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年前的一次采访使我受益非浅,至今难忘。1984年3月中旬的一天,我正在县里采访,报社领导突然电告我回报社,交给我一项随航采访任务。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这年二月,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等中央领导同志到荣成视察工作,当地领导在汇报中反映,原来通航的石岛至大连航线因种种原因已停航两年,给当地经济和群众生活带来不便,群众反映强烈。万里副总理听说此事后,立即召集交  相似文献   

2.
在规模空前的“红色足迹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中,技装先后有4位同志和报社的第一辆全媒体直播车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相似文献   

3.
访谈录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有些报社很喜欢用这种形式来突出新闻的指导性,例如我所在的沈阳铁道报社就是这样。我在这家报社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曾先后就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体制改革、经营管理等话题对路局、分局及站段领导进行过采访,采用最多的形式就是访谈录。在实践中我有这样一条体会,那就是要想写好访谈录,应该坚持三先三反复。一是采访前要先尽量多收集一些资料,努力做  相似文献   

4.
前段时间,因为一次采访任务需要报名,我在报社各个楼层的处室之间跑手续.在电梯里偶遇一位前辈,看到拿着各种表格的我,他低声问:“你要辞职了?”我问前辈何出此言,前辈分外严肃地说,在这个报社坐电梯上上下下的,如果不是编辑要签版,就是记者要辞职了.  相似文献   

5.
当我得知报社组织的新铁路工地巡礼系列报道,准备让我去采访兰新复线时,我既高兴,又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临行前,报社领导对我说,下去采访要深入挖掘精神内涵,写出国家重点建设工地上人的精神风貌。这使我对这次采访有了主心骨。  相似文献   

6.
4月1日至5月8日,我全程参加了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新闻扶贫采访。此次活动行程上万里,历经10个县,共发稿13篇,其中4篇获本报社级好新闻,有两篇见报当天就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播发。 回想这次采访,我体会到;  相似文献   

7.
许学芳 《青年记者》2006,(23):69-69
2000年夏天,报社来了一批新记。报社有令,要我带几个新记下去实习采访。  相似文献   

8.
回顾2004年,我感觉最幸运的事就是如愿以偿地进入一家报社当记者。我进的这家报社非常不景气,发行量仅3万来份。在我进报社后的第一次选题会上,老总一针见血地指出:“报纸发行量上不去的原因主要是报纸缺乏锐气,文章没有棱角”。会上老总定下一个基调,就是以后报社一定要多搞一些批评性报道。会后我荣幸地被委以重任,专门负责采写揭露性的批评报道,专挑人家的阴暗面。我第一次的采访对象是一家英国建材公司,该公司在记者所在城市开了一家大型超市,一开业便雄赳赳气昂昂地打出了“谁价比我低,差价双倍还”的促销口号。可据我在工商局、消费者…  相似文献   

9.
宿舍里住进一个男军官 走进军事记行列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报社调我时只见其,没见其人,直到调档案时才知我的性别。经过一波三折,我成为《火箭兵报》的一名军事记。到报社上班的第一天,有个男记就对我说:“女人当军事记,麻烦!”第一次下部队采访,就不幸言中。  相似文献   

10.
今年,我有幸和解放军报军事部副主任高艾苏,参加中宣部、教育部、中国记协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巡回演讲团,先后到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和兰州大学进行了演讲。之所以说“有幸”,是因为我们报社优秀编辑记者很多,获各种大奖的也不少,他们的经历讲一讲都很感人,我只是报社的一个代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采访我时,我跟他们说:“请一定拍摄一下我们报社的大门,我只是这座大门里的一名记者。”这一路,压力很大。我和高艾苏是分开的,每个演讲团,只有一名穿军装的。在台下学生眼里,自己代表的不仅是解放…  相似文献   

11.
金秋十月,报社组织青年记者深人基层采访,我和新来的大学生小万跟随本报驻三门峡记者站站长聂晓辉过渑池,访灵宝,穿卢氏,走西峡.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大山和世代生活在山中的农民.  相似文献   

