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祖立 《新闻界》2004,(2):75-75
2003年4月,在新闻史上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丑闻:美国《洛杉矶时报》资深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在伊拉克战争中,因制作假照片而被炒鱿鱼。消息一出,世界新闻界哗然。一个有着25年新闻摄影历史的摄影记者居然断送在一张假新闻照片上。这一事件警示我们,违背新闻规律,制造假新闻的人终会被唾弃。只有严格新闻纪律,恪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人,才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尊敬和爱戴。我们说诚信才是新闻的生命。诚信是金。造假:新闻界的禁区布莱恩·沃斯基事件在世界新闻界掀起了掀然大波,广大新闻工作者对这一行为表示愤慨。然而,对布莱恩·沃斯基的行…  相似文献   

2.
“新闻特写”照片──《饥渴难忍》赏析张敬云摄影中的“特写照片”,首创于英国早期女摄影家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伦夫人拍摄的《约翰·哈雪尔爵士》(1867年),即“大头特写”。这幅照片被认为是摄影史上最杰出的肖像作品。这位当时已是48岁的中年夫人,为了满...  相似文献   

3.
1984年10月8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小斯图尔特·泰勒的特稿,评论美国政府又一次运用“联邦间谍法”来惩处向外国新闻界透露所谓秘密消息和图片的莫里森事件。这事件发生以后,在美国社会上特别是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英里森事件莫里森事件是怎么回事?在泰勒的特稿发表前不久,一位美国海军文官情报分析员、兼职记者名叫塞缪尔·洛林·莫里森,他曾向伦敦著名的军事杂志《战舰》出售了三张美国侦察卫星拍摄的关于苏  相似文献   

4.
一、经典图片故事与经典摄影专版 经典的图片故事,公认的就是由尤金·史密斯开创,由《生活》杂志强化推广的那种,是以十几张乃至数十张照片去描绘事件或人物。英国的雅各布森带来的所谓图片故事的经典标准,简言之,包括;一、反映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二、开头照片交待环境;三、第二张应当强劲有力,把读者吸引住;四、主打照片要放大;五、铺陈故事之后,要有意味深长的结尾;六、别忘了拍竖片。在我看来,这就跟文字中的特写或通讯差不多。  相似文献   

5.
第37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何赛”WPP)今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评选结果是: 加拿大摄影记者拉里·托厄尔1993年5月在加沙地带拍摄的黑白照片《加沙地带的儿童》被评为1993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画面表现的是加沙几个儿童高举手枪对空射击的举动。这幅照片是获一般新闻系列照片奖的《加沙和东耶路撒冷》中的一张。此外拉里·托厄尔还获得了日常生活系列一等奖。  相似文献   

6.
文学经典塑造的不少形象在被人们接受认可的同时,也开始受到了新一轮的挑战。英国作家琼·里斯(Jean Rhys)不满于《简·爱》对疯女人伯莎·梅森的刻画,认为夏洛蒂·勃朗特在塑造这个人物时,以殖民地宗主国民的天生优越感,把她贬屈成了兽的形象。因此,她写作《藻海无边——(简·爱)前传》,以伯莎为主角,描述这个曾经在加勒比西海岸边无忧无虑生活的克里奥耳少女如何被夫君劫财骗色、始乱终弃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照片档案的标题和文字说明是照片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整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提供利用档案的必备条件。照片档案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影像为主要反映方式,辅以文字叙述来记录历史的,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等特点。因此,照片档案使人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获得美的享受。但是,一张照片如果没有文字说明材料,利用和保存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如果注释不准确,说明的文字与照片所反映的事实有误,将会失去照片档案的保存价值。对此,我们就照片注释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1、注释的内容繁简要恰当。一张照片所表现的形象只是一事件的…  相似文献   

8.
双月要闻     
徐匡迪市长将外国友人赠送的外滩老照片交市档案馆保存 日前,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委托市外办将一张旧上海外滩的老照片转交上海市档案馆保存。这张照片是徐匡迪市长今年7月出访德国时,由汉堡商会会长尼古劳斯·W·舒斯(N ikolaus W.sches)先生馈赠给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照片长达2米,宽0.175米,堪称巨制。据考证,照片摄于19世纪80年代,其画面的完整与清晰,为外滩老照片中所鲜见,比较珍贵。 图为这张照片的局部画面。  相似文献   

9.
去年9月8目,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同时刊登了邓小平同志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的消息,并各配了一张新闻照片。我们把两张报纸的新闻照片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在拍摄角度、瞬间选择和反映新闻事件的特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民日报刊登的照片,是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小平同志的半身肖像(见图),画面上没有反映环境和其  相似文献   

