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李白从神仙道教的角度驾驭神仙题材来传达其思想感情,吸收《楚辞》游仙的精神内核与表达形式,突破了六朝以来一味升登求仙而企慕长生的游仙题材与颇为单纯的游仙意象,结合自身遭遇,融合现实时事,在浓烈的性情中涂抹上相当个性化的梦幻色彩。在诗人“仙”气弥漫的梦幻世界里,别具三种游仙文化形态,即:超凡之人、奇幻之境与至诚之情,同时又创造了“以幻写仙”、“以梦写仙”与“以游写仙”的三种抒写游仙世界的新异模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游仙面貌与深刻意境。其才力之大、想象力之丰、个性之显,无愧“诗仙”之名,而其广阔的堂庑,既为道教神仙世界努力拓展人性化的空间,也为游仙诗史竖起了一座继往开来的丰碑,具有不朽的诗学价值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
游仙观念来源于原始巫教和道家学派,在信仰、仪式与方技三个方面规定了游仙诗艺在汉代的发展方向和艺术形态特征。汉武帝时代的郊祀活动通过对神灵的献祭祈求游仙长生,祭神乐舞发展为游仙乐舞,在《郊祀歌》中得到完美的展现;同时游仙诗也是两汉时代世俗宴享仪式上的艺术消费品。汉代游仙诗艺具有仪式性、表演性和在场性特点,是从《楚辞.远游》到魏晋游仙诗发展的重要阶段,对魏晋文人同类题材作品的创作具有重大影响,成为古典浪漫主义的重要范型。  相似文献   

3.
游仙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诗型,其源于先秦,兴盛于魏晋。生活于两晋之交的郭璞为这一时期游仙诗之集大成者,并以19首《游仙诗》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为第一位以游仙诗而名世的诗人。郭璞《游仙诗》(其五)显在以游仙为名,追求高蹈隐逸;潜在则借遗世之志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抒发其坎壈之怀。出身寒门的人生经历、忧生患时艰难时代的压制及诗中隐含的诗人对国家、百姓的忧患感伤,均是郭璞在《游仙诗》(其五)中抒发坎壈之怀的缘由所在,诗中显在的游仙终无法掩盖其潜在的坎壈咏怀主题。  相似文献   

4.
在格调理论对杜诗给予了详尽解析的背景下,后七子中以谢榛和王世贞为代表的诗歌言论,首次于格调诗论内部出发,对难以细致分析的李白诗歌进行了审美批评的尝试。谢、王二人对李白气格总体特征和学习方法论的阐述,以及对李诗地位、艺术类型和音律审美、篇法、句法等的具体分析,既是在明初"选而不评"基础上的理论拓展,同时也以创作摹拟的方式反映出此时期格调诗学在李、杜并尊情况下对李白艺术风格的理解方式和情感认知态度。  相似文献   

5.
李白在接受《史记》人物故事的同时,艺术上,创造性地将历史故事李白化;手法上,如实记录改为符合自己个性的接受;文体上,散文成功转化为诗歌;风格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成功结合,使史实和诗美做到了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一首诗中的虚拟景象过多,一般易于浮滑滞塞。李白这首诗却真气充溢,气势飞动,自然天成。这得益于意境塑造时,诗人运用了和谐性和直觉性的诗学原则,使诗歌中的虚拟性景象产生审美转化,体现出盛唐气象的审美特征,形成了兴象玲珑的完美意境。在此专论诗歌中虚拟景象审美转化:意境营造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7.
陆游《卜算子·咏梅》词的接受史程中,与其精神脉承之佳作,甚具代表、别有深意的当推瞿秋白与毛泽东同词牌、同题目之咏梅词。从陆游到瞿秋白,再到毛泽东,同题咏梅,异代心声,灵犀相通,各具神韵。在这三位诗人的咏梅词作中,瞿秋白的《卜算子·咏梅》在词心的抒发、精神的展示、境界的提升、艺术的创新诸方面,皆具承前启后的津梁作用。  相似文献   

8.
陆游《卜算子·咏梅》词的接受史程中,与其精神脉承之佳作,甚具代表、别有深意的当推瞿秋白与毛泽东同词牌、同题目之咏梅词。从陆游到瞿秋白,再到毛泽东,同题咏梅,异代心声,灵犀相通,各具神韵。在这三位诗人的咏梅词作中,瞿秋白的《卜算子·咏梅》在词心的抒发、精神的展示、境界的提升、艺术的创新诸方面,皆具承前启后的津梁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前人关于《史记》中屈原、贾谊合传原因的讨论,多停留在现象总结的层面。从发生学角度,联系《史记》的全书体例和《屈原贾生列传》中对二人挫折人生的描述,可知该传创作的一个根本之因是寄托司马迁“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的“明世观”。同时,司马迁在该传中还欲呈示其所创设的“楚辞学”。为了展示此学派的完整和规模可观,于是只得选贾谊来与屈原“合传”,甚至不惜破坏全书中的时间体例以及贾谊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另外,立足司马迁的楚辞学,考察处于其前后的刘安、刘向编《楚辞》的相关议题,可发现刘安作了《楚辞释文》式的编纂,逻辑未密,而刘向作了《楚辞补注》式的编纂则颇为成理。  相似文献   

