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们的报纸上,批评稿件是个引人注意、比较敏感而又反响强烈的事物。因为这个,有的职工生怕看到它,有的通讯员甚至记者生怕写到它。其实,批评稿件就象带刺的玫瑰,它香馥扑鼻,逗人喜爱,是报坛这个大花园里的一支鲜花。今年来,我在采写表扬稿的同时,也写了几篇批评稿,其间也听到一些反批评。几番周折,算是尝到了“栽刺”的甘苦。那么,采写批评稿件需要注意什么呢?我的体会是: 一是要与人为善,词真意切。写批评稿件目的在于帮助被批评者认识错误,改过自新,推动工作。众所周知,批评稿件大多反映阴暗面,稍不注意,就容  相似文献   

2.
现在都觉得批评报道难搞,一听说写批评稿,心里先怵了,因为这几年记者为写批评稿扯皮、挨骂、上公堂的不少,可是正确的舆论监督是报纸不可缺少的部分,写批评稿是记者的责任,关键在《正确》两字上。根据前不久我采写的《民工血泪谁人知》的经过,谈一点自己写批评稿的感受。写批评报道而要爱憎分明  相似文献   

3.
搞新闻报道的常把写批评稿件形象地称作“揭烂疤疤”。从1985年1月至1986年5月,在教学之余,我向各级报刊、电台投稿,被采用了311篇,其中揭“烂疤疤”的就有83篇。写批评稿难,业余通讯员写更难。弄不好,还会给工作带来麻烦。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我认为写批评稿至少要注意四点: 一、出以公心。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始终坚持原则,不以个人好恶行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我所采写的83篇批评稿件,被批评者没有一个与我有“私仇”,反而有好些是我的同学同事、亲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我是一位业余通讯员。去年,我采写了《校园浓烟何时了》、《一位乡长吃垮了两个村》及《罗庄乡偷伐泡桐的现象十分普遍》等批评稿。稿件写好后,我就拿稿件到乡政府及有关单位签字盖章。可有关单位及乡政府有关人员不给盖章。其理由是:批评稿广播后,我们承受不了。一位乡干部对我说:“你是业余通讯员,应多写些表扬  相似文献   

5.
几乎每一个通讯员都有这样的体会,“批评性报道难写”。写批评稿有无方法可循呢,笔者在此谈谈内己的看法: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种方法能使被批评者心理平衡。一篇引题为“昔日浓烟滚滚,今日无烟少尘”,主题为“峨眉铁合金厂铸造用珍珠岩砂改善  相似文献   

6.
报纸上的有偿新闻,比较容易发现,中央明令禁止后得到一定改进。但还有一种隐性的变相的有偿新闻,则仍频频出现,应引起重视并加以禁止。譬如说,记者采写的批评稿,在编审待发过程中,被批评者找领导托熟人,给报社打招呼说情。记者和报社有关人员迫于压力或人情,最终不能坚持原则,放弃了批评报道,未被公开批评的单位或个人,作为补偿给有关负责人送红  相似文献   

7.
写批评稿件是件极严肃的事情,它所揭露的问题,不但要让被批评者接受教训,还要教育大家引以为戒。我曾在报纸上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发表过七篇批评性稿件,稿中涉及的问题大多得到解决,起到一定的推动怍用。我认为写批评稿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前提下,采取恰如其分的方法,把握批评的尺度,注意批评范围,切不可凭个人好恶以及一  相似文献   

8.
大凡每一个新闻采写者都感到搞批评性报道难。那么,采写批评报道有无方法可循呢?经研究近几年来一些影响较大的批评报道,归纳成十种方法,以供广大通讯员、记者和编辑借鉴。一、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种方法能使被批评者取得一些心理平衡。这种报道,一般是在事情有了明显的结果和定论后加以报道的。二、正反对比。这种方法,只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记者不加任何  相似文献   

9.
批评稿难写,这是记者、通讯员历来就有的感慨。这个“难写”并不在于稿子本身,而在稿子刊发之后,风云变幻,奥妙无穷,记者实难应付。一位通讯员就本单位部分职工倒卖原材料一事写了一批评稿,经政工部门审核无误,寄给了市报。文章发表之后,不仅被批评者上门斥骂,单位领导也大为不满,开会对写批评稿者进行批评,认为这是故意给本单位“抹黑”。就连审过稿的有关人员也随风一转,声明对此事不能负责。招祸的只能是记者、通讯员了! 说批评稿难写还比较好“理解”,而表扬稿也难写就真让人哭笑不得了。某新闻专干,一次与本单位的“二把手”乘小车去外地办事,途中遇一群众拦车,请求送一伤员上医院。该领导觉得救人要紧,立即命司机去跑了一趟。新闻专干就此事写了一稿发表在某报上,不  相似文献   

10.
我是鄢陵县南坞乡的专职通讯员,去年12月我在《河南农民报》上发表了要保护农田水利设施的批评稿,反映本乡水利设施破坏严重的情况。稿件见报后,我预测到,书记非批评我不可。乡里一些人也说,上次你写了批评稿,书记(现已调走)批评了你,这回你又写一篇,情等着好看了。于是,我怀着不安的心情,来到崔书记的办公室,谁知,书记不但不批评,反而说:“你写的那篇报道,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一些农民确实不象话,扒井房,破坏水利设施,你反映的问题在咱乡普遍存在,批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李烽、苏会志采写的通讯《暗访京城“窗口”》(刊登于《经济参考报》二版头条),是一篇调查深入、事实准确、分寸得当,很有说服力的批评性稿件。此稿发表以后不但没有引起笔墨官司,而且对推动北京“窗口”行业改进服务态度起了积极作用。在当前“舆论监督难”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宣传效果是难能可贵的。公开批评稿难写,是当前新闻界同行共同感受到的一个突出问题,被批评者与记者打官司的事件屡见不鲜。去年春天以来,京城消费者对北京商业、服务业的意见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记者是积极进行舆论监督,还是避免矛盾,置身事外?  相似文献   

