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阮籍之诗,源于《诗经》。本文主要采用列图表的方法对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和四言《咏怀诗》十三首中源于《诗经》的诗句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其特点及在表达形式和措辞用语上对《诗经》的学习情况,对五言《咏怀诗》和四言《咏怀诗》在表达上的区别以及四言《咏怀诗》与《诗经》相比所具有的特点,进行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2.
阮籍之诗,源于《诗经》。本文主要采用列图表的方法对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和四言《咏怀诗》十三首中源于《诗经》的诗句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其特点及在表达形式和措辞用语上对《诗经》的学习情况,对五言《咏怀诗》和四言《咏怀诗》在表达上的区别以及四言《咏怀诗》与《诗经》相比所具有的特点,进行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3.
刘咸炘所著《目录学》一书,除《推十书》中所录甲戌木刻本外,尚有一种较早的铅印本且鲜为人知。通过对刘咸炘生平事迹的考察,结合国立四川大学的相关史料,可以证明《目录学》一书铅印本的印行当在1931年后,而非学术界前辈所认为的1928年。比较《目录学》的两种版本——木刻本和铅印本在内容上的差别,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木刻本相对于铅印本来说是足本、定本,而两种版本内容上的变化体现了刘咸炘目录学思想的演进,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杨超 《德州学院学报》2015,31(1):63-64,68
刘咸炘所著的《君子录》,撰录六君子言行,对其生平事迹加以评论,他不墨守成规,从微观史学的角度进行撰写,批驳了对六君子固有的评价。也借六君子之事,表明他淡泊自甘,绝意仕进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刘咸炘的《汉书知意》引证丰富,侧重从史法、义法角度论析《汉书》。在《汉书》研究方面,他不墨守成规,对相关论述予以批判,以宏观视角论《史》、《汉》之异同,并强调研读《汉书》应注重源流,具有较强的史学史意识。  相似文献   

6.
刘咸炘的<汉书知意>引证丰富,侧重从史法、义法角度论析<汉书>.在<汉书>研究方面,他不墨守成规,对相关论述予以批判,以宏观视角论<史>、<汉>之异同,并强调研读<汉书>应注重源流,具有较强的史学史意识.  相似文献   

7.
刘咸炘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集中反映在所著《吕氏春秋发微》一书中。该书论列各篇,胜义纷呈,然而迄今尚未引起学界关注。本文将其研究成果归结为五个方面:辨杂家、论体式、明主旨、撮篇义、贯全书,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了论述。期于引起学界注意,以便加强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诗薮》是明代中后期一部体系完备、内容丰赡、论述严密的诗话著作,它对明代的文学复古运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格调"之外力倡"神韵",于"体格声调"中融入"兴象风神",试图以"神韵"来消解"格调"造成的限制,成为向"神韵论"过渡的桥梁。同时,它在体例、结构方法诸方面构建了诗学批评著作的新标准,颇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诗学理论。但是由于受传统反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之贬抑多于褒奖,研究不够深入和客观。  相似文献   

9.
徐宝余 《天中学刊》2013,28(1):91-95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了诗三义的概念,其与《毛诗序》的《诗》六义之间貌似存在着意义关联,然在本质上却并不相同.《诗》六义的提出乃基于诗教说的前提,从六诗到六义,说明了《诗》学阐释由诗教立场而经学立场的发展变化.而钟嵘对于诗三义的揭示与阐释,虽然与《毛诗序》的《诗》六义之间存在着语词、语义上的关联,然而其去经学化的立场却是十分显著的.钟嵘追溯诗歌源流上至风雅,看似是宗经思想的支配,然而究其原因,一方面缘于齐梁人的《诗》源共识,一方面宗经实为一种表象,钟嵘恰恰是在经学的语汇范畴中寻求到了诗学领域内的突破.与汉唐经学思想笼罩下的经典诗学相比,钟嵘诗三义的揭橥在六朝诗学史上的价值应该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自春秋时期起,引《诗》成为了诸子散文中常见的论述方式,该文以《墨子》一书中可考证的8处引诗为切入点,讨论《墨子》引《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史表是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重要体例,与本纪和列传配合使用,可以使历史脉络更加明晰。清末民初学者刘咸炘在讨论史体时,对史表非常关注,他结合历代学者的言论,就史表的功用、《史记》《汉书》等史书中诸表的得失展开论述,并且对刘知幾轻视甚至鄙弃史表的言论提出了全面的驳议,充分肯定史表在史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刘咸炘史表观公允可信,推进了对史表的研究,表现出较高的史识。  相似文献   

