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惜抱轩诗文集》是目前所见收录姚鼐作品最为完备的集子。历年来,姚鼐佚文受到学者的重视,多有辑佚之作。笔者近日翻检家集、史料、谱志及相关拍卖图录、明清文人手札等文献,偶觅得姚鼐佚文六篇、诗三首。经查检,实为是集未收,其中序两篇、跋一篇、尺牍三篇、题画诗三首,可补姚鼐作品的缺失,对于考索他的交游与治学特点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
读诗须仔细品味诗中意境,不在意境上下一番功夫,即使读到能倒背如流,也不过是机械记诵,如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犹同未读。什么叫做意境?顾名思议,“意”是情意、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物描写而言,也包括诗人所见所历的事情,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之类的描述。“意”和“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人们在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意境?顾名思义,“意“是情意,就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就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它可以触发人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感染.清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日: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有意境,诗尤其应该如此.……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意境?顾名思义,“意”是情意,就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就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它可以触发人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感染。清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有意境,诗尤其应该如此。举具体的诗作来谈,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相似文献   

6.
姚鼐的诗论     
姚鼐作为清代桐城派古文家,人们对其文研究较多,对其诗则注意不够,对其诗论则更少有人论及.其实姚鼐在诗歌理论方面也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和主张.他的“诗境”之论、“雅正之说”、“熔唐铸宋”之旨及诗的“穷而后工”之辨等,有感而发,颇有针对性,其中也不无深刻之处.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就是说,诗文中用比喻的方面很广,有的比声音,有的比形貌,有的比心思,有的比事物,足见比喻的类型之多。那么,怎样才能运用比喻写出优美的诗句呢?首先,古人主张比喻以“切至为贵”,比喻要贴切、准确。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管欧。别有幽愁暗很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  相似文献   

8.
诗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的主观判断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评价.诗人在运用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就包含着抽象思维,正如钱钟书先生所云:“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出,)说无说.”(《谈艺录》)在小学语文中.便有不少古诗,不仅景美情美,而且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何教学这类诗篇呢?笔者感到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一)启迪想象.进入诗境诗是用有声有色的极其精练的语言描绘出来的生活画卷.它不同于其  相似文献   

9.
唐蓉 《文教资料》2014,(33):4-5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虽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但徐诗魅力产生的根源还在于其表现出的对中国古典诗创作传统及鉴赏习惯的一定程度的皈依。文章就徐志摩诗的中国传统诗美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在诗歌的国度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独领风骚的.所谓理趣诗,是指诗歌中含有一定的哲理.一些理趣诗因富含深刻的哲理而流传千古,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诗句,人们都耳熟能详.以下谈谈理趣诗的鉴赏途径:……  相似文献   

11.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美:凡无须深思熟虑、直接引人愉快的一切事物之适宜的高度的和谐。"(《歌德艺术语录》)所谓和谐,就是不相协调乃至相互对立的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在诗歌的国度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独领风骚的.所谓理趣诗,是指诗歌中含有一定的哲理.一些理趣诗因富含深刻的哲理而流传千古,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诗句,人们都耳熟能详.以下谈谈理趣诗的鉴赏途径:……  相似文献   

13.
姚鼐词综论     
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有大量的诗文传世,却仅有八首词流传至今。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姚鼐主观上轻视词体,因此姚词的价值不能与其诗文相并肩。细究之下,姚鼐不填词的真正原因,应归咎于其“专力则精,杂学则粗”的创作思想,而非对词的轻视。姚鼐的词作也并非一无可取,而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词中的典故,体现出厚重之美;其格调上的悲凉而不衰颓,则体现出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14.
姚鼐是桐城派散文理论集大成者,"义理、考据、辞章"的散文理论在其墓志文中也有所体现。姚鼐的墓志文大多为封建官吏所写,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封建性和保守性。同时,"求实"是姚鼐笔下褒扬官吏的准则。姚鼐的墓志文是其思想和创作的完美结合,对研究姚鼐散文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贺(790—816),字长吉,生长于福昌谷(今河南宜阳),是中唐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又是从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的一个代表。其诗以离奇虚幻的想象,幽冷凄惋的色彩,奇诡险怪的造词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为晚唐诗人所继承效仿。他一生留下诗二百四十余首,引人观赏,使人惊叹。本文试图从李贺诗的意象这一角度,来探讨一下诗人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6.
论姚鼐词     
姚鼐词是作者在人生特定时期情感思想与生活状态的表达,反映了乾嘉时期社会大背景以及文人的真实心态。在艺术形式方面,姚鼐词继承浙西又有所突破,体现了浙西词派向常州词派转变的历史趋势。姚鼐词虽仅存八首,但在乾嘉词坛占有一席之地,其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陆续出现过很多各异的文学流派,但要论流派之大、影响之深远的当属桐城文派无疑。桐城派的书法艺术自明清以来,书家辈出,气息磊落、高古大气,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正脉。其中集大成者姚鼐的书法造诣极深,他初学董其昌和赵孟再由怀素直接上追二王,主张书法要"天与人一"、要有神。姚鼐在古文、书法等领域的成就皆是一绝,其卓然风采至今依旧为人所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8.
校录姚鼐佚文五篇,并略附考论于每篇之后.这五篇佚文为研究姚鼐诗学理论提供了新材料.编辑新的更全的姚鼐全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姚鼐的传记理论是传记文学理论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了私传可以补史传之阙、选取关乎天下利害的典型材料从简论述、称述传主的善行可以劝谏后人等理论,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又有所深化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以诗入小说的现象可谓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就有一些诗歌。在脍炙人口的“瑶池会”中,西王母与穆天子就以诗对答。一个说“将子无死,尚能复来”,一个说“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这个人神恋爱的故事,用诗把男女主人公依依惜别的感情表现得很真切。《穆天子传》的诗还不只这些,如穆天子的三章“哀民”诗,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很有民歌味。《穆天子传》不妨视为中国文学以诗入小说的滥觞。 魏晋六朝志怪志人小说属“笔”而非“文”,但以诗入小说者亦不少。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中就有不少诗。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中的《金凤辖》末尾引稽康《游仙诗》“翩翩凤辖,逢此网罗”,《紫荆树》引陆机诗句“三荆欢同株”,都是例子。 从唐传奇开始,以诗入小说之风大盛。元稹的《莺莺传》就有5首,男女主人公亦如《穆天子传》以诗传情。不过后来是莺莺被弃另嫁而用诗怨骂张生,不像西王母始终抱有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