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读书的“不求甚解”,长期存有争议,有人倡导,有人反对,有人把语教学效果的低下归罪于它,有人把阅读理解水平的不高也归属于它,各说其理,各执一端,一直困扰着语学习,因此,很有必要重议这个问题,明确其内涵与读书目标,从而促进语学习。  相似文献   

2.
3.
不求甚解     
黯称逝全才】12广夕.本不求甚解注:指学刁不认舜.不长深发.】理解 甚丁民〕松飞‘分‘邸,.弓‘户急‘~,口..卜不求甚解@于昌伟~~  相似文献   

4.
不求甚解     
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不羡慕荣华富贵,却喜爱闲散清淡的田园生活。他在耕作之余,勤奋读书,生活虽然很清贫,他却觉得很自在。  相似文献   

5.
不求甚解     
通常,我们认为"不求甚解"是指学习不深入,没有好学的精神,含贬义。其实也不尽然。"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是,人们往往只关注了陶渊明所说的前半句话,而忽略了后半句话的含义。陶渊明其实是说:很喜欢读书,但对所读的书不执著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  相似文献   

6.
不求甚解未尝不可呼和浩特市一中赵平阅读文章,既是直觉的感知,同时又是非直觉的思维。在这一极其复杂的认识过程中,人的知识、智能、意志、兴趣等,直接影响阅读的质量。中学生阅读,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常常只是一个“<”号的近似值。为什么...  相似文献   

7.
就我所知,在教学古典文学作品中,有两种不正确的态度。一种是钻牛角尖。如有位教师讲《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竟去“钻研”中国猴子与印度猴子的关系。还有的教师在讲《桃花源记》一文时,对文中的三个“外人”大作文章,结果越讲越弄不清楚。显然,在教学中这样钻牛角尖,将会引导学生误入迷途。另一种是囫圇吞枣,不求甚解。如有位教师讲《荆軻刺秦王》中“……得赵人徐夫人匕首”一句,竟以为“徐夫人”是女性,把司馬迁受宫刑解釋成“受了宫廷的刑罰”。还有位教师講授王維《輞川閑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詩时,竟把“渡头余落日”,望文生义解释成“余”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教育新观念”要求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发展的理念更新“阅读观”,让阅读真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和新的语文教材也高度重视阅读中积累、感悟、探究的培养。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不能改变“一言堂”的旧观念,重分析轻感知,重灌输轻指导,为了求“甚解”而不顾学生实际硬去解,语文学习面窄,阅读量少,还不能从知识本位走向发展为本。为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从整体上改革,必须寻求一个大境界,追求大目标,构建新思路,方能有喜功。其实,东晋陶渊明《…  相似文献   

9.
<正>特级教师、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孙双金曾多次在文章或活动中提出:小学古诗教学应当追求"不求甚解"。例如:《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18期)刊发孙校长的文章《再谈"不求甚解"》;2013年12月,在"海峡两岸同根同脉文化教育座谈会"上,孙校长再次提出,"好读书,不求甚解"应是童年语文学习的规律。他强调,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之前的儿童  相似文献   

10.
“不求甚解”出自晋代大文学家陶渊明的一篇自况短文《五柳先生传》。原文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它告诉我们读书不求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一个大概,领会要旨。这种科学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在社会上呼吁加强素质教育,强调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今天,仍然有不可忽略的作用。据说在美国,从小学开始,到中学大学都特别重视阅读,而且阅读面很广,虽以文学书居多,但也涉猎政治、社会、历史和哲学。形式分泛读和精读。精读课有些像咱们学校的讲读课,学生有统一的课本,由老师进行讲解。方法是观其大…  相似文献   

11.
听曹老师讲语文饶有兴味.他想论述某个问题,有时候单刀直入,简截明快;有时候似乎不着边际,但言远旨近,往往歪打正着,出人意表.他说,“不求甚解”从什么时候便背上了坏名声无从考究,长期来人们总认为“不求甚解”乃治学之大忌.只有“细求甚解”才可以成就学业.60年代初,马南邨先生(邓拓)想替父申雪,在一本名为《燕山夜话》的杂文集里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来为“不求甚解”正名.但这篇文章仿佛郭沫若先生欲为曹操翻案还他一个文韬武略的真面目而写下的《蔡文姬》.蔡文姬柔弱似水,这一瓢之水泼在《三国演义》的烈焰上经不起蒸腾,曹孟德在多数老百姓心目中至今还是个洗不掉粉白脸的奸雄,马南邨也很难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  相似文献   

12.
宋代理学家陆九渊,人称象山先生。他在《陆象山语录》中有这样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邓拓同志把这首诗引入了杂文《不求甚解》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不求甚解”析义蒋瑞秋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后世学者对“不求甚解”的解释颇有分歧。综合起来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说陶渊明读书“不要求理解得很透彻”,认为陶渊明的读书,“大抵采兴...  相似文献   

14.
每当我们打算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的科学的研究、探讨,我们常会发现,自己被夹在了语言学家和文艺学家之间,处于两难境地。“语文”二字,语言学家说指的是语言文字,文艺学家说指的是语言文学,前者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写出通顺的文章,后者则认为语文课要担负美育的任务,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不求甚解与语文学习□定西中学白云鹤不求甚解,一般情况下,人们大多当不好的学习方法对待。其实,这要看什么人学习,学习什么和学习的目的了,若运用得恰当,它确也是很有效的而且是必须采用的学习方法。说不求甚解最早的该是陶渊明了。他是一位摅写性灵的大诗人,所以...  相似文献   

16.
宋代理学家陆九渊.人称象山先生。他在《陆象山语录》中有这样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邓拓同志把这首诗引入了杂文《不求甚解》之中。  相似文献   

17.
18.
“不求甚解” ,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该文于 2 0 0 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初中第三册语文教科书 )它作为一种读书态度和方法 ,千古传诵 ,历来褒贬不一 ,争论不休。贬之者古代、现代、当代皆有。冯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随着自己教育教学阅历的增加和教育教学理念的逐渐成熟,我越来越好思考"到底怎样的语文教学才是对学生真正负责"的问题。在思考和反省的过程中,我的忧患意识和焦虑感越来越强,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出学生喜欢阅读和喜欢写作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由于出自陶渊明这样的大诗人之口,自然历来谈的人就多了。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近期不断刊登相关文章。王富仁、郭崇明先生撰文说“好读书,不求甚解”,鲁洪先生不赞成二位意见,认为“不求甚解”误人子弟。近日苏荣耀先生不敢苟同鲁先生的高见,认为阅读应“不求甚解”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或策略,不是学习态度的问题。”笔者有所触动,也想谈谈“不求甚解”。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有人断章取义,把陶渊明说成是读书马虎的典型,并说陶渊明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