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污名是社会学研究社会秩序的重要概念,也是国际关系中基于特定目的对特定群体进行负面构建的常用手段。污名是一种社会控制机制,其目的在于通过污名特定对象降低特定群体的社会地位,维护特定秩序。对新疆棉花污名化事件的施污者以及污名化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际传播中污名化事件的扩散受到多重机制的影响,包括施污者的权力机制、污名化过程的资源机制、群体动员机制、群体内污名到群体外污名的扩撒机制以及大众偏见机制。在政治资本驱动或利益宰制的情况下,污名化事件成为打压手段,呈现出信息操纵和对抗性宣传色彩。在大国竞争背景下,关注国际舆论引导的新个体、新群体,有利于为构建国际传播多元主体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苏轼虽一生坎坷多难,但他一直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其旷达情怀堪为世人典范。文章先从苏轼的生平写起,介绍其旷达的表现方式:哲理地思考人生和放达地寄意山水,再写苏轼旷达的思想根源是其以儒为主、兼容佛老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4.
薛炜 《兰台世界》2014,(1):109-110
苏轼虽一生坎坷多难,但他一直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其旷达情怀堪为世人典范.文章先从苏轼的生平写起,介绍其旷达的表现方式:哲理地思考人生和放达地寄意山水,再写苏轼旷达的思想根源是其以儒为主、兼容佛老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5.
中国公共关系理论研究肇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后三十年延展出三条主线:持续的理论引进与观念启蒙,构建中国特色公关理论体系,学术范式创新。与此相应,中国公关理论建设重点处理了中外公关理论、公关理论与实践、公关理论新旧范式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清理、总结了中国公关理论建设的这三条主线、三重关系及其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6.
公共关系自上个世纪80年代正式引入中国大陆至今已有三十多个年头,在这三十多年间,中国大陆学者对公共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成熟,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中国大陆的公共关系研究现状,尤其是对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研究成果进行一次回顾与梳理,笔者对1998年至今收录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标题包含"公共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同时笔者对中国大陆公共关系研究现状也进行了简评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报人在近代日本对华情报活动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从现存资料来看,日本政府并未有意培养报人从事对华情报活动,而近代在华活动的日本报人大多是主动为当局充当间谍,从而形成了人类情报战史上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本文在对近代日本报人对华情报活动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试图从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两方面分析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认为这首先源自武士道传统对忠诚的推崇,其次是报人团体的自我驯化与传承,再次是近代屡次对外战争成功的刺激,最后是政府的奖掖与鼓励,最终造成了这种特殊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付蔚 《新闻前哨》2021,(3):88-90
1918年西班牙流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当时的美国作为新兴的大国,为摆脱自身的嫌疑,将疫情的源头指向德国、西班牙等国家.《纽约时报》作为美国的主流媒体,在报道疫情时一步步将美国置身于疫情之外,将病原地的污名扣在他国的头上.时隔百年,美国在新冠疫情期间故技重施,将疫情的责任推卸给中国,企图将疫情和政治相关联,达到对中国...  相似文献   

9.
