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禅宗以心作为本体论的范畴,“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空、境、悟”集中体现了它的美学智慧。受众凭借审美心理的“共通感”而获得普遍的主体认同。在无意识的直觉洞察中觉醒,日常感性中获得涅磐,康德的“共通感”理论赋予悟道者以超越世俗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项征 《文教资料》2010,(7):97-99
审美自由论是康德经验论美学的重要理论。康德从审美的无利害性、共通感、普遍必然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四个契机,论述了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是主体审美经验的自由活动,他从四个契机出发.把审美活动的自由.从对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体验.引申到人的本体性能力上来,想象力活动及审美超越是对人的审美能力的确证,是人的本性自由的直观表现,体现了人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3.
根据康德人类“共通感”的原理,人类在判断、认识上具有“一致性”,判断、认识具有“普遍可传达性”,人类共通感具有“普遍有效性”。因此相异的语言表达是可以在不同语言之间通过异化翻译法传移的,异化法具有独特优势,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有其不可取代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4.
康德提出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无利害关系的快感、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和共通感。这和庄子的审美思想有一定的可比性,二者的相似点体现在:美的无功利性,美的主观体验性,美的无概念性;相异点体现在:自然和主体顺应关系不同,"共通"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5.
康德美学思想体系是康德思想大厦的基石之一。在《判断力批判》理论著作中,其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维度厘清了审美判断的界定:从质上讲,康德美学思想认为鉴赏判断的审美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是经验与理想审美的二元构成;从量上讲,审美不凭借概念而属于普遍令人愉快的,是目标与过程美感的统一体;从关系上讲,美的判定仅仅是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从方式上讲,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这种必然是建立在人都有“共通感”这个前提上的。  相似文献   

6.
在康德看来,理智直观包含着三层含义。作为本源意义上的理智直观是先验想象力的基础和依据。理智直观给想象力确立自由活动性并给予其以直接的创造能力,在此过程中,贯穿着主体能动性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阐述了他关于自由的思想。自由在康德哲学中有先验的自由和实践的自由两种含义。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基础,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条件,实践自由的根本规定是意志自律,自由是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的联结点。  相似文献   

8.
在康德美学中,审美自由以自由感的形式出现。自由感为自然人向自由人的过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为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在心理经验层面上的实在性提供了一个感性的基础。自由感作为审美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康德以前都有着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不过,是康德第一次提升了自由感的理论内涵。自由感是指人们在审美经验中体会到的自由愉悦,但又与感官的快感和道德感不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即与客体对象实际存在无关的无利害感。这种无利害的自由感在康德美学中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知性和想像力的自由游戏和天才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9.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阐述了他关于自由的思想.自由在康德哲学中有先验的自由和实践的自由两种含义.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基础.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条件,实践自由的根本规定是意志自律,自由是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的联结点.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作为网络游戏成瘾的最大群体,表现出的网络游戏的非功利性、普遍的认同感,以及带来共通的游戏愉快感等,深刻地诠释了康德审美判断力的四个契机:质、量、关系及方式,为人们从审美角度去分析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根本原因提供了参考.因为游戏感恰恰符合了人的自由审美本性,所以把游戏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分析网络游戏成瘾的本因,是一个最直观的且“回归事物本身”的深度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为教育与游戏的结合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1.
崇高论思想是康德美学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范畴,在崇高感中,人的精神力量得到提升,超越了自然界,取得了道德和精神上的胜利。康德通过借助于理性,将崇高感与道德感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康德是人本主义哲学,只有紧紧围绕着"人",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崇高在康德美学乃至整个康德哲学中的地位,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崇高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崇高理论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给人崇高感的客体,能得到崇高惑的主体,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形成崇高感的过程,得到崇高感后的效果等五个方面可以见出康德的崇高理论。在此基础上,把康德的崇高理论放在历史的序列中,从上述五个方面可见出康德崇高理论的不足,及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尽管康德的理论有缺陷,但仍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目的论与"人类中心主义"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德从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角度提出了“人是目的”的思想 ,对“人是最终目的”的命题进行了论述 ,并阐述了大自然以人为目的的含义 :按照最节省原则赋予人理性并以对抗促进人的发展。康德目的论的启示意义是多方面的 ,对理解当前正在讨论的“人类中心主义”问题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4.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这个名字与哲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许你还不知道,这个在抽象王国里度过了一生的大思想家,曾经也与我们的幼教有小小的缘分呢。康德一生未婚,自已没有孩子,但他很重视幼儿期的教育。1774年,教育家巴津道在德绍创办了名叫“博爱”的学园,这个学园的任务在于教育改革。康德热衷于该学园的各项实验,并把自已的好友莫德尔比5岁的儿子送到该学园去接受教育。康德还与园长巴津道常年保持通信联系,共同研讨儿童早期教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写下了一本独立的教育著作《论教育》。康德发现:“在人类的种种发明创造中,有两项可以看作是最困难的,管理的技巧和教育的技巧。”这位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道德哲学有两个部分,即权利论和德性论。相应地,康德对德福相配的构建也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以权利为基础的德福相配和以德性为基础的德福相配。前者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得到较好的实现的,因为它属于现象界,遵循必然规律;但后者由于不属于现象界,因而无法在现世中得到实现。尽管如此,前者却不能独立自存,它与后者是密不可分的,两者都是康德道德哲学的建构中所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6.
孟子之"仁"与康德之"至善"在存在差异的同时也有共通之处,两者都基于"先验的性善论",同把人看作是目的,这种完满的道德境界的达到同被视作是一个过程。通过对"仁"和"至善"在人的工具性、过程性等方面的比较,以期能够更准确的把握这两种道德理想境界的同与异,希望借此为两种理论打开一扇"理解与对话之窗"。  相似文献   

17.
康德美学综合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具有主体性和形式性的特点。康德美学对西方现代文论的影响体现在主体性和形式性两个方面。笔者首先介绍了康德美学的哲学基础,分析了康德美学的本质,然后从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及形式主义思潮入手,探讨了康德美学与西方文论的关系,最后得出:西方现代文论是片面发展了康德美学的形式性的文论与片面发展了的康德美学的主体性的文论的对抗与反拨。  相似文献   

18.
德国早期浪漫派是浪漫主义运动的源头,而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理论根据又在康德那里.康德以牺牲哲学的绝对与同一为代价,解决了知识的有效性的问题.但追求哲学的体系性一直是康德努力的方向,《判断力批判》为实现这个目标指明了方向:即通过“美”来实现知性与理性的过渡与联结,但这种联结只在主观形式层面才有可能,具有观念与期备性质.无论是浪漫派所遭遇的问题,还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的提出,都与康德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此,我们认为康德是“浪漫主义之父”.  相似文献   

19.
康德是近代向现代转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康德的思想,一方面是这种现代性转变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这种转变的推动力.文章拟从同一性原则的崩溃、人类主体性的确立、审美自律与审美现代性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康德思想与现代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通过阐释康德对待基督教神学的独特态度和方式来揭示康德哲学的独特性及其意义。康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并不想否定基督教信仰,而是要瓦解基督教神学的“知识论”基础,清算前康德哲学中的“神学一本体论”传统,康德既从其哲学基础上批判了基督教神学为论证基督教信仰所采取的那种使“神学”和“本体论”合二为一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又竭力为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作独特的辩护。由此,本文阐释了康德哲学对信仰与知识、本体与现象、理性与知性等所作的独特区别的独特意义,揭示了康德哲学对前康德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的独特修正和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