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院校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院校顺应时代发展、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有利于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有利于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当前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课程难以体现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课程设置的规范化、社会化与本土化,是地方院校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地方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建设的五点建议:加强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规范化和多样化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的设计与教学;加大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构建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探讨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背景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在实现人才培养机制转型的实践中,应从专业调整、课程建设、职业培养、师资建设等四个方面打造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平台,逐步建立应用技术型高校学历教育的职业素养机制,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意义深远。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有效建议,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才能够摆脱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困局。本文研究内容以期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转型的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与改革势在必行。泉州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2019年通过全国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在参考国内外师范院校和全国专业音乐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依托高校传统的专业优势和办学实力,依据现有及未来师资力量,在跨学科视野下坚持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在音乐核心课程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与区域文化等跨学科课程,建设以音乐为主的跨学科培养体系,创新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三种分类、课程分群、艺科协同”为指导思想,就课程群设计、教师团队组建与跨学科虚拟教研等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对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以丽水学院为例,从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实践教学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7.
新建地方多科性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办学定位不准,教师教育的地位弱化、边缘化趋势明显;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不够,改革实践缺乏规范性;教师资源流失严重,队伍建设滞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滞后,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实践课程得不到有效落实;缺乏教师专业化指导标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有伴随教师教育边缘化逐步下降的趋势。新建地方多科性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应正确处理传统和现实的关系,把教师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战略,切实保证教师教育在学校工作和人才培养中的应有地位;构建符合地方多科性院校特点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加强教师教育队伍建设;以优化课程结构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为核心,深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建立教育实践开放体系,强化实践教育环节,提高学生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化标准和制度体系,将教师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促进教师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8.
地方院校的IT类专业教育肩负着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任。通过对地方院校IT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并结合衡水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实际,从教学方案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培养模式研究,探索了地方院校IT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地方本科院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组建一支结构合理、数量适当、业务娴熟的军事课程师资队伍,是军事课程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本文主要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军事理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同时,评估和分析产生的原因,对合理调整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力度,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以达到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军事理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在原有专科院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向本科过渡和转型过程中很多方面存在问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受到的冲击尤为剧烈。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单一的师范培养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要求运用新思维和新方法破解目前的难题。合理定位是当前新建地方高师院校谋求健康发展的重要策略。根据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及优势,以及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扩大学科交叉范围等方面探索新建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11.
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的建设对于地方综合院校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高等院校课程教学的政策导向和必要补充,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因地制宜建设地方综合院校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在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基础课程与相关后续课程相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中有积极而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对广西八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发现,其课程设置方向不明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材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附老的本科院校,进而致使学校办学特色的缺失,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发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优势,保持持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优化合理的课程结构和选择有针对性的教材。  相似文献   

13.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很多地方院校新建的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建设上面还有诸多问题.本文以笔者就职的兰州城市学院为例,回顾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几次课程改革,就外语类课程的整合、课程配套的多媒体视听室的建设及跨专业文化技能选修课的开设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讨.抛砖引玉,以求推进地方院校新建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4.
《莆田学院学报》2019,(3):104-108
阐述应用型高校的特征。分析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莆田学院为例,提出专业调整优化先行、课程教学改革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保障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15.
教研室是高等地方院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层组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保证。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对深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地方院校在进行教研室、专业、课程建设时可以将三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总体规划、同步建设,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措施保证教研室建设和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16.
张士献 《高教论坛》2011,(3):80-81,102
地方本科院校应克服片面追求理论教学的误区,把职业教育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课程规范化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与职业院校学分互认机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是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方式转换和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一体两翼四驱动"的工科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究性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新体系建立、项目化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校企合作和服务地方、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探索了一条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结合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指出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提出财务会计课程的改革内容及教学安排,并从课程特色、网络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分析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地方本科院校要承担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形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怀化学院从2007年开始进行"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理论探索,2009年全面实施"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在教学思想观念更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实施、实践教学新体系建立、课程考试改革探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实践和"双师型"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了一条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地性”通过课程在高校与地方之间进行双向流动与转化,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并获得地方高度认同的课程文化,促进高校与地方的共同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课程设置缺乏地域特色、乡土情怀缺失等导致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固化,制约了“接地气”的人才培养。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课程文化的“在地性”,“接地气”课程文化追求与地方形成了共生模式,在地化教育为地方提供了“贴地式”的人才培养,因而课程文化“在地性”追求成为地方高师院校的必然选择。地方高师院校课程文化“在地性”追求的实现路径是:立足本土,继承与发扬地域文化,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教师;文化扎根,自觉践行文化自觉,构建文化落地的课程体系;生命在场,贴地行走的“课程扶志”,实现乡土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