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楚     
<正>三楚是指先秦时期楚国的疆域,分为南楚、东楚、西楚。南楚是最早形成的,春秋时期,由于楚国位于中原南部,所以中原各国称其为"南楚""南蛮"。春秋末期,吴、越争霸后,越国胜利,占领江苏、浙江两省(徐州除外),战国时期,楚国灭越,占领吴越地区。由于这块新的领土,在故地东面,所以称为"东楚"。楚国衰落后,首都郢都被秦朝攻克、毁坏,为了躲避锋芒,楚人东迁,其时南楚故地已经不  相似文献   

2.
吴楚之分界,说法不一,该文认为,其疆界并非固定不变。而江西北部经历了由越族繁衍、后为楚国占据再由吴国占据、最后仍为楚国占据的过程,春秋时期处于"吴头楚尾"的时候不多。春秋前期,江西北部(其时江西中南部尚未开发)为楚国所有,引《左传》与地下出土文物为证。春秋后期,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楚昭王十二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说明番处于楚国东端,彭蠡湖之东。此战之后,即公元前504年至前475年,江西北部彭蠡湖周边地区为吴国所占有,吴公子光出居于艾邑可证。后来越国灭吴国。战国初期,楚灭越,江西北部仍为楚所占据。直至战国末,楚为秦所灭。"吴头楚尾"之说,是后人追缅上古历史所形成的地理概念,难免含混不准确。  相似文献   

3.
孙叔敖 ,春秋中期楚国人 ,姓 ,名敖 ,字孙叔 ,故称孙叔敖。他出生在楚国郢都的贵族世家 ,后举家迁往期思 (今河南淮滨东南 )。楚庄王十六年 (公元前 598年 ) ,孙叔敖被召回郢都 ,担任令尹 (丞相 ) ,曾辅助楚庄王指挥楚军在必阝 (今河南郑州 )之战中大胜晋军 ,助成了楚庄王的霸业。孙叔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也是一位杰的水利专家。他曾主持修筑了许多水利工程 ,其中芍陂 (在今安徽寿县南 )最为著名 ,其规模在春秋时期为最大 ,是我国古代首次兴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孙叔敖堪称我国营造水利工程的鼻祖。楚成王、楚穆王时 ,楚国势力已…  相似文献   

4.
西周初期,作为东夷部族一支的江国远离东夷的中心地带,没有受反周军事行动所波及,在成王、周公平定东夷叛乱之后,为了安抚夷人,江、黄两部族同时受封于淮河上游为子爵侯国。古江国的属地当在今河南正阳县南部、信阳市平桥区东北部和罗山县北部一带,跨淮河南北,以淮北为主,都城位于淮河北岸。在楚人相继灭亡汉水流域和淮河上中游的诸侯国时,因江国之君与楚国有着姻亲关系.所以得以保全。楚成王死后,楚穆王于公元前623年灭亡江国。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吴楚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史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夏、东夷部族已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苗蛮、百越部族有所交往。中原地区的庙地沟类型文化已至于汉水中游,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玉器已经影响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建都中原的商王朝的影响已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周王朝也向这一地区发展势力,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大都是在不断地吸取中原的先进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及至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争霸,吴、越也北上争霸中原,吴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又互相吸收和影响。战国时期楚国和中原地区通过战争和政治交往,加速了两地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在春秋时代的早期和中期,楚国文化并不具备自身的独特性,其文化形态与春秋诸国基本上大同小异。但春秋晚期以后,随着国势不断向南方扩展,楚国文化的特色渐渐显露。但其文化中来自于中原的文化基础并没有在地域扩张与变迁中消失殆尽,而是作为一种不可分割的部分融入其独特的文化风格。从出土经学文献角度出发,探寻楚国地区经学发展的源流与历史背景,研究经学与楚国教育的密切关系,总结经学对楚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永宽 《天中学刊》2011,26(6):87-91
古江国是江姓的主要起源地。江姓的始祖是颛顼帝的玄孙伯益。古江国故城遗址,曾被认定在今正阳县大林乡涂店附近,但是这一结论如今受到学术界质疑,有学者提出江国故城遗址可能在正阳县南的陡沟附近。这一质疑有一定的道理,需要继续探讨或证明。江国存在了400余年,公元前623年被楚国灭掉,其深层的文化原因,就是在春秋时期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对立的大背景下,江国属于北方文化即中原文化体系,而和楚国所代表的南方文化体系在本质上是对立的。江国的灭亡是楚国政治扩张和军事扩张的必然结果,也是南方楚文化扩张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左传》中,楚国的扩张进程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在南方的拓疆灭国,采用德抚与征伐并用的策略,对拒不服楚、持国无德或与楚有仇怨者予以军事打击,对能改事楚国者则存其国而安抚之;另一类是在北方的争霸会盟,比起实质性的灭国占地,更注重对势力范围的争夺与拓展,意在达成"以属诸夏"的政治目标。《左传》对楚国扩张进程的叙写彰显了楚人的诸夏情结,即对自身理应享有与诸夏平等的政治地位乃至超越诸夏的霸主身份的体认。通过第二次晋楚弭兵,楚人的政治地位由"非我族类"晋升至"晋、楚匹也",在实现自我政治认同的同时获取了中原诸夏对他们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9.
在王纲解纽,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楚国曾依其强大的军事威势,一度称霸中原,左右政局,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弄明这时的楚军建制,就其兵种和编制作一些探讨。一、楚军兵种春秋时期,楚国地处江汉地区,北有中原诸国为敌,东南有吴国侵扰,前者长于传统的车战,后者则利在“舟师”。为适应车战和舟战的需要,楚国先后组建了一支以战车为主要装备的车战部队,和一支以“舟”为作战工具的“舟师”,即水兵部队。  相似文献   

