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日两国贸易不断扩大,日本在华投资结构逐渐多样化,日本国内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对产业空心化的担忧,尤其是后危机时代。文章基于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采用1987-2012年的年日本对华FDI投资以及两国进出口商品的贸易量的数据,基于BEC将商品分五类,与日本对华FDI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然后进行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得出日本对华FDI投资与各类贸易品的长、短期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经贸关系密切,双方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同时,日本又是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随着日本企业对华的重新认识,近几年对华直接投资战略发生了显著变化。日本企业对华投资战略的变化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日贸易互补指数以及中国通过对日本的直接投资获得该国的研发资本存量溢出额的分析,表明日本对华贸易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越来越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越来越弱。根据日本对中国影响的阶梯式理论,对华影响主要集中于中国东部九省市。基于2004—2015年九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了日本对中国九省市的贸易和直接投资对九省市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对中国九省市的贸易对九省市技术创新影响呈现正U型曲线关系,在当前时期影响始终在U曲线的右侧;日本对中国九省市的直接投资对九省市技术创新存在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日贸易互补指数以及中国通过对日本的直接投资获得该国的研发资本存量溢出额的分析,表明日本对华贸易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越来越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越来越弱。根据日本对中国影响的阶梯式理论,对华影响主要集中于中国东部九省市。基于2004—2015年九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了日本对中国九省市的贸易和直接投资对九省市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对中国九省市的贸易对九省市技术创新影响呈现正U型曲线关系,在当前时期影响始终在U曲线的右侧;日本对中国九省市的直接投资对九省市技术创新存在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品牌策略及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中品牌策略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其打开中国市场,而且也对中国名牌的发展打出了挑战,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过程中品牌策略运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探讨了跨国公司在华实施品牌策略的相关背景支撑条件,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为实现中国名牌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及名牌企业应该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影响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正确利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产生的正面影响,减少甚至规避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产生的负面影响,就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影响的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造成负面影响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美对华实施的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为场景,分析技术封锁影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美对华实施的技术封锁显著影响中国企业的创新策略选择,即抑制企业的策略性创新,但促进企业的实质性创新。在民营企业、高投资者关注度企业、高政府补助企业和南方地区的企业,技术封锁更能促进其实质性创新。机制检验表明,非效率投资是技术封锁影响企业实质性创新的主要渠道,融资约束是技术封锁影响企业策略性创新的主要渠道。进一步分析发现,实质性创新有利于缓解技术封锁加剧的企业股价崩盘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深化了企业创新策略选择的相关研究,有助于科学评价和破解美对华的技术封锁,为关键技术的自主突破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张鑫 《科学与管理》1997,17(5):27-28
<正> 一、日本企业(制造业)对中国投资的基本状况 纵观近年来日本制造业对中国的投资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方向上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华南地区和以大连为中心的北渤海地区,进入90年大连、华南的比率开始下降。二是产业结构上,轻工业的比重减少,基础材料,零部件加工业增加。这是由于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目的发生了变化。直至80年代,许多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在华德国企业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德国企业对华技术转移的特征。研究发现,德国企业对华技术转移主要以硬件技术为主,文字资料和默悟技术的转移偏少,而且后两者转移层次较低,德国企业对华技术转移仍处于初级阶段。同时,中方在技术引进中存在认识不足等问题。最后,本文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跨国公司对我国技术转移的冷思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从国际技术转移理论出发,就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投入、跨国公司对华生产转移与技术转移和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三个方面,分析与思考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和技术转移对我国工业技术水平的影响。作者认为,迄今为止跨国公司在先进技术领域仍严格对华封锁,无论是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溢出效应还是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举措,对我国工业技术水平提升的作用均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11.
刘宗明  吴正倩 《资源科学》2018,40(2):227-236
国际油价与原油进口的相关关系问题历来备受关注。基于线性模型的传统研究显示,中国原油进口的价格弹性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估计范围,而已有的研究很难完全解释这一问题。考虑到经典线性模型很可能掩盖了两者真正的关联机制,本文将从非对称效应的角度解释这一“低弹性之谜”。首先利用非线性检验确认了传统向量自回归模型中的非线性成分,然后建立平滑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LSTVAR)刻画国际油价与原油进口的动态关联机制。广义脉冲响应函数(GIRF)显示,油价冲击对原油进口的影响存在两个维度的非对称效应。首先是正负油价冲击效应的非对称性,特别是在“经济低速发展阶段”表现得尤为显著,油价下跌对原油进口的影响要比油价上涨时的影响更强;其次是不同发展阶段的效应非对称性,无论对于何种冲击,在“经济低速发展阶段”,原油进口对油价变化的反应程度都要比“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反应程度更加剧烈。本文在两个层次上揭示了油价冲击的非对称效应,进而较为成功地解开了原油进口的“低弹性之谜”,这对于政府在不同经济环境下差异化定向制定相应的原油进口策略和宏观调控政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纺织企业多角化经营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荣平  汪洋 《软科学》2008,22(5):141-144
日本大型纺织企业实施多角化经营战略应对产业衰退。技术资源和能力基础的差异导致日本纺织企业选择了不同的多角化经营方向,而且也影响了企业进入新市场的时机选择。日本纺织企业的多角化经营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如何评价美对华贸易政策及中美贸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美建立贸易关系以来,中美贸易关系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随着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各种矛盾和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成为中美关系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美国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不断深化,以及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国会通过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有关"购买美国货"条款和对中国产油井管与轮胎的诉讼,不仅带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而且给摩擦不断的中美贸易关系带来新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的调整既保持着连续性,也有现实性需要的考虑。  相似文献   

