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译者的再创作风格是既相互矛盾又融合统一的。译者的再创作风格即译者的主体性,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作的创作性改写。本文拟对《飘》的创作风格以及傅译本的再创作风格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分析文学作品中原作与译作在创作风格上的矛盾与统一。文章首先讨论创作风格和再创作风格的定义和实质,接着再从小说《飘》的标题、人名地名和小说中的对话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具体的实例来论证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译者的再创作风格有矛盾之处,更是有机统一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2.
田绮 《海外英语》2015,(9):131-132
该文试图从词汇角度分析托马斯·哈代所著《苔丝》的风格翻译,三个中译本的作者分别是张谷若、孙法理和吴笛。从典故和方言翻译的层面,通过文本材料比较三个中译本在词汇方面的异同,作者发现,在小说风格翻译实践中,有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带有文体价值的词汇的文体标记,故而译本未能忠实反映原文风格。通过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张译在传达原作的典故文化方面更胜一筹,而吴译在方言翻译方面更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3.
该文试图从词汇角度分析托马斯·哈代所著《苔丝》的风格翻译,三个中译本的作者分别是张谷若、孙法理和吴笛。从典故和方言翻译的层面,通过文本材料比较三个中译本在词汇方面的异同,作者发现,在小说风格翻译实践中,有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带有文体价值的词汇的文体标记,故而译本未能忠实反映原文风格。通过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张译在传达原作的典故文化方面更胜一筹,而吴译在方言翻译方面更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中"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有着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在相互关系的研究过程中尝试探索一条利用"传译作者风格"来研究译者风格的新途径。选取闵福德的译作进行例证研究,通过与原作进行对比,找到译者在"传译作者风格"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策略和方法来进一步探讨译者风格。  相似文献   

5.
翻译策略会影响译文风格。通过译文的对比分析,认为理雅各的译本比韦利和希顿的译本更具诗韵,风格传达更好。但是,三个译本均遭受了修辞色彩的损失,未能完全传达原作的风格效果。故要减少《道德经》英译时的风格流失,译者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中英文功力。  相似文献   

6.
张屏 《海外英语》2012,(2):259-261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最有影响力的英文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林语堂以精美的英文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了世界。该文试图从地域方言、时间方言及社会方言三方面入手对张振玉译本和郁飞译本进行研究,探讨两位翻译工作者是如何还原原著的语言风格、实现文化的落叶归根的。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结论:文学翻译需要经过分析、传递、重构等过程来实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作者的写作目的、背景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地域、社会环境、人物语言等特征以再现原著所蕴含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一方面译者必须遵循和体现原作品的风格,另一方面译者又必须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使之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译品.本文试从张谷若先生的<大卫·科波菲尔>译本讨论了译者风格和作者风格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8.
语域特征是文本的一种重要属性,译本的语域变异由此成为译者风格描写的有效参照。多维分析法(MF/MD)能有效识别译本的语域类属并在不同语域维度上描写其倾向性特征,因此可用于对比基于同一原作的多译本语域特征,以考察不同译本的语域变异情况。译本语域维度差异及参与计算的因子差异均可作为译者风格的综合考察指标,其聚类共现能够反映出译者各自的语言风格乃至翻译策略。多维分析对译本语域特征描写和译者风格考察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风格美学的翻译观要求译者把握原语文本的风格信息,并恰当地将其在译文中表现出来,译本风格应与原作风格保持一致。从翻译风格审美的视角比较了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2个中译本,旨在说明译者进行文学翻译尤其是儿童文学翻译时,应准确地认识和再现原文风格。通过比较得出,张万里的译本在语言词汇的选择上优于成时的译本,而在修辞和句式运用上2个译本平分秋色。  相似文献   

10.
孙立春 《天中学刊》2011,26(6):83-86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而林少华和赖明珠的译本都是该作的经典译本,这两个译本具有不同风格。译者的知识背景和翻译观不仅会影响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而且对译作风格有很大影响,并决定着译作的最终效果,因此,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是否移植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是否再现原作的氛围"为标准对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词>三个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指出,不论翻译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保持原文风格内容是译者必须遵循的翻译准则.  相似文献   

12.
风格是作家表意时孕育的个人特点,译者的首要任务是要准确把握原作整体风格。译文在文章结构、话语表述上的忠实都为了与原作风格一致,是原文与译文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的和谐统一。通过对比分析A Little Great Man两个译本在风格上的再现情况,探讨英译中散文翻译的风格再现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语域由话语范围、话语方式和话语基调三要素构成,随交际情景的变化而变化,特定情景中的人物有其独特的语域选择及变异规律。从语域分析的角度来剖析《红楼梦》两个译本中文学人物的言语翻译风格,可以比较客观地评述译者对原作人物的再现程度和再现手段,避免主观化的褒贬倾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是否移植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是否再现原作的氛围”为标准对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词》三个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指出,不论翻译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保持原文风格内容是译者必须遵循的翻译准则。  相似文献   

15.
王瑛 《文教资料》2009,(15):28-30
本文借助风格翻译理论,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进行文本分析和比较.从叙述翻译、对话翻译和翻译体三方面,分析两个译本在再现原作风格方面的得失,以期给文学翻译工作者带来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否成功地再现原作风格,被认为是译文成功的关键.译者的创造必须在原著设定的界限内进行,译者要善于有意识地去抑制自己的风格,最大限度地传达原作风格.  相似文献   

17.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该书以清新恬淡、幽默诙谐的风格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社会和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该书的中译本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存的两个中译本从语言风格、意义表达上与原作存在明显差距,缺少原作的风格和韵味。本文通过对两中译本进行描述性对比研究,探讨了影响译者翻译的历史文化社会因素,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该有更高质量的译本出现,重译林语堂是深入研究林语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的异语作品A Leaf in the Storm,以中国文化为题材和内容,原文用英文创作,国内译为《风声鹤唳》,有张振玉独译、梁守涛与梁绿平合译的两个译本.文学翻译的无本回译要无限向主体文化靠拢.从风格维护论的角度切入,对无本回译的风格维护进行分析,表明无本回译的风格维护能够有效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的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它具有可译性,但这种可译性也有一定的限度.译者在翻译风格的过程中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原作的风格,尽量削弱自己的个性,以完美再现原作的风格为目标.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使译作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及风格。然而,译者在努力追求这一境界的同时,其译作中流露出译者个人风格在所难免,任何译作都会留有译者再创作的痕迹,这是由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所决定的。对译者的翻译风格不应简单地否认或抹煞,而应正视其存在,努力实现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