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构建面向东盟的广西北部湾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依照树立愿景,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目标确立机制;依照以人为本,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科学管理制度;依照团队学习,教育先行的原则,完善文化教育体系;依照人尽其才,效率导向的原则,制订绩效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10年来,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人文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促进双方的民心相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推动中国和东盟人文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合作领域不平衡、人文合作平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因文化差异带来误读等问题。鉴于此,应该加大对人文交流合作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文交流合作长效机制、继续完善人文交流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文交流合作计划、拓展人文交流合作领域与范围、支持和鼓励非官方主体参与人文交流合作,更好推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3.
东盟是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广西和东盟之间贸易发展非常迅速。通过分析广西—东盟贸易现状的基础,认为广西必须从拥有区位优势向拥有竞争优势转变,必须实施"多元、全方位与重点市场、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市场战略,才能提升广西区内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才能走向东盟市场。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是国际形势和区域经济优势的战略选择,拥有对外开放国际化政策的全面支持,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国际交流合作的典范。回顾中国—东盟建立伙伴关系30年间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历程,双方在平台组建、政策制定、跨境教育层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与持续性发展,但依然存在合作机制不完善,保障性不强;吸引力不强,合作领域有待进一步扩充;共同体意识缺失,影响力相对薄弱等问题。展望未来,中国与东盟应在凝聚共识、深化合作、畅通渠道、提质赋能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合作,携手共建高质量的战略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以来,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逐步增多,在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教育合作从无序走向有序,合作办学从单一走向多元,合作形式从线下走向线上。然而,数智时代的到来,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存在的问题也进一步凸显,如合作机制尚不完善、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共同体”意识薄弱、教育数字化程度和水平差异明显。因此,为提升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的适应性与现代化,需要双方协同构建系统的数字化合作新机制、共同搭建职业教育合作数字化新平台、推动制定差异化职业教育合作新战略、协力构建更加创新包容的数字教育联盟。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在共建“一带一路”语境中,具有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语境中,具有促进区域性发展的内涵。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是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职业教育实践,是响应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化深度合作号召的行动,是助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但是,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在构建过程中,面临着制度体系不同、发展不平衡、供需不匹配的时代挑战。因此,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需要秉承共建“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倡议,通过共商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理念、共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共享职业教育国际优势资源、共研职业教育国际育人体系、共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等有效路径,实现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展合作的核心地带,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拥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面对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广西物流产业基础建设得以加强,生产能力整体得到提升。但同时也存在诸如与东盟自贸区国家管理机制不统一、物流发展层次相差较大、整体跨境电商物流成本大而效率低、物流模式创新不足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着力研究当前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广西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物流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面向东盟加强广西北部湾企业文化建设是优化广西北部湾企业文化本身的需要,是提升广西北部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发展广西北部湾区域文化和经济、政治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在国家、政府、民间层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及成效。但依然存在合作办学规模欠佳的问题表征,其他表征还包括双边职业教育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合作的国际化程度低、质量保障体系亟待完善。深究其问题根源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教育体系和政策差异、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对此,需构建四级教育经费资助体系,引进多方教育资本;增加教育互信,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推进中国—东盟高等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构筑双边质量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广西高职与中国—东盟人才资源的开发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立足区域优势,构建国际职业培训交流平台的方法及途径进行探讨,分析了广西高职参与中国—东盟人才资源开发合作培训的作用和可行性,以此促进广西高职参与中国—东盟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提升广西高职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广西北部湾港是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的前沿和门户,特别是在政策、区位、技术、贸易乃至物流的强劲驱动下,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呼之跃出.结合国内外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经验,在系统分析广西北部湾港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基本条件与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网络系统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景敏 《钦州学院学报》2010,25(3):27-29,70
通过构建综合物流枢纽中心、区域物流枢纽中心和城市物流枢纽中心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多功能网络系统,形成高效、有序的各种经济要素集聚扩散平台,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广西北部湾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西北部湾区域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环境管制太严格,导致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应加强北部湾区域内金融监管部门间的合作,建立北部湾各地间的金融协调机制,优化北部湾经济区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强与珠三角区域金融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力度,加强与珠三角区域金融监管当局之间的合作,促进与珠三角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加强与东盟国家区域金融合作,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区域金融多个层次合作的机制,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经济区贸易结算体系;建立以南宁为中心的区域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4.
人才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与人才的结构、数量有着密切关系。北部湾经济区正面临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但从现状来看,一方面是人才的供应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全国各区域人才的竞争。因此,必须加强人才引进政策的研究,以促进北部湾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北部湾经济区人才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人才资源结构严重不合理,公务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参差不齐,人才流失严重等。为实现区域内人才资源良性发展,应该从改善区域内的创业环境,政策法规环境、生活居住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方面入手,创设更好条件,以期能有效地指导人才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作为国家战略,近年来物流业发展较快,但面对新的形势,亟待解决物流资源整合问题。通过分析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驱动、国家和广西政策支撑、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需要等动力机制,进一步提出了北部湾经济区物流资源整合的实现路径,并对其整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北部湾广西沿海方言区是普通话水平达标的重点地区,普通话教学显得尤其重要.而受方音影响形成的"地方普通话"的客观存在,给普通话教学带来了极大障碍.要提高普通话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方言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寻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具体差异以及对应规律和方音辨正的方法.只有这样,普通话教学才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因素,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普通话的教学和推广也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以及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区域,其开放开发已被纳入国家战略。突出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促进了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经济区对外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对外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来支撑,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外向型人才资源,已成为经济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地方性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应结合广西北部湾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构建基于胜任力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型。应分析物流人才的胜任能力,为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广西北部湾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非常适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然而,目前观光农业园区在景观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却限制了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在构建广西北部湾地区观光农业园区景观建设中,应该充分体现出该地区观光农业园区得天独厚的地域景观和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各种景观资源,建设独具地域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