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时天学家仰观星象,“著于图录”,今人称之为“星图”,这是古人为反映、辨识星空的实际景象而作。而一些古墓墓顶、壁画或画像砖上也常可见到星象图案,则仅有象征意义或装饰意义,考古学家谓之“星象图”,未可与星图等量齐观。 古代中国的天文星占之学,曾分为不同门派,各有承传。据现今所见史料,有三大派:石氏,战国时魏国的石申(又作石申父);甘民,齐国的甘德,其人可能一直活动到秦汉之际;巫咸,其人在传说中的年代皆被远溯至殷商或更早,但从归于其名下的恒星数据推算,年代却又晚于石、甘二氏的数据数百年。三家所占的恒星各不相同,这些恒星的名称、位置坐标和对应的占辞,幸有唐代瞿昙悉达编撰的《开元占经》于卷六十五至七十中详加搜录,得以流传至今。计有石氏632星,甘氏506星,巫咸144星;再加上二十八宿环带中的182星,共1464颗恒星(另有一颗不属任何一家的孤星“神宫”未计入)。但是并未传下三家各自的原始星图。 三家星径一星图承传史上的关键人  相似文献   

2.
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洞顶和壁面上画满的红色、黑色、黄色和深红色的野牛、野马、野鹿等动物,到中国敦煌石窟中色彩丰富、姿态万千的飞天,从中国古代的红色为喜,到西方文明中的白色为吉,色彩与人类,一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色彩的语言、情感、象征、魅力,既是人类所赋予、认同,也是对人类社会文明的丰富。而对于电视这个用画面、声音、字幕来叙事的艺术形式来讲,了解色彩语言,运用色彩情感,发挥色彩魅力,就是一门很值得研究的学问了。  相似文献   

3.
百年婚纱     
婚纱是纯粹舶来品.婚纱大都是白色的,以示纯洁无瑕. 中国传统,红色和金色为喜色,白色是孝色.然西方,白色意味着纯洁.因此,第一个勇敢披上白色婚纱的中国新娘是十分勇敢的.  相似文献   

4.
王光越 《历史档案》2022,(1):126-13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弘历生辰立象安命图说》,是目前存世的稀见的乾隆帝星命档案,笔记曾专文进行考证①.图说的作者张永祚,后入《畴人传》,尚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只是在有关明末清初天文学史研究论作如韩琦《明末清初欧洲占星术著作的流传及其影响——以汤若望的<天文实用>为核心》、郑玉敏等《西方星占宫位制在中国古代的传播》、朱...  相似文献   

5.
西亚两河流域是西方星占学的发祥地,到迦勒底王朝时,那里的星占学臻于如日中天之境,迦勒底星占学家遍布于欧亚大陆众多的宫廷中,从王朝盛衰到个人休咎,无不预言。因此在后世的西方语言中,“迦勒底人”就成了“星占家”的同义语。在唐朝,著名的大和尚一行正是这样的星占家。 关于一行的形象,在以往不少普及读物中已有固定模式。他首先被描述为一位“天文学家”——他撰制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衍历》,主持了一次天文大地测量,并建造了大型天文观测仪器“黄道游仪”。虽然专家们的研究已经一再否定了先前关于一行是恒星自行(Proper mo-tion)发现者的说法,但这对于他的“天文学家”形象并无影响。然而,一行的上述天文工作固然都是事实,他实际上——或者至少在当时人心目中——却完全是另一种人。 关于一行生平事迹的主要记载并不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史籍中,而是见于宋代赞宁所撰《大宋高僧传》卷五的“唐中岳嵩阳寺一行传”。这本不足怪,因为一行首先是一位高僧。至于这篇传记所依据的材料来源,极可能就是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的第五条——整篇传记几乎就是该条的改写。在这篇传记中,记载了一行“天文学家”之外的各种方面,这些方面也是当时人心目中一行其人最重要的方面。 一行最先登场展  相似文献   

6.
1998年,瑞士的艺术展览此起彼伏,如今,常被人们所忆起、所回味的,却是北部阿稿州艺术博物馆(AargauerKunsthaus)的一个展览“费迪兰德·霍德勒与彼得·蒙德里安的相遇”(FerdinandHodler,PietMondrian:EineBegegnung)。该展历时三个月,不算长,展品为油画及习作,不为新。霍德勒(1853-1918)是瑞士的“民族画家”,蒙德里安(1872-1944)是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的大师,两人的重要作品,已分别展出过若干次,如老生常谈。然而,就在这种种寻常之中…  相似文献   

7.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eseph Needhanl)博士(1900—1995)是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在上世纪中叶,他以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闻名于世。李约瑟以西方人的眼光,发现并证明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曾对世界近代科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令世人对东方古代文明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8.
依照中国古代星黎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是帝所居,置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殳称紫禁城。明代幕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开始营连逸座宫殿,至明采乐十八年,即1420年落成。  相似文献   

