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新闻和民生新闻同属于新闻节目,但是在本质上却存在着些微的差异,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一部分电视台为了提升收视率将公共新闻的基本思想贯穿于民生新闻节目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实际受众接受度,因此,在公共新闻视角下研究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2004年公共新闻的概念引入国内以来,学界和业界对公共新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就没有停止过。到目前为止,国内大多数人都把公共新闻当成民生新闻的发展来对待。近两年来,国内主要媒体尤其是地市报纸都把社区当成民生新闻最重要的新闻来源地来对待。社区新闻是民生新闻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公共新闻的理念,同时也是地市报纸在同上一级媒体竞争时的法宝。  相似文献   

3.
潘勇  项盈 《青年记者》2005,(11):45-46
近两年来,学界和业界对“公共新闻”的观念及其在国外的实践反响热烈,见诸报刊的章也不在少数.在笔看来,这些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对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公共新闻运动的介绍(包括历史和实践状况);针对国内的“公共新闻”发展情况进行论述.对于前,这是在进行有益的推介;而对于后,在多数情况下是难以苟同的--比如公共新闻在我国对于公共领域形成的作用、几个民生新闻电视栏目在走公共新闻之路等等.本拟针对公共新闻的真实状况以及误读做一些梳理.  相似文献   

4.
中国公共新闻活动的实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要分析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的基础上,对中国公共新闻活动是否高于民生新闻,中国是否可以复制美国的公共新闻以及中国公共新闻活动的实践误区进行了辨析。文章认为,虽然中国公共新闻活动的探索不是美国意义的公共新闻,但这种探索活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公共新闻的意义决不仅仅限于新闻界内部,而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运动,它不仅对我国目前的新闻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公共新闻更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本文尝试从拓展公共新闻的实践主体、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加强民意调查和媒介联动、推进传媒体制改革四个方面探讨公共新闻在我国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公共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潮流的 新闻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对美国的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共 新闻”实践及其研究今天在美国继续向前推进,出现了“公共新闻”与“参与式新闻”相 融合的新趋向。作者近期作为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对“公共新闻”进行了实地 观察和研究,这篇文章阐述了其最新发现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公共新闻”这一实践活动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美国。“公共新闻”又被称为“公民新闻”,它的特点是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新闻传播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以组织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在我国电视新闻媒体中,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率先走出了一条“公共新闻”之路。  相似文献   

8.
"公共新闻":一种公共领域的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伟 《新闻知识》2006,(1):22-24
“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又被称为“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是发轫于美国,激发了美国新闻传媒为此做出一系列探索性新闻实践,在澳大利亚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的一种新理论形态。本文对公共新闻学与传统新闻学的新闻理念作一比较,文章认为美国新闻界对“公共新闻”的关注、争议和实践探索,是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传播状况对传媒角色——“公共领域”阐释和思考的结果。并试梳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时代技术酵素催生了社会的巨变,新闻传播正在由职业活动演变成一种公共生活。随着职业新闻传播活动的边界被打开,社会大众能够随时、直接地参与新闻生产过程,新闻事业和新闻理论均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公共新闻崛起的背景下,新闻学理论的问题域出现了转向:首先,新闻学的“第一问题”被继承了下来,但提问和回答的视角却从“认识论”转换到“实践论”;其次,新闻学问题域沿着“实践本体—社会关系—公共生活—社会治理”的路径转换,新闻学的基本问题出现连锁反应,新闻传播活动的载体、主体、受众、价值等要素均发生相应变化;最后,第一问题、基本问题的转换制造了系列具体问题,也引发了职业媒体人对新闻价值和职业身份的追问和思考。新闻学问题域的转换指出了一条新闻理论创新的路径,也为新闻学的学科建设创造了更多的学术想象力。  相似文献   

