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显龙 《班主任》2012,(4):60-60
一天,一位富豪和朋友在酒店小聚,酒店老板频频上前敬酒。客人走后。酒店服务员对老板说:“他们不会再来这里吃饭了。”果然,那位富豪再也没来过。老板很疑惑,便向服务员求教。“您有没有想过,在客人们的需要当中,有一种需要叫‘不需要’。了解‘客人不需要什么’与了解‘客人需要什么’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2.
以“加权平均数”为例,从“创设情境,疑点反思;尝试解疑,问题反思;变式训练,方法反思;课堂总结,提升反思;布置作业,梳理反思”五个环节给出其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经历“孕育‘权’、感知‘权’、明晰‘权’、畅谈‘权’、寄语‘权’和内化‘权’”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结合教学设计给出两点思考:素养指向,一脉相承;育人旨归,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3.
有趣的数学     
《中学生数理化》2010,(5):36-36
“骗人”的平均数 怀特先生有一个小工厂.管理人员由怀特先生、他的弟弟和他的6个亲戚组成.工作人员由5个领工和10个工人组成.工厂经营得很顺利,现在需要增加一名新工人.  相似文献   

4.
先说两个小故事。其一:教研组一位同事上课,笔者随堂听课。生字教学这一环节完成了,看来效果还不错。突然有个学生举起手说:“我还有个字读不准。老师,‘晴天’的‘晴’读qin还是读qing?”同事一愣,旋即答道:“不是叫你们课前预习就要把字音读准吗?”  相似文献   

5.
在新泽西州小住期间,我每周去一次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由驻地至曼哈顿乘公交大巴,票价一美元。女儿告诉我:“你们已经退休,可以买半票。”我便把护照带着。女儿说:“不会看你护照的,你上车只需说一声‘退休老人’就行了。”  相似文献   

6.
先来讲个教学故事。一位优秀小学教师上公开课时说:“古人就是聪明,他们掌握了造字的规律,凡是和树有关的卓,都有一个‘木’字。”讲到这里,一位男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要求发言,但老师就是不给他机会,而这位学生的手也一直举着。众目睽睽之下,那位优秀教师终于招架不住,她几乎是愤怒地说:“XX同学,你有什么话就说吧。”那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有个字和树有关就没有‘木’字。”  相似文献   

7.
一位青年教师写了一则教学案例要我指导,题目是《倾听:课堂上师生的心灵之约》—— [案例】 听陈老师教学《丑小鸭》一课,一位女学生说:“课文中的‘他’字写错了,因为是鸭子,应该用‘它’。”这遭到了一些学生的反对.认为课文中有“鸭妈妈”“哥哥”“姐姐”.当然要称“他”“她”或“他们”。书上怎么会错?可陈老师却说:“我觉得雅丽同学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很好。因为是鸭子,用‘它’也有道理呀,你们说呢?”这时,认为书上不会错的同学更开动了脑子.找出了不少理由:“因为这是篇童话故事,不是真的写鸭子。”  相似文献   

8.
急中生智     
一位教师在快结束《高粱情》一课的教学时总结道:“这篇课主要讲了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一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既然课主要是写高粱根的特点,那么课题为什么不用‘高粱根’。而用‘高粱情’?”该老师始料未及,一愣,迅速做出反应:“请同学们在心中默默地把‘高粱根’和‘高粱情’念凡遍。  相似文献   

9.
《王力文集·汉语史稿》中《第六十节概念足怎样变了名称》:“今天普通话用‘走’字米表示,古人用‘行’字来表示。‘跑’的概念,占代用‘走’字表示。”此说给教学带来一个误区.以为古代“走”字都译成今天的“跑”,但从古代“走”表“走路”和“跑”的概念演变过程来看.这是不当的。本人把占代“走”从“跑”到“走路”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三个时期:初变、渐变、质变。  相似文献   

10.
哲理小故事     
招牌 有一个人开了一间海鲜店,他在海鲜店的门前挂起了一块招牌:“本店专卖新鲜海鲜”。有一位顾客看了后对老板说:“把‘新鲜’两个字去掉比较好,因为很明显,没有人会买不新鲜的海鲜。”  相似文献   