10.
丹佛邮报记者安东尼·休奥拍摄的一组反映埃塞俄比亚大饥灾的照片,获1984年普利策奖的特写摄影奖。这张曾刊登  相似文献   

11.
历史的呼声     
京文 《新闻与写作》2005,(12):32-32
这幅“一二·九”运动的经典画面,被邹韬奋先生用作《大众生活》第一卷第6期(1935年12月21日)的封面。照片记录的是当时学生在群众大会上讲演的场景,主人公是清华大学学生陆璀。陆璀被捕后,埃德加·斯诺以《中国的贞德被捕了》为题在美国报纸独家报道了这一件事,从而使该事件名传遐迩。历史的呼声@京文  相似文献   

12.
1826年,法国发明家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1765—1833)把一架照相机从他自家的窗口伸出去,用一种感光后能变硬的沥青,将园内的景观——一棵梨树、谷仓及另一半房屋等的外貌影像永久地记录在白鑞(锡和铝的合金)片上。这就是被视为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的《鸽子窝》。它的曝光时间是8小时,但看上去还是一幅感光不足的影像。  相似文献   

13.
电视广告是人们所广泛体验的社会事件,是一种独特的信息模式。它是述行式的符号现象:利用词语和形象来改变信息接受者的行为。 ——马克·波斯特(《电视与权力》)  相似文献   

14.
从一张空难图片看新闻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多读者和网友可能都看过那张记录“5·7”空难第一个黑匣子打捞出水情景的照片,画面很有现场感,被许多网站和平面媒体采用。但正是这张照片受到了许多读者和网友的批评。通过照片,我们可以看出:在场的工作人员看到黑匣子被打捞出来,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照片记录的是实情,因为多少天来人们都在期盼着找到这个黑匣子来解开空难的谜底。可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有没有想到,周围人鼓掌,死难者亲人看到后会怎么想?在灾难新闻中,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媒体是否还要充分考虑和顾及相关人士的感情?这可能就是时下人们常提起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当1996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之际,许多读者的目光曾被报纸上译林、北大等出版社的大幅图书广告所吸引。译林出版社在《1996年新书先知道》的大标题下,排列着该社最新引进版权的几十种外国图书。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广告更是引人注目,广告的一半是张照片,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正向着人们微笑,照片旁边则醒目地印着他那畅销世界的作品《走向未来》。关心版权贸易的人们也许能悟出一点什么。是的,它至少预示了1996年版权贸易的活跃与初步繁荣。  相似文献   

16.
业余摄影者拍摄的照片,常常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他在面向客观现实选取对象时,画面上常常会出现难以处理的背景和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这些会干扰主体形象和冲淡照片的感情色彩。一些富有经验的编辑使用剪裁的手法,能够把一张毫不出色的照片,剪裁成为一张精彩的照片。有人说,一张照片只要看上它五百次,你总会发现照片中有些新的东西,而  相似文献   

17.
虽然人们都知道,战争必然意味着流血和死亡,但是当人们看到美军女兵杰西卡·林奇的照片时,还是被震动了:她只有19岁,英姿勃勃,即使身穿戎装,也无法把她与残酷的死亡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1976年6月29日,一支由美国海军资助的探险队在完成了对74年前沉没在北大西洋3,800公尺海底的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的考察后,携带着可放映50小时的录相带和57,000张照片返回马萨塞诸斯港。7月31日,考察队长罗伯特·巴拉德博士在华盛顿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考察结果,同时透露在这次海底考察中试用了美国海军研制的一个由电脑控制的第四代机器人。读着外电关于这次探险活动的报道,不由得联想到当年曾经在报道“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大显身手的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这个人,就是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编辑”的卡尔·范·安达。  相似文献   

19.
时尚人物     
《中国新闻周刊》2004,(24):72-72
迈克尔·摩尔:筹拍“虐囚事件” 《华氏911》的导演迈克尔·摩尔对美国媒体宣布,手头拥有大量的有关伊拉克虐囚事件的画面和资料,并有计划将其拍摄成纪录片。迈克尔透露,早在比阿布格莱布监狱爆出虐囚事件新闻还要早数个月,他就获得这些一手资料,但当时,迈克尔选择了沉默,因为他不想被他不信任的美国媒体所利用。 凭借《耶稣受难记》而声名大噪的梅尔·吉布森表示,有意加盟拍摄这部将引起更大争议的影片。 惠特尼·休斯顿:获终身成就奖 国际流行乐坛“天后”、美国著名女歌手惠特尼·休斯顿,刚刚在德国汉堡举行的“女性世界”颁奖典礼上…  相似文献   

20.
以严肃新闻娱乐化报道著称的当今美国身价最高女主播凯蒂·库里克(Katie Couric),最近被美国多家媒体“娱乐”了一回。她的一张宣传照被揭用PHOTOSHOP“减了肥”,美联社和《纽约邮报》等众多媒体纷纷对此大肆报道。假照片风波1957年1月7日出生,年近半百的凯蒂·库里克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她主播的全国广播公司(NBC)早间电视新闻栏目《今日》(Today)多年来在美国深受欢迎,收视率雄居同类节目榜首。最近,更由于年薪已达1500万美元的她毅然“跳槽”,坐上前不久离职的丹·拉瑟的“宝座”,担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晚间新闻主持人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