12.
庞世乾 《青年记者》2016,(36):66-67
2015年7月,中国石化启动对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营8更9井站员工薛梅先进事迹的报道,报社把三篇系列报道的任务交给了我.不到半个月,我通过熟悉材料、深入采访薛梅本人和亲属以及同事,完成了1万多字的新闻稿件,得到上级领导和干部员工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3.
张刚 《青年记者》2006,(17):35-35
我们这里很久没来记了,我们太需要记来采访!”2000年,我大学一毕业就进入齐鲁晚报正式工作.报社并没有给我们这些新参加工作的青年记分口,而是让我们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我首次到济南市槐荫区五里沟街道建立联系点时,街道工作人员向我发出这样的感叹。  相似文献   

14.
今年4月到6月,根据报社党委的安排,我们老中青一行3人,奉命采访西部大开发。从前期准备到采访归来,历时3个月。行程8万里,走进了新疆、青海、内蒙古、重庆、陕西5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回首3个月的采访经历,我们体会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体会就是在大规模的异地采访中,要让新闻报道出新,就必须让创新意识融入血液,在策划、准备、采写、编发的各个环节上都时刻树立精品意识。一句  相似文献   

15.
赌场暗访记     
我是南国都市报实施暗访偷拍活动较多的记者之一,报社为保障我的采访安全,特地给我配备了一台暗访摄影机。这台暗访机外表看不到镜头,一般人难以发觉它。它让我完成了不少用普通照相机难以完成的采访任务。  相似文献   

16.
从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谈起近几年来,我采访过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写了百余篇人物通讯和专访专讯,师友和同辈常说我采访专家学者有点儿办法。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采访专家学者的,也曾走过弯路,吃过亏。二十余年前,我初进报社时经历的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至今还在脑海中  相似文献   

17.
2月15日,我接到报社命令,和另外一名编辑连夜赶赴冰冻受灾最严重省份之一的湖南,采访武警湖南总队抗灾救灾情况。时间紧、任务急,抵达湖南长沙之后,我们迅速采访了武警湖南总队机关有关领导,之后迅速转战长沙、郴州、衡阳三个支队,采访支队领导和基层官兵。当一幕幕战冰斗雪的画卷在我们的脑海里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时,一个个思考也逐渐由肤浅变得深入。采访同时,讲党性、重品行、作表  相似文献   

18.
组织记者考察团到汉川电厂考察采访.报社筹资50万元创立湖北电力新闻奖励基金.图为首届湖北电力新闻奖评审.激光照排系统的投入推进了报纸采编自动化进程.图为报社激光照排室.记者深入用户追踪供用电热点、难点.图为总编辑岳巍(图中)在广水农民家中采访.  相似文献   

19.
陈沛芹 《今传媒》2004,(5):25-26
这位美国记者在中国一个月的采访中,总是有企业为她提供住宿,她却坚持自己付费。除了吃饭入乡随俗之外,所有的费用都自己承担。遇到有些企业赠送纪念品,她要么拒绝,要么带回去交给报社。她非常严肃地告诉我,如果收了采访对象送给的现金,报社会辞退她,其他报社知道她,是因这个原因被辞退,也不会聘用她。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采访     
碰上了一个“老实疙瘩” 每个记者对于自己新闻生涯中的第一次采访,都会留下难忘的记忆。而我在第一次采访时便碰到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进入《解放日报》不久,对新闻刚刚有了些感性认识,我和张铁夫就接受了一个任务——采访当时边区的模范工人赵占魁。大概当时报社里实在抽不出人手,或者是领导有意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所以才让我们两个新来的年轻人挑起这份重担。报社在分配给我们任务时,就强调说这是一次重要的采访,一定要搞好。 尽管我们内心都有点忐忑不安,但想到这是当记者的“第一炮”,无论如何也得干好。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来到当时的中央职工委员会,因为赵占魁这个典型是由他们向报社推荐的,所以我们想先从这里开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