计算出湖北省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5670hm2/人,人均实际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0.5938hm2/人,人均生态赤字达1.9732hm2/人。分析表明,湖北省2008年的生态足迹已远远超出生态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7,自引:8,他引:37  
本文计算了中国1961年~2001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赤字,分析了这些指标的构成及其变迁;对1990年~2000年间第一、二、三产业的生态足迹及其生态占用强度(生态效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从1970年代初开始,生态系统就处于超负荷状态,生态赤字增长迅速,人均赤字年增长率达到9%以上;能源和耕地在生态足迹中占主要份额;第一产业生态足迹在总足迹中的比重最高(63.7%~68.5%)、生态占用强度也最高(达20hm2~23hm2/万元GDP)且生态效率有下降趋势,是影响我国经济之生态效率的主要矛盾所在;第三产业生态足迹在总足迹中的比重很低(4.5%~5.4%),其生态占用强度比其它产业低得多(1hm2/万元GDP),但该产业的生态足迹增长速度较高且生态效率提高较慢;第二产业生态足迹占总足迹的26.1%~31.7%,生态效率在3个产业中增长最快.2000年~2020年,要在实现GDP翻两番的同时实现生态足迹零增长,需要生态效率也翻两番,年增长率达到7.18%,而1990年~2000年间生态效率的实际年增长率为5.45%.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自然保护区是维持西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该保护区2007年有效物质消费量与有效可利用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分析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为宏观指导西藏地区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表明: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78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1.2453hm2,人均生态盈余为19.6668hm2,盈余比例达92.57%。人均生态足迹中,对耕地的需求最大,其次为化石燃料产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对于水域的利用缺乏统计数据。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远大于生态足迹,其中以林地为主,体现了当地的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11.
自然资本评估是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文章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2000-2015年九龙江流域不同地类及区域人均足迹深度、足迹广度和三维生态足迹,并通过资本流量占用率和存量流量利用比等指标,详细分析了区域自然资本流量、自然资本存量的占用情况及不同地类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九龙江流域人均足迹深度由2.34增加至4.33,足迹广度由0.463hm2/人增加至0.655hm2/人,三维生态足迹由1.08hm2/人不断扩大至2.84hm2/人,说明区域自然资本流量占用逐渐增大,自然资本存量消耗快速上升,生态系统资源供给压力加剧;(2)不同地类自然资本利用差异显著,除林、草地外,其它用地从2011年开始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其中,化石能源用地需求增加最快,是区域生态足迹加速上升的最主要原因;(3)促进九龙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在于增加资本流量限度、减少资本存量消耗,为此需要倡导节约型消费、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科学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2001年辽宁省及其14个城市自然资源的使用程度以及由此对土地的占用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研究表明:辽宁省绝大部分城市的生态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全省人均生态赤字为1.31 hm2;资源和资源加工型城市(盘锦、鞍山、辽阳、本溪和抚顺)构成了生态严重超载的"黑色带区",其生态赤字高达2.45hm2~5.23hm2/cap;仅锦州没有生态赤字,具有相对可持续性.化石能源消费是生态负荷的主要来源,全省该项足迹为1.63 hm2/cap,占总足迹的67.3%;上述生态赤字最高的5市的化石能源足迹比例更高,均在75%以上.耕地类生态盈余主要分布在锦州、铁岭、葫芦岛和盘锦,赤字主要分布在大连、本溪、抚顺和丹东,全省耕地略有盈余.全省水域类生态盈余较高,主要分布在大连、盘锦、葫芦岛、营口和锦州5个沿海城市及丹东市.绝大部分城市出现牧草地类生态赤字,所有城市的林地略有盈余.辽宁省各市的生态效率(单位生态足迹的GDP值)很不平衡,最高者(沈阳)是最低者(阜新)的10倍多;工业产业链级高(如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达的城市的生态效率高;工业不发达或产业链级低(如资源开采和资源加工业)和服务业不发达的城市的生态效率低.文章针对生态足迹的结构和地理分布,对辽宁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战略取向建议.  相似文献   

13.
苏锡常地区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62,自引:4,他引:62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该文以苏州、无锡和常州地区1991年到199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该地区9a来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纵向分析的结果表明,苏锡常地区历年的人均生态占用不断增加,9a时间增加了37.78%,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减少了18.67%,该地区历年人均生态占用均出现赤字,而且呈连年增长的趋势,到1999人均生态赤字已高达1.2684 hm2/cap.。与世界其他一些地区生态占用的横向比较分析表明,苏锡常地区人均生态占用为1.7469 hm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4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605 hm2,也小于全球人均水平(2 hm2);人均生态赤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4 hm2)。  相似文献   