14.
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引入专利质量,细化技术质量与经济质量平衡的质量导向,考察专利资助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对我国2014-2018年237家上市企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首先,专利资助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积极影响,技术质量与经济质量在专利资助与企业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经济质量中介作用高于技术质量;其次,技术质量在企业成长期与成熟期均起中介作用,在衰退期不起中介作用;最后,经济质量仅在企业成长期起中介作用,在企业成熟期与衰退期均不起中介作用.基于以上结论,对进一步推动企业专利质量提升提出建议:专利资助政策聚焦到专利质量的各个维度而不是单一指标,对专利技术质量和经济质量按1∶1.3~1∶1.4比例进行资助,并区分企业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予以资助.  相似文献   

15.
运用卡莱斯基的基本理论,研究西方国家创新政策以及创新与经济活动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资本主义保持经济繁荣和摆脱经济衰退的途径是实施了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创新政策,以及持续性创新,并且创新模式与经济状态相关。国外创新政策的实践能够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年度总量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对周期阶段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我国的分省面板数据对1997~2007年时段内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利率与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得到了如下结果:一是利率政策效应在经济高涨与低迷时是不同的;二是不同经济类型的投资对利率变化反应存在重大差别;三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具有结构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研究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7.
王炎 《科技与管理》2003,5(6):94-96
当前的信息技术革命在经历了世纪之交的阵痛之后,已进入自我调整和深化阶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革命在这一过程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理论和实证上分别论述信息技术革命为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带来的深刻影响。从微观方面看,它降低企业成本,加快企业的决策,促进跨国投资。从宏观方面看,它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加速国民经济增长,加强各国经济和金融联系,加速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反思过去基于金融信贷高消费的模式,重新审视实体经济在可持续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各国将发展制造业视为解决本国就业问题以及克服经济衰退、度过经济危机的关键。在这样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再工业化的动因及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意义,进一步分析再工业化的进程,最后阐述再工业化的前景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从组织印记的视角,研究了企业成立时外部经济衰退环境下的资源匮乏印记对企业未来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采用成立于1995-2010年之间在中小板与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为样本,构建 GEE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成立于经济衰退时期的企业形成了保守的投资习惯,在资源匮乏印记的持续作用下,在未来也倾向于选择保守的利用式创新。但是随着企业创新资源投入强度的增加,资源匮乏的印记与企业选择利用式创新战略的关系减弱。除此之外,有技术背景的CEO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以及对于技术研发的特殊风险偏好,这也会使资源匮乏的印记与企业未来选择利用式创新战略的关系减弱。  相似文献   

20.
文武  程惠芳  汤临佳 《科学学研究》2015,33(9):1357-1364
构造研发强度周期性反应函数,以中国30个省市1998-2011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经济周期各阶段对研发强度的非对称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研发强度逆周期变化,经济周期各阶段对研发强度有显著非对称影响,经济扩张对研发强度的负向影响力度大于经济紧缩对研发强度的正向影响力度,在长期中,持续的经济波动对我国研发强度有负效应,分区域看,这种负效应在西部区域更强。因此,我国应针对不同经济周期阶段在各区域合理定位科技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