11.
田敏 《江西教育》2006,(12):27-27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虽小,但在平常中蕴涵着教育智慧,简单中彰显着教育理念,一位专家曾说:“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对细节的处理既是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标杆’,更是测定好课的‘天平’。  相似文献   

12.
陕西旅游出版社和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英语》第一册第15课由“Listen and repeat”、“Look and say”、“Let‘s sing”和“Everyday English”四部分内容组成,主要学习What’s this(that)(in English)?及That’s a…和It’s a…等句型。此课可以用一课时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3.
该紧密联系实际围绕“怎样让学生‘动’起来学化学”展开论述。首先,章站在化学教改的高度提出论题;然后,从“更新观念”、“给学生动的机会”、“将‘动’由‘使动’提高到‘自动’、‘独立动’”“‘四动’关系”、“动的条理”等几方面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通过论述,告诉读: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运起来学化学,更新观念是前提,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关键,而最终学生能独立地“动”是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上完“用字母表示数”,课中“神奇的数学魔盒”一环节后来被很多同题课堂借鉴,以至于一位朋友开玩笑说:“在全国,‘魔盒’比‘柳小梅’出名。”下面是这一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5.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心想:“瞎写吧,不仅会误人子弟,还会招来学生的嘲笑。翻书吧,又怕耽误时间,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板书,看老师写的‘蔺’字正确吗?”我刚一写完,教室里就沸腾了。“老师,写错了!”“那谁来教教老师?”“上边是个‘艹’,下边是‘门’。‘门’里面是个‘住’多一横。”同学们争着发言,一笔一画教得甚是认真,好像生怕教不会我这个老师似的。我认真地写着,很快,一个大大的、工工整整的“蔺”字就诞生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连声说:“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可以当我的老师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出胜利的微笑。我看大家意犹未尽。又使出一招:“‘廉颇’这两个字更不好写。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教教大家呀?”话音未落,同学们就急匆匆地打开课本找“廉颇”去了。很快,一只只小手就接二连三地举起来了……  相似文献   

16.
前几天,一位数学老师上课回来后,带来学生问他的一道数学题:“要求用三个‘5’和一个‘1’组成一个算式,结果等于‘24”’。同事们很感兴趣,纷纷试着做,有的说“做不出结果”,有的说“超出了小学生的能力”,最后倒是把式子列了出来,但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是门很抽象的学科。我们的教材运用大量的具体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了“数”,认识了数量间的关系,限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还不能用逻辑方法阐明本质,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比如“相等”的概念,要让学生明白:等号两边的数或数量关系式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课本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中有一个句子:“设计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有一位年轻的语教师问我:“句子中的‘各各’是什么意思?换成‘个个’或‘各个’行不行?”问题问得好。  相似文献   

18.
储薪  邓文圣  关磊 《教书育人》2004,(12):20-20
木材厂老板新招一位伐小工人.送利斧一把。工人第一天伐木十棵,老板大加赞赏;工人受到鼓励,第二天更加起劲,可是只砍了8棵,工人很是惭愧;第三天加倍努力,结果只砍倒了6棵。工人很委屈地向老板表白,自己并没有惜力:老板接过斧子看了看问:“天天磨斧吗?”“磨斧?”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于砍树,哪有功夫磨斧?”  相似文献   

19.
“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陈爱娟老师在《如何引导初中生开展创造性阅读》(见《中学语文教学》2004.4)中对自己的课例“孔乙己告状”(见《中学语文教学》2003.12)作了理论阐释和辩护,她认为:“‘创造’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中生有’,包括一些较‘离谱’的活动,二是‘有上生新’,即在原基础上做修改补充,变成一样充满个性色彩的新东西。”她把自己的课归于“无中生有”一类,从而批驳了蒋红森老师对她的课例的“离谱”的批评。  相似文献   

20.
一天,一位富豪和朋友在酒店小聚,酒店老板频频上前敬酒。事后,一位小伙子对老板说:“他们不会再来这里吃饭了。”之后,那个富豪还真没再来过。老板很疑惑,便向小伙子求教。“你有没有想过,在客人们的需要当中,有一种需要叫做‘不需要’。了解客人不需要什么与了解客人需要什么一样重要。”小伙子说,“你一见到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就不断敬酒,但他们是来参加他们自己的聚会,你去敬酒实际上是在打扰他们,这绝不是他们需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