14.
中国1996年~2005年能源生态足迹与效率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从探求中国能源可持续消费出发,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重点将中国近10年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测度,并将其动态特征融入模型中,进行能源足迹产值、强度以及其带来的生态压力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提出中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表明:10年间,煤炭的足迹占据主要地位,1996年占人均总能源足迹的83.4%(0.301 hm2/人),到2005年占77.5%(0.418 hm2/人),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生产耗能足迹占有很大的比例,从1996年的83.30%(0.30hm2/人)到2005年的85.59%(0.450 hm2/人)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生活耗能的足迹所占比例则呈整体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12.75%(0.046 hm2/人)到2005年的10.48%(0.055hm2/人);自1996年起,能源足迹产值呈增加趋势,到2005年为0.33×104美元/hm2,比1996年的0.19×104美元/hm2增加0.14×104美元/hm2,能源足迹强度1996年最高为5.15 hm2/×104美元,最低为2005年3.07 hm2/×104美元;能源足迹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自1996年到1999年呈下降趋势,1996年压力指数为0.84,到1999年为0.63,从2000年开始便逐渐增加,到2004年超过1,2005年达到1.20。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生态足迹法对肇州县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肇州县水资源承载力从2009年的301.53(hm2)增加到2013年的493.14(hm2);总生态足迹从最高2011年1118.00(hm2)下降到2013年1097.39(hm2),而生态赤字从最高2011年919.79(hm2)减少到2013年604.25(hm2)。说明通过节水灌溉对肇州县水资源使用产生了明显效果,应进一步并更大范围的实施。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应着手于更加合理规划利用水资源、提高群众节水意识上来。  相似文献   

16.
太湖流域水环境演变过程虽然具有一定的自然背景,但是流域内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是导致流域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构建了太湖流域污染足迹模型,以流域上游常州市为例,通过定量分析与模拟污染物排放,综合评估水环境演变的人文驱动力。结果表明:①2007年常州市最大污染足迹为69960.75hm2,总污染足迹为167190.37hm2,人文驱动力较大的地区集中在常州市市区以及新北区、武进区、金坛市和溧阳市的中心城镇;②常州市水环境演变的直接人文驱动力主要是有机物、氮和磷污染物的排放,2007年常州市有机物、氮和磷污染足迹分别为34814.01hm2、62415.61hm2和69960.75hm2,有机物、氮和磷污染物的排放比例大致为2:4:4;③常州市水环境演变的间接人文驱动力可以概括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2007年常州市工业、生活和农业污染足迹分别为54943.78hm2、75627.14hm2和36619.45hm2,三者对常州市污染物排放的贡献率大致为33%、45%和22%。研究表明,污染足迹模型通过对区域污染物排放的定量模拟,实现了对区域人类活动特征和空间差异的定量分析,充分揭示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贡献差异,实现了太湖流域水环境演变的人文驱动力评估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居民食物消耗生态足迹和水足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燕  王效科  逯非 《资源科学》2011,33(6):1145-1152
生态足迹和水足迹作为定量测度人类对自然资本利用程度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综合性指标,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我国的生态评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食物是人类首要的消费品,其消耗的生态足迹和水足迹将反映维持一个区域的人口基本食物需求所占用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本研究在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北京市的现状,重新计算了均衡因子和单位质量虚拟水含量等模型关键参数,改进计算方法,计算和分析了北京市居民食物消耗的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居民食物消耗人均土地面积达到1.967hm2/人,人均生态足迹为2.025hm2/人;北京市居民食品消耗人均虚拟水为1023.05m3/人,约为居民消耗实体水的5倍,反映了北京居民食物消耗需要大量的土地面积和水资源来满足,将对区域土地和水资源造成很大胁迫。本研究采用基于北京市实际食物来源的估算参数更能反应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其结果表明北京市食物供应选择从国内其他地方输入有利于减少北京市食物消耗所引起的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研究成果可为北京市农林渔牧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以及食物供应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郑重  张凤荣 《资源科学》2009,31(10):1800-1804
保护耕地资源生态多样性与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效益,对集约化农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生态足迹方法,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5团灌区为例,对集约化条件下耕地资源生态多样性及其利用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5年~2005年灌区耕地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增加趋势,且与生态承载力基本协调;灌区耕地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发展能力有待提高;耕地资源发展能力与多样性指数、GDP足迹三者之间关系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因此,积极稳妥的搞好集约化农区农业结构调整,走农林牧复合型农业发展模式,是促进耕地资源生态多样性、提高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效益的有效手段,最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耕地利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海南省外来旅游者生态足迹测评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符国基 《资源科学》2006,28(5):145-151
旅游生态足迹方法是评价旅游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新方法。介绍了旅游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对海南省外来旅游者生态足迹进行了测评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海南省外来旅游者人均生态足迹和总生态足迹分别为0.1149hm2和147.63×104hm2,分别是海南省本底人均生态足迹和本底总生态足迹的5.7%和9.0%,对海南省人均生态赤字和总生态赤字的贡献分别为16.9%和24.4%;在旅游活动各要素中,交通生态足迹所占比例最大,为64.3%,乘坐小汽车的旅游者仅占总数的12.5%,但却占着交通生态足迹的56.9%;在旅游者生态足迹类型中,化石能源用地所占比例最大,为77.4%。单位旅游生态足迹产值为940美元/hm2,是海南省本底单位生态足迹产值的1.56倍,但仅占全球平均水平的85%。单位旅游娱乐生态足迹产值高,而旅游交通、饮食的生态足迹产值低。由此表明,旅游活动是一种对自然资源高需求和高消耗的综合性生活方式,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生态占用的主要因素,通方式决定着旅游交通生态足迹的大小。旅游业比当地各行业平均水平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亮点和坐标,对于建设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高校林立的西咸地区,可以充分发挥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对于促进地区环境建设的指导、借鉴和辐射作用。文章从宏、微观视角,详细论证生态型校园规划建设对于促进科技型西咸一体化进程中的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从而提升西咸地区城市的品位和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