11.
《野草》蕴藏了鲁迅作为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略显孤独的思想者的幽暗、深邃的个性——类似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思想之间的影响很难以数据进行具体量化分析,但或隐或显的影响是切实存在的,更多的隐含在思想者之间相似相通的个性气质里。尼采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消逝发出来自生命底的悲愤和忧伤,他以对素朴真理的追求来对欧洲传统形而上学进行孤绝地批判;鲁迅对国民性以及传统弊病的批判则在接受尼采的基础上,有着他自己作为中国传统文士和现代知识分子双重文化身份的特点——鲁迅最终没有舍弃人世间的爱,尼采则以带着强烈否定性的强力意志实现了对表象世界的超越,尽管这样做使他陷入了虚无和轮回。  相似文献   

12.
姚舜牧《书经疑问》针对《书经大全》而作,故而书中立论多围绕蔡沈《书集传》。《书经疑问》在承认《书集传》权威地位的同时认为其解经存在不当之处,因而自出新说,或驳正或申述。比勘《书经疑问》与《书集传》,亦可从中管窥《书集传》在晚明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特有的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深深地影响着我国文化的发育和走向,使之带上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影响了文学内容叙述、情感表达、价值取向、美学风格、文本流传和解读等诸多方面,滋生以表现忠孝同义为主要内容和价值取向的家国叙事模式、比兴象征的表达方式和文学接受态势,并最终形成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实用政治伦理文学.  相似文献   

14.
以宋文为例,探讨了宋人对《史记》和《汉书》中晁错形象的接受。宋人认为晁错确为忠臣,并认为袁盎献计杀晁错是晁错之死的直接原因。同时,宋人认为晁错削藩之策有失误之处,加之晁错有性格缺陷,谋身之计不足,终惹杀身之祸。宋代史学繁荣的背景之下,党争中出现了君子小人之辨、正邪之辨的风气,使得文人对忠臣与奸臣的论说兴趣大增。且晁错改革家的身份在宋代改革风云中能够产生共鸣,加之晁错自身浓厚的悲剧意义,诸多因素共同使得晁错成为宋人笔下常常论说的对象。另外,笔者对晁错之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人类自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经历两次脱域化过程。这两次脱域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作用社会的直观表现。后工业社会治理模式不同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张康之教授基于对全球化、后工业化时代背景的分析,提出后工业社会的社会治理乃至行动模式是建设合作社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由朱炳元、朱晓所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代形态>一书(以下称为"该书"),结合当代实践,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再学习、再认识和再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了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同时,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回答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有关热点问题,为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李丽 《文教资料》2012,(19):1-3
作为我国抒情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在后世文学发展中在历代知识分子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本文主要探讨《诗经》中的《绿衣》、《葛生》在抒情着眼点、情感内容、抒情手法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它们在这些异同层面上对后世悼亡诗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世界是由各类系统组成的。大者有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等系统。中有大气环流、地表生态、海洋生态、区域环境等系统。小则动植物个体,乃至个体的细胞,还有微生物等,都是一种系统。甚至微观上的原子和基本粒子,也都是一种系统。当然,人类社会更是一种系统,而且是复杂的大系统。其中经济、政治、教育、法治、文化、科学等,都有系统性。对政治而言,权力的结构决定了政治系统的特点,影响着政治运作的文明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9.
清末词家郑文焯深受南朝钟嵘《诗品》论诗的影响,强调了词人填词须遵循“直寻”原则,要求“不使才、气”,尊重审美直觉能力真实呈现词家心性的艺术追求;针对借传统的“比兴”实现“意能尊体”的道德目的的词论倾向,重释“比兴”,主张以“无表德,只是实说”的艺术形象以及委曲婉转的美感方式自然显现意义;延续了《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精神向度,反对务博、典博、炫博以及用典冷僻,主张“由博返约”,道出了填词过程中将学识修养以清空出之的审美经验,极富艺术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影视童谣是儿童对影视剧审美指向的一种综合体现。考察重庆土家、苗族儿童影视游戏童谣,不难发现儿童对成人影视形象的接受之维主要表现为四化,即性格的扁平化、服务主题的相对单纯化、心理呈现的具象化、情感基调的儿童情趣化。这种接受维度与儿童的直观浅显的思维方式、特殊的身体——动作意识、无意注意的思维态势以及自我中心思维等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