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在改革高校毕业生统分统配制度、逐步实行“双向选择”,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改革毕业生分配计划的编制办法。长期以来,毕业生的分配,只靠少数人从上而下编制分配计划;学校无权分配毕业生,毕业生更无选择单位的权利;培养和分配脱节,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彼此不了解、供需不见面。在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编制的毕业生分配计划缺乏科学性,盲目性比较大。用人单位和学校既无动力,又无压力,很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1984年党中央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接着又作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决  相似文献   

2.
如何将高校毕业生输送到国家最需要和毕业生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怎样才能使国家、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利益得到保障?自1981年以来,全国肩负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同仁们都在苦苦地思索。1983年,一种试验性、探索性、改革性的毕业生分配办法在艰难中起步了,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供需见面”。所谓“供”指的是学校和培养单位,所谓“需”则指用人单位。学校和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学校和培养单位向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的专业、使用方向以及毕业生的具体情况,用人单位向学校和培养单位介绍自己所需专业、人数、使用意图以及具体要求,双方在国家关于毕业生分配方针、原则指导下,经过协商落实毕业生分配计划。  相似文献   

3.
煤炭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从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实行的是统招统分的计划分配体制。毕业生就业计划的编制办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由部下达指令性分配计划阶段(8~84年);(2)指令性分配计划与学校建议分配计划(即:指导性分配计划)阶段(85~89);(3)实行“供需见面”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提出建议分配计划阶段(90~93年)。从八十年代至今,为使煤炭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能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相同步,保证煤炭系统各行业得到急需的人才,确保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煤炭工业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所制定的各项…  相似文献   

4.
高校毕业生分配已成为学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院经交通部批准,对毕业分配进行改革试点,在八九届毕业生分配工作中实行在国家和交通部的分配政策和原则指导下,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当面洽谈,“双向选择”的分配办法。经过筹备,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对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办法是“统包统分”:所有的学校,都要等候主管部门下达的统一计划,所有的用人单位要得到毕业生也得由上而统一调拨。这种分配办法,虽然有它的好处,但是存在着计划不合理、优才不能优用、重点单位得不到保证、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至1985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总的模式是“统包统配”。这种分配制度是与我国当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对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和国防、能源、交通、教育等系统对人才的急需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这种分配办法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最了解毕业生情况和专业使用方向的学校在毕业生分配计划制订的过程中没有发言权,用人单位没有选择毕业生的权力,毕业生没有表述自己分配志愿的机会。培养与分配脱节,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缺乏动力和压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事制度、企业法等各种改革措施的出台,这种“统包统  相似文献   

7.
与过去由国家统包、统分的毕业生分配形式相比,现行毕业生分配办法已有了较大的改进。首先是在国家计划分配的总方针指导下,采取三种计划编制形式: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国家需要自上而下编制和下达分配计划,落实分配;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自下而上由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和毕业生情况提出建议计划,经审定后进行分配,根据毕业生生源制定计划,由来源地区主管部门具体分配。其次是在落实计划的过程中,较多的是通过供需双方直接见面达到意见一致。这种分配形式的优点:一是适应从“计划分配到不包分配”的过渡,二是与我国当  相似文献   

8.
实行双向选择积极做好引导─—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初探刘裕品,毕文淦1985年以来,作为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我校实行了“在国家分配方针、原则指导下,学生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分配办法,至今已经十年了。事实证...  相似文献   

9.
我院研究生分配工作自1989年开始,试行在国家分配方针、政策指导下学校推荐、学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办法,调动了用人单位、学校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基本上做到了“三满意”,给研究生教育工作带来了活力。尽管这种分配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认为它的方向是正确的,应该坚持。一、我院“双向选择”的基本做法1.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把毕业生输送  相似文献   

10.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列高校学生的稳定,学校的稳定,社会的稳定。当前,我们在做好毕业生就业计划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容忽视。 一、加强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的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了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即: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实行学校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落实毕业生就业方案,并逐步推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改革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石油高等院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工作从1995年开始实行了计划指导下的“双向选择”,通过双向选择,扩大了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权力,同时也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工作的机会,近四年的“双选”使石油院校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双向选择”活动在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人才交流中心的统一布署、具体指导下,已经走上了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双向选择”会实际上已成为用人单位对高校办学水平、培养人才质量的检阅,有不少院校还形象的比喻…  相似文献   

