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隆冬时节,吉林市松花江堤,远远望去,一排排松柳枝头晶莹剔透,与蓝天白云相接,如同仙境一般,奇妙而美丽,这就是雾凇奇观。仔细观察,枝杈间的雾凇,犹如一片片雪花。然而,雾凇的形成要比雪花形成的条件更为苛刻。它是在无风、低温、水气非常充足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雾凇又称“树挂”,是雾气遇冷凝结在枝叶上的冰晶,有粒状和片状两种。粒状雾凇结构紧密,一粒粒凝结在树的枝叶上;片状雾凇结构松散,呈现片状。吉林市的雾凇是后一种。松花江穿过吉林市区,江上的丰满水电站距市区仅15千米。隆冬季节,从水轮机流出的水,温度约4℃,江面蒸发的水气,形…  相似文献   

2.
一九九八年“两会”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应吉林代表之邀,欣然写下《为<长白山诗词选>所作七绝二首》,全文如下:一九九一年一月,第三次到吉林,旧地重游,倍感亲切。恰逢雾凇奇景,满城冰挂,欣然秉笔,写下“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一九九八年三月“两会”期间,吉林同志索句京华,忆及旧景,思于今事,吟成七绝二首。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教材《雾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雾凇奇观的景象。第二自然段讲雾凇形成的原因。这是文章的重点,因为内容离学生太远,因而也是文章的难点。第三自然段讲人们观赏这千姿百态雾凇奇观,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叹。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其次进行重点词、句的训练,再次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结合《大纲》要求,…  相似文献   

4.
<正>【背景】"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雾凇》第二小节的最后两句话。句中一个"镀"字用得精妙准确,把雾凇形成之慢、之美、之奇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因为这个词专业性太强,学生即使查了字典也很难理解它与雾凇的形成有什么联系,更不要说体会它在表现雾凇奇观形成过程中的表达作用了。于是,我在上课之前,做了一些尝试,引领学生去体会"镀"出来的精彩。【案例描述】出示句子,自读感悟:雾凇的凝结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看看文中哪个字或者哪个词用得最好,把雾凇形成的过程准确而形象地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雾凇冰雪"绘画语言实际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雾凇冰雪"是其特有的绘画语言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正一、"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有一次,我接到上观摩课任务,执教四上《雾凇》一课。备完课后,我不禁为自己精彩的导入语而自鸣得意。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自然现象。"然后播放雾凇美丽的图片,在悠扬的音乐中,我声情并茂地说:"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像高山上的雪莲,洁白高雅;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这就是——雾凇。"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第29课。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异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作者从描写十里长堤上的雾凇奇景起笔,接着引出了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  相似文献   

8.
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朗读,使他们喜欢朗读呢? 一、巧妙地设境 1.媒体促读法.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能唤起同学们的乐趣,配乐朗读、给动态的画面配音、听电脑里的卡通人物点评朗读效果,这些是学生们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如在教学《雾凇》一课时,我用课件映示了一组雾凇图.学生一看到如此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的雾凇,情不自禁"哇哇"地叫出声来.我顺势问道:"严冬的松花江边,景色怎么样?想不想去看看?"学生被这神秘的世界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雾凇的美,雾凇的奇,我再映示一组图片,让他们理解雾凇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细细欣赏,慢慢读句子,感受奇景.所以,给学生创设一种与课文相匹配的朗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作者,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9.
雾凇是一种自然奇景,本文介绍了雾凇的特点、分布,并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雾凇的成因、危害及价值。我国最典型、最著名的雾凇当属吉林雾凇,其形成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曾梅华 《山东教育》2008,(10):26-26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誊,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  相似文献   

11.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  相似文献   

12.
<正>《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23课的文章。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吉林雾凇美景、形成过程和人们对他的赞叹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语言明快、优美。通常人们会将本文作为描写雾凇美景的文章组织教学,于是教学中很多教师带领学生欣赏雾凇之美,诵读或复述雾凇形成过程,安排学生动笔描写雾凇姿态,繁华落尽,课堂学生  相似文献   

13.
课教材版本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2 教材分析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全文分三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14.
出招:《雾凇》描述了吉林松花江畔的美景——雾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雾凇的。 接招:作者从3个方面来描写雾凇:1.形状。毛茸茸、亮晶晶的冰条儿,犹如一朵朵白菊傲雪怒放。2.颜色。洁白晶莹,就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方能领悟到文章的真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回顾设疑“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江泽民总书记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1998年他又赋诗曰“: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的确,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被誉为中国…  相似文献   

16.
《雾凇》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问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增强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它是中国草原上的比萨斜塔,它是第四纪古冰川遗址,它是火山遗迹的馈赠,独特的怪石林孕育着上亿年的传奇……巨人的史书"阿斯哈图"是蒙古语,汉译为"险峻的山峰"。阿斯哈图在哪里?阿斯哈图在天边。内蒙古自  相似文献   

18.
内蒙七月     
这是草原的七月,牧民、晚餐、篝火、草原、沙漠,草原上所有的景观在作者的笔下尽现在大家面前,人文的,自然的,从心灵流淌出的精致语言将七月的蒙古装点得五彩斑斓,动人心弦。  相似文献   

19.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师: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吉林雾凇、桂林山水,被称为我国四大自然景观。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吉林的松花江畔,欣赏那奇特的自然景观——雾凇。(板书课题:雾凇)  相似文献   

20.
【文本解读】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全文仅330字,但意蕴颇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文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