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之《人间词话》,研究其"境界说"内涵者甚多,而研究其提出者很少,从词学史角度对比去研究的就更少了。本文简要对比了"境界说"与"兴趣说"、"神韵说",大致梳理了《人间词话》中典型词家在王国维"境界说"理论背景下的优劣得失,旨在分析"词以境界为最上"问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神韵,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认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诉之于心灵的精神产物。其在内容上,客观美的精粹集中与人的精神境界经过高度意匠加工,成为艺术达到的最高境界"神韵"。在表达方式上,中国画"缘物寄情"的这种超越生命的意境也正是中华民族奋发不息、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的传神写照。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代"诗佛",王维山水诗创作可谓"地道的中国诗",具有他人难以企及的境界、神韵与气象。王维山水诗的境界主要表现为天音禅趣与清静雅逸,神韵主要表现为随意适性与天然风流,气象则主要表现为宏衍博洽与收放自如,而这些正是"诗佛"的文学与文化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杜冉冉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5,(4)
王国维认为在《人间词话》提出的“境界”说的概念触及了艺术创作及欣赏的本质,而中国传统文论中的“兴趣”及“神韵”等概念不过是“道其面目”,对此,国内学界对此看法颇多。实际上,“境界”说更多的来源于西学话语体系,和“兴趣”、“神韵”等中国传统文论概念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文化鸿沟,其间并不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7.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20,(7):90-91
诗歌是古代东亚汉文化圈文学创作的一种主要形式,朝鲜在长时间接受中国的诗学及文学理论,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予以取舍及受容。这些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在中国古代经过同时期或后世文人的接受与批评,呈现出不同且具体的样貌。本文旨在阐明清朝康乾时期"神韵说"的形成和内涵,并梳理中朝两国主要学者文人对神韵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探索古代文论"神韵说"在清朝和朝鲜传播与嬗变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9):85-89
"神韵说"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格式塔质"是西方20世纪初影响一时的格式塔心理学在艺术上的运用,二者在强调艺术的整体观照、主客观相融、直觉等审美表现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然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社会历史文化与作家创作个性等方面有着差异。"神韵说"与"格式塔质"的异同折射出中西文化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的对于生命本身与艺术关系看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唐海梅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0(2):35-38
“真”是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的核心之一,是判断境界有无的标准。文章论述了“真”的审美内涵,并探讨了构成“真”的两大要素——情与景在境界创造中的艺术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维“辋川诗”之《竹里馆》,意境清远、形象鲜明、语言自然精炼,以王士祯“神韵说”的三个层面对其加以品读,我们更能体会作品“兴会神到,天人圆融”之美,同时可以更为透彻地理解“神韵说”的精髓要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教育智慧的概念入手,重点比较分析了“境界说”和“品质说”这两种为教育智慧做了定性的概念,阐明了教育智慧情景生成动态生长统一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心理学认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兴趣,既有由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也有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和任务引起的间接兴趣;既有产生于活动过程中而在活动结束后即消失的短暂兴趣,也有成为个人心理特征的稳定兴趣。所以教师要掌握激发兴趣的教学艺术,就不能不分析兴趣的不同层次,不能不探讨乐趣、情趣、志趣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曾大兴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2):46-52
王国维论词标举“境界”,“境界”的实质在一“真”字。然而好的文学,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即除了求“真”、求“善”,还应求“美”,“境界说”显然是有缺陷的。顾随论词标举“高致”,“高致”的实质是在肯定“境界”、肯定“真”字的前提下,强调“善”字,强调“美”字,即既要“立诚”,又要有“心行”,又要有“文采”。“高致说”是对“境界说”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对20世纪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李哲理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王国维的文学理论批评带有中西结合的痕迹。他的《人间词话》在结构上是围绕“境界说”展开的。“境界说”的突出特点是从诗人主体出发来论诗词境界,论述诗人观物的心理特点,并以此将中国诗歌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写境。这是“境界说”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高峰,其中提到的境界说对中西文论的思想都有很大的继承与发展。境界说之实质就是在求文学之真的审美特性,其精神核心就是真情。其中这一审美思想与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所追求的“自然”,以及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的思想,还有西方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波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1):71-74
吴宓的“三境”说和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重要的两个诗学理论。尽管二者的具体内涵不同,然而二者在创作来源、创作过程以及艺术鉴赏等方面都有着某些相通之处。描述并辨析这些异同之处,不仅有助于理解它们各自的理论内涵,更能帮助我们把握它们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高颖娜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1):41-43
"境界"是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是王国维后期文艺理论的核心。《人间词话》代表了王氏诗学的最高成就,"境界说"是他倾尽全力精心构建的灵魂之所。 相似文献
18.
黄定成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5):94-95
自殷璠始明确用“兴象”一词来论诗,后人即一直将其作为论诗的重要理论之一;明清时期“神韵”派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其作了更深入的探讨和阐释,强调了诗歌创作中“兴象”的超感官真实性特征;纠正了严羽兴象论中的“唯天才论”,指出要构建诗歌兴象意境,“悟”(天才)和“学问”(法)是相互相承的关系;但神韵派同时又犯了将兴象论导向“以禅论诗”的神秘性方向的垢病。 相似文献
19.
刘怀荣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3):369-373
王士祯的“神韵说”在中国诗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对于“神韵说”与“兴”的关系,学术界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兴”是“神韵说”的理论核心,而“神韵说”乃是对作为中华民族基本艺术思维方式之一的“兴”的一种全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