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大难题,而作文批改更是一件头疼之事。多数教师千篇一律的作文批改方法是:学生写,教师改。教师面对一大堆的作文本,改来改去,改得是头昏眼花。批改后发给学生,学生却不屑  相似文献   

2.
提及作文,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那一摞摞高高的作文本。这是学生爬格子的杰作,也是老师辛勤批阅的结晶。然而它所承载的师生交流却显得漫长而苍白。学生作文的热情就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中消耗殆尽了。思考再三,问题的关键出在哪里呢?我想应该是受到了批改方式的制约,而批改方式又受到了写作方式的束缚。那么,漫长的等待能否换成即时的交流呢?师生的双边交流能否换成师生的多边交流呢?如果把厚厚的作文本换成薄薄的作文纸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相似文献   

3.
目前.语文教师最头痛的莫过于评改作文.又是眉批。又是总批,耗时多不说,更让大部分的语文教师接受不了的是当学生拿到你辛辛苦苦批改后的作文时的那一脸漠然,他们往往是看也不看就将作文本扔到一边。这样的评析究竟有多大意义?不言而喻!那又该采取什么样的评析才能逐步达到真正有效的作文教学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4.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老师来说.批改作文是工作量最大的一项工作。望着堆积如山的作文本,老师难道只能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拿着手中的红笔不停耕耘?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批改后的作文。不少人不会多看一眼.多读一遍,更谈不上思考老师为什么这么改;对他们来说,抄正作文就是他们的目的。篇篇如此,老师不知道写秃了多少枝红笔,可学生的作文能力究竟能提高多少。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写完作文后,长嘘一口气,然后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或在作文本发下以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就一切了事;也常常听到有些学生议论,写作文是学生的事,批改作文是  相似文献   

6.
一、流动作文的运作形式1.流动写作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本作文本,作为公共的流动作文本。学生写完一篇作文后,在标题右上方写上自己的名字(学生不能第二次在同一个作文本上写作),再传给本组其他同学。这样,学生的写作行为就成了小组团体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2.流动批改以学生批改为主,大体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可能比较差。这个时候,教师要手把手地教他们批改,要抓好时机,激发他们阅读作文的兴趣,教给他们鉴赏文章的方法,还要制定较客观的作文评分细则,供学生参考。参考细则如…  相似文献   

7.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写完作文后,长嘘一口气,然后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或在作文本发下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就一切了事;也常常听到有些学生议论,写作文是学生的事,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似乎修改作文的事与自己毫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然而,学生拿到被教师修改得较多、有很多红杠红圈的作文后,一般看一看分数后,就将作文本丢在一旁,不愿意看了。至于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批改,就无人问津了。教师要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9.
作文修改,是写作文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是怎样批改的呢?只是浮光掠影,有指导,有讲评,但往往是隔篇进行,浏览一遍,打一个分:要么两个作文本交换使用,细水长流打批改持久战。但这做法都还是停留在消极应付这个层面,并未跳出“师本位”这个限阈,  相似文献   

10.
批改作文时,我在作文本上一律用符号,不在作文本上写文字评语。但是,评语又不能不写。为此,我把每个学生作文的优缺点,分别写在一些纸条上。让学生为自己的作文写好评语后,再发给他们。让他们把老师的评语贴在作文本上,与自己写的评语对照,看看老师与自己的评价是否中肯、全面,是否找到了主要的优缺点。实践证明,这种有趣的方法,既  相似文献   

11.
每当学生做好一篇作文,教师就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精心批改。但是,有的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只关心一下分数,根本不去认真看教师的批改,有的教师也未加注意,而使自己付出的劳动白白浪费。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作文批改后要及时注意信息反馈,促督学生认真分析修改。我的做法如下: 一、在作文评讲课上适当安排时间让学生仔细阅读批改好的作文。可让学生自己推敲琢磨,也可让同桌互看批改后的作文,交流习作体会,交流各自的写作动机,老师的批改用意,自己的修改打算等。这样,一则可以使  相似文献   