12.
从几年来的实践过程看,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与招生仍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本义就此作粗浅的探讨。 一、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给招生带来的影响 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从扩大学校的分配权限入手的。几年来,学校在编制计划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形式的供需见面、用人单位招聘考核录用等方式。虽然供需见面,招聘考核录用等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从总的方面来看,供求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缓和,分配计划的编制趋于合理,用人单位满意,学生志愿兑现率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校  相似文献   

13.
有计划地、逐步深入地改革由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统包统配的毕业生分配制度,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师生的愿望。 1989年,中国纺织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试行长线专业和分配困难地区的毕业生可在本地区范围内自找工作单位,其它毕业生可向用人单位自我推荐,然后向学校提供信息,再由学校与省(市)纺织厅(局)协商后纳入计划、实施分配的办法。实践证明,双向选择、自谋职业的分配形式的确利弊共存。而分配制度的改革方向,除按国家任务实行定  相似文献   

14.
1995年长征汽车制造厂技工学校的70名毕业生,在一个小时之内就顺利分配完毕,各自与用人单位签定了《劳动合同》,企业、学校、毕业生和家长都满意。如此神速解决毕业生分配问题奥妙何在? 毕业生分配是一个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长征汽车厂下面十八个基层分厂和直属车间,改  相似文献   

15.
广西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赵铁  朱少雄 《高教论坛》2003,(2):143-149,172
本文以2000年广西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为背景,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从用人单位评价和毕业生自我评价的角度来说明广西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声誉状况,同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建议也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16.
电大毕业生的就业分配,是电大办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从多角度考虑方能解决。首先,按需培养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基础。必须坚持“三先、三后”的原则,即:先调查人才缺口,后决定开办专业;先找联办单位,后上报招生计划;先分析经济发展形势,后决定办班规模。其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用人单位乐于接收电大生的根本。因此电大必须提高育才质量:一是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二是把教学质量放在中心位置;三是努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四是让学生多学几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条件。再次,人事部门的关。。是电大毕业生推荐分配的关键。当地人事部门必须制定灵活的地方性电大毕业生就业政策,使电大毕业生能在适当的岗位上发挥其专长。最后,学校重视是毕业生落实用人单位的重要依托。学校应注重抓好毕业生的分配教育,并要为就业难的重点对象多做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毕业分配历来是由国家统包统管的。上海大学从1984年建校以来,就根据国务院“不包分配”的改革要求,谋求建立一种新的毕业生分配方式,经过不断探索和反复实践,已初步摸到一条“全面放开,双向选择,不包分配”的路子。学生毕业后,学校给予就业信息指导,联系用人单位进行推荐,组织”供需见面”并公开竞争,最后订立合同落实工作岗位。这套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然而,任何改革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际工作的方针、政策、措施、办法的变革;另一方面则是习惯、传统、价值、理论等观念的更新。毕业生分配工作也不例外。本文剖析其中的几种观念障碍,与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空前的大发展时期 ,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不久的将来即将实现。大学毕业生的激剧增加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了大量新生力量 ,然而也带来了人才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择的空间更大了 ,更挑剔了 ,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了。时下出现的“重素质胜于重知识、重能力胜于重学历、重人品胜于重文凭、重名牌胜于重品牌” ,就是一个明证。师范院校毕业生过去不愁分配不出去 ,但近几年来 ,由于教师地位的提高 ,由于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中纷纷要求到中学当教…  相似文献   

19.
△8月,今年在我省招生的国家教委直属的36所重点本科院校及部分部属院校和外省院校,按照新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招生。学生毕业后,按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经学校推荐及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后未被录用的,介绍回家庭所在地自谋职业。今年省属院校招收的新生,毕业时仍按原来的分配办法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师毕业生的分配仍由国家“统购包销”。虽有毕业生质量的合格标准,但是,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并不参与毕业生质量的验收工作,而是由“生产单位”的师范学校单独把关。只要学校认定“产品”合格,主管部门就“包销”无误;用人单位既没有检验“产品”质量的权力,也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在使用中发现师范生的质量不合格,用人单位只得自行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