12.
采写批评不正之风的稿件难,其中一难,就在于稿件中的事实必须十分准确、扎实,稍有证据不确凿的地方,就会带来很坏的影响。我们采写的批评“青海餐厅”的一组报道发表后,不仅社会反响比较大,三篇稿件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加了按语,而且,被批评者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没有一个人指责报道失实。  相似文献   

13.
我们河北工人报自1983年10月1日创刊起,就注意坚持开展批评报道,至今共发各种批评稿600余件,批评性“内参”百余件,帮助职工群众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报纸也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搞批评报道,在一般情况下,被批评者一是顶,二是不认帐。“顶”是不理睬你;不认帐就是你一旦见了报,他就“鸡蛋里挑骨头”,千方百计找把柄、告状,有的甚至给编采人员捏造罪名。如何对待这种情况呢?我们一是不怕告状,坚决支持编采人员的工作;二是组织连续报道,特别是刊登广大读者的反映,用众论顶个论;三是不怕把问题弄大,不怕丢了“饭碗”,不怕摘“乌纱帽”;四是坚持批评稿必须真实。每一篇批评稿完稿后,都必须要经被批评者及其上级审阅签字;五是见报的批评稿确属失实,就公开检讨、道歉,不遮遮掩掩。我们体会到,用上述方法处理批评稿件“麻烦少”、效果好。例如我们在批评唐山市福利院原院长违背婚姻法、私自嫁傻女造成严  相似文献   

14.
新年伊始,湖南出版的《新闻图片报》设立“新闻风险”基金,为采写批评报道的作者打官司提供补偿金和诉讼费。据《中国记者》统计,1988年全国30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因录用批评报道而被诉之于法庭成为被告。批评报道成了许多记者、通讯员望而  相似文献   

15.
我与批评稿     
十多年来,我跟“新闻批评”结下了不解之缘。据粗略统计,从1980年至1992年这13年的时间,我除了采写一些正面的通讯、专访外,还精心编采“小品文”50~60篇,加上其他形式的批评稿,共有120多篇。采写批评稿,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苦生活”,这是同行们的“共识”。写表扬稿,被采访的对象及其单位领导个个眉开眼笑、皆大欢喜。眼下时兴“拎马夹袋”,还有种种实惠。采写批评稿情况就完全不一样。被采访的对象及其单位领导在感情上就跟记者很对立。认为记者是来找岔子的,故意跟他们过不去,因而大都紧绷着脸,抱不合作态度。尤其是被批评的对象,或是吹胡子瞪眼,或是拍桌子,或是胡搅蛮缠……什么样子的都有。当然人嘛,谁都喜欢表扬,只有傻瓜才愿意登报批评呢!所以很多同行都把写批评稿视为畏途。但是我想,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6.
●上海的青年报在三年前发表报道,揭露一起大奖赛中的舞弊行为,被批评者不服,状告青年报和记者侵害了他的名誉权。陈平旁听了上海市徐汇区人民祛院审判全过程,采写了《青年报社批评舞弊引发新闻官司徐汇法院公正执法支持舆论监督》一文,情节曲折,富有启发。  相似文献   

17.
黄在明同志: 你来信提了三个问题: 一、所有的稿件都要通过领导审查盖章吗? 二、采写的新闻稿件属实,但领导却不愿意盖章时怎么办? 三、采写的批评稿件属实,与被批评者见面时,被批评者不同意又怎么办? 你提出的确实是许多初写新闻报道者普遍遇到的一些问题。兹简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新闻窗     
抓好报道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本刊讯徐中华报道:某分部大力抓好报道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报道骨干紧紧围绕部队中心工作采写稿件,不在猎奇、赶“潮”上想歪点子。他们还严格审稿制度,凡发现猎奇性新闻稿件,一律不予签发,并对采写稿件的报道员给于批评教育。由于把关严,几年来未发现一篇失实的稿件。连续10年给通讯员订阅《新闻与成才》本刊讯吴铭报道:中国新兴集团3509厂人武部在民兵活动经费包干,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挤出资金,连续10年给10名民兵通讯员订阅《新闻与成才》杂志。他们还选送了10名骨干通讯员参加解放军报新闻函授…  相似文献   

19.
报纸在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同时,应恰当地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揭露和批评阻碍改革开放的人和事,以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及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然而,新闻同行都感到舆论监督难搞.从客观上讲,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舆论监督深入开展的外部环境:被批评者当地组织不予配合;被批评的单位和个人通过种种手段和方式干扰舆论监督.从主观上讲,记者的批评报道不准确或批评的方法欠妥,以致带来无休止的扯皮或引出“官司”.舆论监督外部环境的改善,是一个渐进过程.我们要探讨的是舆论监督的经验和教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提高记者采写批评报道的艺术水平.近5年来,我在编辑《舆论监督》(原《读者来信》)版稿件的同时,采写了42篇批评报道.这里,仅就采写批评报道如何选择题材,寻找角度以及方式方法,谈些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20.
写批评稿应十分注意分寸,严把事实关,不可说过头话。但是,写表扬稿时,同样需要十分严谨,也不可把话说过了头。一位编辑接到通讯员采写的赞扬一个公安派出所《秉公办案不徇私情》的稿件,一看稿中所举事例很不错,火候也对,马上就编发了。不料,报纸一出,麻烦来了。编辑连续接到电话、来信,还有来人当面提意见的。他们说那个派出所是“全市最糟糕最差劲的”,根本不象报上夸的那样一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