12.
所谓的活页作文就是将作文不再写在固定的作文本上,而是写在作文活页纸上。作文写在固定的作文本上,完成后交给老师;老师批改后放在办公室,等到作文讲评时发给学生。评了上周作文写了本周作文之后,作文本将再一次回到教师案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是常规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惯用模式。学生上了三年级以后我们有了作文作业。每每想将一些优秀习作展示给全班学生时,由于作文本展示受到限制我不得不让优秀习作的作者再把文章用纸重抄一遍,然后再在展示台上展示或装订成集。虽然抄写很辛苦,但这些小作者们仍很高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应娜 《吉林教育》2006,(7):76-76
语文这门工具学科,人们都认为难教,其原因是容量大。尤其是作文教学,总是让人感到困难重重。多年来,作文是学生写,老师批。一批作文交上来,老师批改后累得透不过一口气,学生交完作文却什么也不想了,只等发作文时看看多少分,然后把作文本一合了之。年复一年,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没见有多大长进。面对此种情况,如何让作文教学走出困境,让学生快速提高作文水平呢?我的经验是:粗改多评一把作文批改搬进课堂,学生自我恳读,师生共同批改。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的教学中,学生接触到写作不久,因此作文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到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训练,很多老师都会形成一种误区:要么包办完成,精批细改;要么大笔一挥,批上日期就行了。同时作文本一发下来,学生也不会怎么看重老师的批改,久而久之,写作就形成了一种形式。其实作文的批改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写作效果的检验,也是写作指导的继续与深化,作文批改不是作文教学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文的批改的质量好坏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兴趣的高低,怎样通过个性化的批改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相似文献   

15.
陈海 《甘肃教育》2014,(22):52-52
正在农村初中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作文大多是由教师一手包办进行批改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贯彻和执行,这种方法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在学生上交习作后,教师往往由于工作繁忙,不能及时批改作文。等学生拿到被教师修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时,对作文的内容已经淡忘,一般只是看一看分数后,就将作文本丢在了一旁,至于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批改,自己在这次作文评改中有哪些收获,就不再研究了。结果是作为作文主体的学生,被拒之于作文评  相似文献   

16.
每次作文,不少学生写作文马虎,拟好写作提纲、打好草稿,不经修改,就誊在作文本上,甚至有部分学生为了赶任务直接写在作文本上,结果到处都是错误。教师批改发回去后,学生又不看,连圈的错别字也不  相似文献   

17.
臧罗宝 《现代语文》2010,(12):139-140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每个语文老师胆怯、头疼的事,其中作文批改更是令人望而生畏。我们的老师、领导检查语文老师作文批改这一环节时,往往是看学生作文本上的“红”字。有无眉批、有无总批等等,好像学生作文本上面划划杠杠越多就越能说明该老师认真。  相似文献   

18.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教法,多年来,语文教师的汗水一大部分洒在学生的作文本上了。可是学生接过教师绞尽脑汁、辛辛苦苦批改过的作文本,一般都只看着分数或评语,一瞥而过,教师的批改对学生甚本上没有能发挥其作用。叶圣陶先生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都是教师在作文本上对学生的作文逐字逐句的“精批细改”。这种单一层次的批改方法,教师花费了大量心血,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却收效甚微。有效的做法,应是多层次的批改。所谓多层次批改,就是教师先通览全班学生作文初稿(写在纸上),掌握全班该次作文的基本情况,然后对这些作文初稿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20.
在作文训练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毛病:学生往往将作文抄上作文本后就万事大吉。教师批改后发给学生,可学生常常只看看分数,不看批改,或者看而不思,思而不明,一次作文训练就这样草草收场。这影响了作文训练落到实处,既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每次作文训练,我尝试要求学生作后———小组批改———誊正———老师批改———学生再改的训练程序进行训练。现谈谈小组批改的体会。小组批改的好处是:1人们常常看自己的文章发现不了毛病,而读别人的文章能指出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