10.
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宛(今河南阳县)人,是越国的大夫。 越国是古代越族建立的国家,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经过越族人民的长期劳动,在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影响下,到了春秋中期,越国已是钱塘江流域比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越王允常和他的儿子勾践也想学中原诸国的榜样,称霸中原。但是,越国的北方是一个比之强大得多的吴国,越国要北上,首先要消灭吴国。这就是吴越争霸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楚国作为周王朝分封于南土的一个子爵诸侯国,其滥觞时期的音乐文化,源于远古楚部落古老艺术并融合中原音乐文化而形成,其音乐制度既体现出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民间的歌舞之风及楚国乐官对楚地民歌的收集与整理,使得文人有机会注重楚国地方民歌,从而汲取营养,创作出完全不同于《诗经》的诗体;楚地从上至下普遍盛行的巫风,不仅影响着楚辞创作者的心态,同时也影响着楚辞作品的风格;楚国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熏陶楚辞创作者,使他们不仅有着很高的音乐修养,同时也在作品中多层面地反映楚国的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为贯彻落实全省职教攻坚动员大会精神,信阳市平桥区区委、区政府多次研究、部署该区职业教育攻坚工作,成立了以区长王继军为组长的职业教育攻坚领导小组,先后下发了《信阳市平桥区2008~2012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报告》和《信阳市平桥区“十一五”期间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意见》,多次讨论修改《信阳市平桥区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和《平桥区职业教育强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3.
尔虞我诈     
1.春秋中期,楚庄王问鼎中原,称霸一时,仗恃着楚国的强大,不把近邻的小国放在眼里。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使者到晋国去,特地吩咐他:"你从宋国经过,用不着通知他们,过去就是了。"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楚庄王登基后,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政务方面也没有任何作为。周边国家见楚王软弱,都想伺机从楚国捞点好处。而楚庄王每天除了出宫游玩打猎,就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一点也不操心国家大事。大臣们纷纷上疏劝谏,于是楚庄王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杀之!"楚国的大臣们虽然闭口不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社会流动主要体现为楚王族集团的变动和士阶层的流动,其中既有旧贵族的衰落和新贵族的兴起,也有楚人才的外流和异族人的流入。相对而言,战国时期楚国社会的流动性比春秋时期要强,但没有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封君制成为社会流动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是一个诸侯纷争、霸主迭兴的时代,对于哪些是春秋时期的霸主,学界对其至今尚无定论。明晰地界定春秋时期的霸主对于正确理解春秋时期的大国及大国间关系至关重要。文章首先在梳理前人关于春秋时期霸主的论述前提下,整理出郑国、宋国、齐国、晋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这8个所谓春秋时期的霸主。然后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对这些霸主进行明晰地考察,最终界定出齐国、晋国和楚国这3个国家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否认"春秋五霸"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期,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在攻克权国后派斗缗以"尹"的身份治理权地,权成为楚国的一个县。这一举措在其子楚文王任命彭仲爽为申、息两县的"令尹"(约在前687―前682年间)之先,也较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于邽、冀戎设县为早,权县是"中华第一县"。权县县治位于汉水之滨的古权城,今荆门市沙洋县马良镇至高阳镇一线、以章山(马良山)为中心的地区。认为权县治于沮漳水流域的"糜城"或杨水流域的"建阳驿城",是由于没有注意到汉晋时期的当阳县治位于今荆门城南,因而误读了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对权城方位的描述。  相似文献   

18.
<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305篇作品,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写成书.<诗经>中没有"楚风",在<诗经>研究史上几近公论.然而对<诗经>中缺"楚风"的深层原因的探讨却莫衷一是.深究这些说法,都缺乏充足的证据.因此,要想探求出<诗经>中"楚风"缺失的真正原因,就要客观地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诗经>形成期的楚地歌谣、音乐发展情况以及楚周政治、文化关系来着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接近事实的真相.  相似文献   

19.
在楚史研究中,楚怀王、顷襄王二世的历史,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楚文化的光辉代表者、我国古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他一生的主要活动都在这个时期。同时,也因为它是楚国历史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以当时的情况论:楚的版图,南贯长江,北濒黄河;楚人的文化,光耀于春秋、战国之时;楚国的财富、兵力,为诸雄  相似文献   

20.
楚国从起初幽居荆山的蕞尔小邦到成为后来盘踞南方凌视中原的一方大国,究其原因,既有对楚族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精神的继承,也有其师法华夏,兼容并包以求自强,对强国梦想的追逐等。在这些因素中,如果说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和虚心效法的学习精神是楚国顺利建国且初具规模的主要因素,那么在此之后的制度建设则是楚国实现不断向前发展和霸主梦想的重要保障。纵观楚国整个政治制度的建设历程,其廉政建设在保障整个国家机器正常有序地运行并提高运行效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