9.
志勇 《出版广角》2016,(14):72-73
自古以来,西方就非常重视雕塑艺术,拥有较为丰富的雕塑纪录片素材.相对于西方,我国古代更重视平面艺术,雕塑被认为是“匠人”的“粗浅”工作.因此,我国制作古代雕塑纪录片的素材较少,此类纪录片的数量也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有限的素材制作成精良的雕塑纪录片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首先讨论了东、西方以古代雕塑为主题的纪录片有哪些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不同;而后分析了《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作为记录古代东方艺术的纪录片所具有的艺术造诣;最后分析了该纪录片为同类纪录片制作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4,(8):25-27
白色神话:书写历史与西方罗伯特·扬(Robert Young)北京大学出版社97873012426812014-08 45.001990年,罗伯特·扬《白色神话》出版,之后所有对后殖民理论的评估都受益于这本书。《白色神话》首次系统深入地探讨了"神圣三剑客"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的思想,并追溯到塞萨尔、法农等人,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代图书馆发源于古代的藏书楼.在封建社会,由于文化被统治阶级所垄断,从而导致藏书不向社会公众开放.到了近代,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部分藏书楼开始对外开放,但其读者范围却仍然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并未对全体公众开放.  相似文献   

12.
周枫 《现代出版》2003,(1):64-64
道义论与目的论,是西方伦理思想中贯穿始终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之间的对立构成西方伦理学争论的主流。古典目的论伦理学到了近代演化为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几乎成为目的论的惟一形态。道义论和功利主义,是人们始终面临的现实选择在伦理学上的两种理论化形态,它们反映了人类的两种价值选择倾向。在我们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中,功利价值倾向几乎未构成对道义论的挑战,但是,由于我们的传统道义论所承担的道义内容为体现血缘家族制的礼义(三纲五常)名教体系,根本开不出现代道义论来,尽管它在人格修养和性情陶冶上能够为现代人提供某种道…  相似文献   

13.
磊雨 《出版参考》2005,(11):5-5
南北朝时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403—444)在著名的古代小说集“世说新语》中讲了一个故事,说东晋的蔡谟(他因被授以司徒,坚不肯就而被免为庶人)在江南见到一种状似螃蟹的蟛蜞,弄来烹煮了吃,吃后腹泻大吐,狼狈不堪。他后来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朋友谢尚。谢尚说:“阁下一生劝人博学苦读,自己却连《尔雅》也未读透。”他的意思是指《尔雅》中本有“蟛蜞”条目,说明那不是螃蟹,是吃不得的。  相似文献   

14.
"标准"自古有之 华夏文明五千年,标准化古已有之,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就提出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之说,并被纳入儒家经典。此后千百年间,它在无形之中衍化为一种得到中国社会普遍认同的"标准化"理论基础,而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标准化的多方面成果也一直受到西方世界的推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地学典籍中,《禹贡》是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禹贡》是《尚书·夏书》之首篇,成书时间约在战国时期。传说《禹贡》是铸在鼎上的疆域示意图的图示,而孔颖达认为“禹贡,禹制九州贡法”。一些学者认为,后者的解释重为合理。《禹贡》全书仅有1193字,却简洁明了地概括了中国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当时的行政区划,开创了我国古代地学分区域和分部门研究的先河,被奉为我国“古今地理志之祖”。总之,(禹贡)是我国古代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区域地理著作。(禹贡)在西方也受到高度关注。(尚书》又称(书经),早在1770年就被戈…  相似文献   

16.
《全国新书目》2013,(12):105-106
本书阐述自“荷马时代”迄至现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涵盖古代、中世纪、近代、现当代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和特征,力图从历时性上揭示历史演变过程中西方史学的新陈代谢,从共时性上阐明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与西方史学发展演化之关系,格外关注西方著名历史学家、颇具影响的史学流派、重大的史学思潮与史学变革,尤留意西方史学思想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毕竟 《青年记者》2006,(8):26-27
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孔子(公元前551-479年)与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分别代表了中国和西方化的源头.他们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一个是中国的圣,一个是西方的智一个是中国人的"至圣先师",一个被奉为西方人的“导师”.他们的思想分别决定了东西方化的走向,两人至今尚为世人称颂不已.  相似文献   

18.
"少年中国"是梁启超在他的著名政论《少年中国说》中创造一个富有活力的修辞。这个生动的意象有利于提振中国人对于国家前途的信心,因此广为流传。本文通过对梁启超当年所接受的西方思想资源的考察,认为"少年中国"这一创造性修辞的学理背景是当时他所接受的一种西方国家理论——国家有机体论,并由此探讨创造性语汇产生、传播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古代中国是一个图书馆实践与理论早熟的国度。古代中国人在几乎完全封闭的环境中自主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图书馆实践方法和理论认识,就是梁启超所言"中国的图书馆学"。本文正是为了归纳古代中国人的图书馆学思想而作。[研究设计/方法]古代中国人完全自主地提出诸多图书馆学思想范畴,本文选取其中的五个范畴加以阐释,分别是:"书即道,道即书";"藏秘书,处贤才";"部次流别,申明大道";"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爱书须传布"。[结论/发现]发现古代中国人的图书馆学思想极富专业性和哲理性,丝毫不逊色于西方图书馆学理论。[创新/价值]古代中国人的图书馆学思想对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传承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文献信息的独特理解,中国古代书目形成了与西方学理框范下的现代文献组织模式迥然而别的表层结构和深层隐含。古代书目所抱持的信息统一观、信息结构化、名实相殊论等洞见.对于补充和纠偏现代图书馆学乃至现代信息科学的一般理论、方法和原则有重要借鉴意义。参考文献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