仁礼,一直都是专家学者所研讨的话题热.基于孔子伦理“仁礼”与践履“中庸入礼”两者问题,本文限于仅论孔子之仁,未延及孟子、曾子、子思等有关仁的思想,作为仁学的传承者,他们有关仁的精辟思想可以进一步拓展仁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仁礼,一直都是专家学者所研讨的话题热。基于孔子伦理"仁礼"与践履"中庸入礼"两者问题,本文限于仅论孔子之仁,未延及孟子、曾子、子思等有关仁的思想,作为仁学的传承者,他们有关仁的精辟思想可以进一步拓展仁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电视节目低俗化与“污名化”:一种文化研究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译文  郑欣 《新闻界》2012,(10):24-30
电视媒体低俗化屡禁不止,并引发广泛关注,在学界曾经持续掀起一股批判热潮。本文尝试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电视节目低俗化的诸多争议,重审"低俗"之义、之过、之治,并重新发掘电视传播场域中青少年受众的主体性。研究发现,电视节目低俗化是信息全球化、传媒市场化、文化后现代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歧途及大众娱乐过度解放的误区。对于低俗化的审视需要"当事人"视角的解读,尤其是要考虑青少年亚文化存在的抵抗空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2012年全国性调查数据,本文揭示了当前我国公众对公共关系认知的基本现状。其一,公众倾向于认为公关是拥有一定专业性的传播实践;其二,国家和政府是最主要的公关主体,公关能促使国家/组织事务成功;其三,公关对新闻拥有积极而非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二者都以事实为基础,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其四,公关业的职业道德受到认可。追溯公众心目中的公关形象从消极向积极转变的动因,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公关需求与实践的增长提升了其社会"能见度";从业者的职业化呼吁和社会责任倡导为公关有力"正名";公关学术研究与高等教育的迅疾发展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西方媒体不断制造舆论将疫情贴上"中国标签",以此污名化、妖魔化中国,用战争话语操纵国际舆论围攻中国,企图孤立中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和西方霸权主义逻辑.中国要去污名化,媒体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创新媒体话语表达,运用共情传播,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与中国公共关系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业已证明远东国家的公共关系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个“个人影响”的模式。本文探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个人影响”模式发展中的作用 ,特别是“关系”的影响问题。通过对照性的比较研究 ,在考查西方国际公关理论的基础上 ,作者试图建构当代中国的公共关系哲学准则。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取社会史和观念史框架书写20世纪80年代中国公关史。中国现代公关事业诞生于以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为主题的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由外而内、西学东渐"的发展路径。在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新启蒙"和经济改革的推动下,中国公关于引进和发展之初即形成了"全民热潮";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期理想主义的贬抑和功利主义的泛滥,公关行业的发展出现脱轨和异化。本文基于对学界和业界30位奠基者、引领者的口述史访谈,清理了这个时期中国公共关系学术和实践发展的轮廓、主线和一些关键性细节,并试图在宏观时代语境和社会思潮中寻找其动因、结构和秩序。  相似文献   

16.
在尝试对信息鸿沟准确定义的前提下,把信息鸿沟问题置于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上中去,对形成信息鸿沟的社会因素进行了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7.
公共关系实践中“公共”对“公共性”的追求和“关系”对“私人性”的推崇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是造成中国公共关系实践合法化和污名化危机的根本原因。本文以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公共性概念和公共关系理论中的公共性特征为参照,通过问卷调查和扎根理论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公共关系实践的“公共性权变模型”,用以阐释中国公共关系实践的公共性表征。研究表明:中国公共关系实践的公共性表征生成于家国天下的文化传统,在“公”与“私”的权变博弈中呈现出一幅变动不居的“公私混合”图景,其中以“公私并置”的公共性实践形态最具伦理性。中国公共关系实践的公共性表征会受到组织特征、媒介特征、环境特征、公众特征四个显性因素和从业者关系特征这一隐性因素影响,在“极公”和“极私”的公共性程度连续带上不断变化。中国公共关系实践的公共性不排斥关系性,且关系性会不同程度地促进或制约公共性表征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公关伦理的哲学基础、理论流派和实践类型。公关伦理遵循伦理学的目的论和义务论两种思想方法;中国大陆的公关伦理主要表现为新闻伦理、劝服伦理、社会责任伦理和决策伦理四种形态;其实践类型主要有伦理型的商业实践,慈善性的社会捐助,社区性的志愿者活动,关联性的公益营销,公益性的宣传支持,政治性的沟通合作,文化性的娱乐活动共七大类,其中,以公益性的宣传支持和慈善性的社会捐助为主要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20.
市场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是广告的竞争,广告效果的好坏影响着企业的未来。为了使产品广告效果最大化,附加值增加,企业通常在进行公共关系活动时有意无意地融入其产品广告,希望公关活动产生双重效果。然而,企业不能把公关活动与广告活动混同,只有让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