10.
周培源 《新闻世界》2014,(8):423-424
本文对公共新闻的内涵进行了简单界定,着重梳理公共新闻发展的"公共哲学"基础,考察了在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公共新闻的实践问题。文章借用和发展了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分析了如何保障议题选择的正义性和如何在商谈过程达成共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广播电视如何做好公共新闻?本文认为,广播电视公共新闻的选题要出于为公众服务的公心,并考虑事件的可解决程度和媒体自身的引导能力;广播电视公共新闻要在零距离上下功夫,让新闻回归民本,最大限度实现民意的公共价值;广播电视公共新闻的策划要细致周密,贯穿始终,建构多种声音并存的栏目格局,引导讨论深入,把握舆论导向,并做好和政府决策层的沟通工作。  相似文献   

12.
周珂 《新闻界》2013,(5):39-43
电视民生新闻走过了第一个十年,取得了辉煌,但传播内容琐碎化、低俗化、同质化、新闻越权以及公信力下降等问题也暴露无疑,收视率的下滑便是明证。电视民生新闻的出路在哪里?本文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型是一种必然趋势,其中电视观众公共讨论意识的增强、竞争的需要、媒体责任意识的加强及公共领域的构建这几方面的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并提出在报道内容、受众定位、报道方式和反馈环节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媒体所发起的传统公共新闻运动,由产生到最终走向终结的过程梳理和原因分析,为我国当前的新闻实践提供启示.论文认为,西方的传统公共新闻是一场超越现实的实验;"公共领域"与精英政治的矛盾、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淡漠以及媒体居间角色所导致的公信力下降是其走向终结的主要原因,但其着力于改造社会和提升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与追求值得肯定;开展公共新闻运动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而这些条件的获得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相似文献   

14.
电视民生新闻走过了第一个十年,取得了辉煌,但传播内容琐碎化、低俗化、同质化、新闻越权以及公信力下降等问题也暴露无疑,收视率的下滑便是明证.电视民生新闻的出路在哪里?本文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型是一种必然趋势,其中电视观众公共讨论意识的增强、竞争的需要、媒体责任意识的加强及公共领域的构建这几方面的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并提出在报道内容、受众定位、报道方式和反馈环节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5.
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电视公共新闻的本质是回归新闻的公共性,两者在本质上相通。本文试图借鉴公共新闻的公共领域建设特征,结合国内民生新闻发展的现状,探索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突破的途径,由"小民生"演变为"大民生"。  相似文献   

16.
刘斌 《新闻传播》2009,(9):76-76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引入了公共新闻理念.期待以人文的精神关注民生。本文探讨了“公共新闻”的内涵.和公共新闻对于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人们描述了理想社会的图景,但公共领域在现实社会却遭遇发展的困境。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从未完全实现,那么,在中国的现状又如何呢?本文通过对最具公共性的网络和打出"公共新闻"牌的《1860新闻眼》的分析发现,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8.
周珂 《新闻世界》2009,(6):51-52
电视民生新闻相对于其他节目形式在拓展公共话语空间方面走在了前面。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自身和外在的因素限制了民生新闻在构筑公共领域方面的进一步作为,收视率的下滑便是明证。笔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惟有向公共新闻转变才是出路。  相似文献   

19.
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观念在"公共领域"思想以及"公共新闻"运动的影响下,由过去以信息传播与服务为主转向成为公民意识的参与者与鼓动者.以及社会政治民主化的组织者.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民众关注度、参与度下降,效果不佳,前景模糊等问题.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最终目标应当将受众定位为公民而不是现在的"平民化视角下的市民",培育公民意识,构建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20.
代雅赤 《传媒》2018,(12):83-85
新闻传播学教育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高校培养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就业难与媒介化社会对传媒人才需求日益上升、用人单位猎寻优秀传媒人才难之间的矛盾.当前社会进入公共传播时代,传播关系由原来的强主体性特征转变为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传播过程中的公共理念与公共精神成为基本的传播伦理要求,传播目标的公共利益取向日益突出.与之相对应,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公共传播范式转向成为必然,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应转换原来的"新闻传播"范式为"公共传播"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