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汉语中的互文、变文、互训知识,学生认识比较模糊,应引起重视,在教学中应结合文言翻译,需要交代清楚。一、互文互文又叫互言、互辞、互文见义、互文对举,是古文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也是古文中常使用的修  相似文献   

2.
今日国中文论界,不知“通感”为何物者,谅无其人,而溯我国文论“通感”概念之由来,论者几莫不首推钱钟书先生之《通感》一文。诚然,钱先生之《通感》,轻拈西哲亚里士多德《心灵论》中“感觉移借”之说,博陈中诗西句、今典古文,摛翰振藻,摅其意而弘观之,令人耳目一新。该文首刊于《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识者无多,七十年代末收入《旧文四篇》(其后又收入《七缀集》等),随钱钟书先生小说《围城》的“被人重新发现”而大畅于世。“通感”观念之流行,端赖钱公  相似文献   

3.
连永霞 《考试》2009,(2):63-63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其格式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和通感,其中的借喻、比喻极易与借代、比拟混淆。学生在运用时要加以区别、正确使用、才促使自己语言更多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4.
互文的句式与语文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互文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判断和理解词义,科学地分析古文句法。我们在学习、讲解互文时要紧紧把握互文对语境的结构要求、注意互文的不同类型,正确地翻译、使用互文语句。  相似文献   

5.
鉴于近年通感研究之不足,文章基于历时视角对汉赋通感进行断代考察。指出汉赋通感结构较先秦复杂,多为暗喻式通感,且体现为通感与排比、连喻、进喻、对喻、借喻、博喻等辞格的套用。结构式则出现了喻词空位省略或承后省略及本体、喻体交错省略的格局。句式整散相间,有本体、喻体均为排比句,有本体为散句,喻体为排比句,体现出这一时期散赋向骈赋过渡的文体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6.
电影片名的互文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莎  李鲁 《考试周刊》2010,(6):33-35
文章基于互文性理论及电影片名实例分析.论证了前者应用于片名翻译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并重点探讨了实现片名互文翻译的三大要素——互文理解、互文解读及互文转换。字面译法、变通译法和归化译法是文章提出或建议使用的三项可行的片名互文翻译手法,其运用选择由片名所涉的语言、文化等互文因素而定。  相似文献   

7.
2002年7月6日的《中学生学习报》(高一高二版,总第1019期)发表了陈昌安老师《通感质疑》一文,文章写道:“我认为:通感应归于比喻,是比喻的一种,或者说是比喻的一种手段。……只有在运用比喻的时候,通感才可以产生。比喻第一,通感第二,通感是比喻的一种。”无独有隅,2002年第6期《语文新圃》(第319期)上余海英先生《通感、移就、比拟的界限》一文认为: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句。”  相似文献   

8.
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为互文阅读提供了便利。从互文阅读的特征、架构及实施策略三个方面对互文阅读教学进行阐述,为一线教师开展互文阅读提供参考。互文阅读以时间经济、收获丰盈、教路清晰为特征;以确定议题、阅读思辨、建构图示为架构;以比较感悟、归类发现、迁移运用为策略。  相似文献   

9.
“互文”、“并提”为古汉语特有的修辞方法,对这两种修辞格的理解诸家不同。一、互文可分为:1.易位互文;2.分析互文;3.正反互文;4.同义互文。互文的作用有三:1.言简意赅;2.增强表达效果;3.使句式整齐。二、并提的作用:1.行文简省;2.文句对比强烈;3.并提的不足。三、互文与并提的比较:1.从形式看;2.从理解内容看;3.从使用目的看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是新闻评论的重要文体特征。互文性可分为语篇互文和语体互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互文性角度进行解读,可以发现互文的使用具有引入论据论点、突出评论者立场、连贯语篇、丰富语言风格、扩充文本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古人作文,大量使用修辞方法。其中“互文”和“并提”是两种较为常见而又易于混淆的修辞方法。了解并掌握这两种修辞方法,有助于我们提高古文阅读的能力。一互文的特点和用法互文也叫互言、互辞、互见、互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的对象是中国文学中传统的互文。互文是中国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现行《大学语文》和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文、诗词里就有不少篇章中运用了互文,互文因其存在历史悠久,使用源远流长,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基因。掌握互文修辞方法,即获得了阅读传统文化典籍时"解码"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六二年《文学评论》(第一期)发表的钱钟书先生的《通感》一文,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近些年来,研究通感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对通感的看法仍然存在着不少分歧。笔者想先摆一摆目前学术界对通感所持的不同观点,然后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兰和群 《天中学刊》2005,20(4):106-108
互文、变文、互体是古汉语中三种不同的修辞方法,三者各有其修辞功能。互文是指在特定的语境里,词与词之间临时获得的一种修辞意义;变文是指为增加遣词运字的丰美变化之色而以同义词互换的运用;互体是指上下文内容互相映衬、补充,彼此呼应。前二者是就用词而言的两种修辞形式,互体则属于句式方面的修辞方法,三者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5.
博喻 互文     
博喻、互文这两种修辞方法,在语文教材中常有出现。而教科书和常用修辞书上对这两种修辞格的介绍却“语焉不详”。下面我对这两种修辞法的定义、作用等略作介绍,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讨了古汉语中的虚词的互文,它不同与我们常见的把一个完整的意义拆开、分置;形式上是在连贯的语言里本当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去一个,解释时要把两个词语合起来讲的那种“互文”,而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交替使用同义词的另一类“互文”,虽然它们名称相同,但含义、形式、作用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本文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仅在虚词范围简要的探讨了这种互文的产生原因,虚词互文一般会在那些语言环境中出现、虚词互文的作用、以及如何判断虚词互文。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了古汉语中的虚词的互文,它不同与我们常见的把一个完整的意义拆开、分置;形式上是在连贯的语言里本当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去一个,解释时要把两个词语合起来讲的那种”互文”,而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交替使用同义词的另一类”互文”,虽然它们名称相同,但含义、形式、作用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本文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仅在虚词范围简要的探讨了这种互文的产生原因,虚词互文一般会在那些语言环境中出现、虚词互文的作用、以及如何判断虚词互文。  相似文献   

18.
互文、合叙和避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三种修辞方法,也是极易混淆的三种修辞方法,阅读理解时要注意比较、分辨。在此试作分类举例、粗略分析比较。一、互文“互文”一称“互文见义”,就是一句里前后两个词语或上下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在意义上互相照应、互相补充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常见的文言辞格有比喻、比拟、代称、引用、夸饰、婉曲、联珠、避讳、特称、省略、互文、并提、对文等,可谓繁复粲然,摇曳多姿。而互文、并提、对文三种辞格在修辞大家族中使用较少,少有人问津。但三者在中学文言及考试中却常常出现;又因其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这类修辞教学总容易使学生迷茫、困惑。因此本文拟就三者的区别、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以及运用中的建议做一点探讨,也想以此引发对中学文言修辞教学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论汉语通感的范围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钱钟书先生指出通感修辞现象以来,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廓清了通感的范围;认为通感只能严格限制在感觉相通的范围内,且表达感官感觉的词只能使用原义不能使用转义,本在确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古今大量语言材料的归纳整理,认为按心理机制分类,通感可分四类:一、由心理共感与形象夸张形成的通感。二、由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三、由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四、由对自身生理反应的内省产生的通感,本对四类通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细致,深入而系统地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