12.
蜀人从事方志编纂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蜀学传统中成长起来的刘咸炘编纂《双流足征录》,以文献"足征"为宗旨,具有浓厚的资料长编色彩。但《双流足征录》并非不讲体例,而实有章法可寻,其中有些灵感源于史志编纂,或承前代史家之意,也有刘咸炘的独得之见,凸显了方志本色。刘咸炘在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无疑强化了方志的学术品格。刘咸炘在方志编纂旨趣、体例以及方志的史源学考索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见解,在民国时期的方志学发展史和史学史上具有不容忽略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试探刘咸炘的历史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四川著名历史学家刘咸炘一生从事教学活动,先后在尚友书塾、敬业学院、国立成都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做过塾师和教授,撰写了大量有关历史教育方面的论著。在教学上,他提出"观事理必于史"的观点,阐释了历史教育的必要性。在历史教学方法论上,他特别强调学生应作读书札记,要求教师启发学生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他认为大学历史教育的重点是通晓古今风化大势,这一观点蕴含着近代历史教育的积极因素。刘咸炘以读书人自居,以育人为职志,在历史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民国时期的历史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吕国康 《柳州师专学报》2005,20(4):13-14,33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首篇,先是概括了"始得"前为排解忧愤徒步浏览永州山水的游历与心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宴游西山做铺垫.文中的西山应是今日之珍珠岭,"西山之怪特"主要是指西山之巅所见景象及感受,"心疑形释,与万化冥合"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深刻内涵.可见,西山宴游是作者永州十年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5.
“风”:刘咸炘历史理论的枢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咸炘指出,"风"是贯穿历史进程始终、推动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本",它既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因,又是《易》所展演的规律在历史运动中的具体形态。刘咸炘对"风"与历史嬗递和历史兴亡关系的阐发,意在探索救国救民的文化道路。刘咸炘的"风"论与中国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时风"、"气运"研究一脉相承,受到了中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表现出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倾向。  相似文献   

16.
17.
刘知几《史通》是一部史学名著,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系统小说观念的学术著作。他以史学叙事原则规范小说、否定小说的独立文体地位,却在事实上促进了小说理论的发展。他将“偏记小说”分为10类,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小说文体的精细辨析。他总结的小说文体弊端,说明了小说独立的文体特征。这些都在实际上为唐代小说的文体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8.
我们讨论朱熹与张栻的论辩,固然需要对文本和历史作出深刻的了解,这是经典诠释的基本要素,但是单纯的经典诠释无法获得本体层面的根源性了解,因之我们尚需采取本体诠释学的方法,从根源上寻求体系的发展与成立。在这个意义上,朱子和胡五峰、张南轩的湖湘学派,是相互引申与相互攻错的关系,而不应将之看作谁是谁非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相互引申、相互攻错的关系之中,吾人可以就孟子以来的心性之学提出九项意义,亦即心之九义,显示心的意义多形多样。我为了彰显与体会其心与性情之际的多形多样而一体之义,乃回顾了四书、二程、胡五峰、张南轩、朱子的学说,在此提出心之九种含义之说。  相似文献   

19.
刘子翚是南宋初年著名的理学家,朱子的早期老师。在刘子翚儒学思想体系中,"不远复"三字符是其修养身心的起点,主要包括自我修养、社会关怀、一体之仁三重向度。在《圣传论》中,刘子翚提出了他糅合儒释道的独特的"道统说",认为《书经》之"惟精惟一"乃是道统心传之"密旨","一"就是道统相传之心法。其《维民论》的思想主旨为"君民相资""维民在得心""维民四说"的理论。这些理念,对朱子的修养观、仁说、道统说、民本论等思想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潜溪诗眼》的诗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其"韵"论与"诗眼论"上.范温之"韵"分为"艺术之韵"与"人格之韵","韵"是范温最高的艺术境界与人格境界,是范温最高的审美要求.范温的韵论体现出其对艺术本质的深刻认识."诗眼"可分为"识诗之眼"与"诗中之眼","诗眼论"体现出范温对在艺术创作与鉴赏中艺术修养(审美表现力与审美认识能力)的重视,"韵"是"诗眼"的前提与归宿,"诗眼"是"韵"得以实现的方法和途径.二者相互联系构成了《潜溪诗眼》较为系统而完整的诗歌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