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5岁那年,独自一个人提着行李,背着包,踏上了那班飞去美国波特兰的飞机。那个时候刚刚初中毕业的我恰恰印证了所谓"不知者无畏"的意义,只身一人离开了保护了我15年的父母,离开了养育了我15年的土地。人们说成长的开始是踏出家门的时刻,我很幸运在我15岁的时候就得到了这样一个成长的机会。如果要说感恩,有太多人我必须要去感谢:家人、机构、朋友……假如没有他们,我不可能会有如此珍贵的机会去成长、去懂得。只是在感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掉一个最重要的人——自己。  相似文献   

2.
张力 《海外求学》2004,(14):24-26
大凡到发达的英语国家留学的人,都会面临两个难关,一个是语言关,另一个是经济关。在诸多英语国家中,能够让你既节省大量金钱,学到一口地道英语,还能够有机会移民的国家,非澳大利亚莫属。这就是大多数人选择去澳洲留学的原因。此外,澳大利亚留  相似文献   

3.
纪敬芝 《辅导员》2013,(22):32-33
<正>40天澳洲生活很是享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几方面:一、文明富饶,魅力国度澳大利亚是一个人少地广、资源丰富、文明安定的国家,是世界上最适宜人居的国度。澳大利亚是一个很干净的国家,人很少,可是车子很多,地方也很空旷,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往往要经  相似文献   

4.
快走,别回头     
王小妮 《课外阅读》2011,(20):18-19
那一年春天,我第一次吃了正规的酒席。那一年,我19岁。我不知道,那天早上起来的时候,我父母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开始,我没觉出什么特殊,跟平时差不太多,还没有"事到临头"的感觉。那天,家里人送我去插队。我是没经过敲锣打鼓举红旗宣誓就下乡了的。送我的是家里的其他四口人,父母弟妹。出城前,又上来一个人,母亲让我叫他张叔叔,我觉得父母对这位张叔叔  相似文献   

5.
妹妹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工作。她年初邀请我去她那里旅游,我在她家小住了一段日子。闲暇之余,我很想走出去多了解了解澳大利亚的社会生活,也好长点见识。正好这时澳洲华人服务社招收义工(相当于国内的青年志愿者),于是我兴致勃勃地报名、填表,很快被录取了。澳大利亚是个移民国家,澳洲华人服务社是一个推广中华文化的慈善机构,该机构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活动,为华人社区提供各种免费服务,协助华裔移民定居,并使他们尽快融入澳洲社会,促进华裔社区与各民族社区之间的了解。做义工我最大的障碍是不懂英文,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尴尬事,我至…  相似文献   

6.
《同学》2007,(6)
澳洲人和去过澳洲的人都承认:东澳有的西澳都有,西澳有的东澳不全有。“西澳大利亚,真正的澳大利亚”,道出了西澳人最响亮和自豪的心声!  相似文献   

7.
高一第一学期开始没多久的某个晚上,当时正在认认真真(应该算是吧……)上晚自习的我,不曾料到自己没过多久就会被老师请去办公室喝咖啡,而事实证明,世界果然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未料到并不代表着它就不会发生,几分钟后,我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深深地为自己深刻的哲学思想所折服。不管遇到什么事,有个底总比没底好,有个底起码受到的震撼没那么深,对心脏也比较好,所以站在高一年级组办公室门口之前,我发挥我这颗脑容量大不到哪里去的脑袋的全部想象力,开始胡思乱想:该不会是我考得太好所以被老师请去大大地表扬一番吧……不大可能;…  相似文献   

8.
我去一所学校参观,校长讲了这样一件事. 去年,他去澳大利亚参观访问,负责接待的一位澳洲教育界人士说了句令他终身难忘的话:"你们的留学生在做学问方面是好样的,但他们不会做人."他接着举了一个例子:一次,中国、日本、加拿大等几个国家的留学生一同去郊游.野餐结束时,别的国家的留学生都自觉地收拾垃圾,而我们的留学生却在一边说:"这儿没人检查."  相似文献   

9.
写这篇文章,我不是以一个父母的视角,也不是以一个心理教师的视角,而是以一个"大孩"的身份来讲述自己的希望和期待. 之前一则"13岁女孩自杀逼父母放弃二胎"的新闻让无数人感到惊讶,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孩子对于爱的占有是如此的强烈,要想顺利迎接二孩的到来,必须做好大孩的思想工作.其实这样的问题一直都在,只是过去的孩子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毁灭性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多年前,当我爸爸说可不可以让妈妈给你生一个弟弟或妹妹,以后就有个人帮你分担时,我明白自己的"小太阳"生活即将远离,也隐隐感觉到会有麻烦出现,但那句温柔的询问,让我怀抱着对新生命的美好期待,开始了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出口"政策出现负面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澳洲人》2007年11月28日新闻报道,近日澳大利亚"八校联盟"指出,尽管澳洲一直致力于"高等教育出口",但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上,澳洲的"声望地位"却有下降的危险。在国外许多人看来,"在澳大利亚上大学"是一种"阳光海滩上的享受",而不是"对青年人有着重要价值的学习过程"。"八校联盟"执行理事米歇尔.加拉格尔(Michael Gallagher)在悉尼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警告澳洲大学:美国、加拿大和一些北欧国家已经开始劝告学生不要到澳洲留学,因为在那里的学习过程是"阳光、冲浪、性行为的享受"。  相似文献   

11.
走,到乡间去     
正我听到这样一个声音,在我心底响起。这不是幻觉,也不是臆想,而是澎湃在心底的、一个强烈的声音。我知道,这是那片广袤无垠、深情厚土的呼唤,这是那片郁郁葱葱的青纱帐的呼唤,这是那片纯净天地的呼唤!是啊,真的到了应该走出这个钢筋水泥构建的生活空间,到大自然怀抱去的时候了。走,到乡间去。那就走吧,坐上从城市边缘飞驰蜿蜒的轻轨列  相似文献   

12.
时文选萃     
澳洲教师的提问方式下午,一个大男孩登门造访:"老师,您不认识我了吗?"我先是一愣,马上反应过来:"认识,认识,你是3年前随父亲去澳大利亚上初二的,现在应该上高二了吧!"寒暄过后,我问:"你觉得澳洲  相似文献   

13.
穷,不可耻     
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我一直不懂为什么会有人以去崇山峻岭边境重镇为乐事,但是现在我懂了。我最近去了一趟泰国的"老少边穷"地区,在那里我第一次体会到一种以前从未体会到的感动。在这个国家,关心穷人是一种时尚。所以,我把我的这次旅行定义为"时尚之旅"。从曼谷出发,在曼谷与清迈之间有一座古城"大成府",是泰国大成王朝的首都,已经  相似文献   

14.
末鹿 《中学生百科》2014,(36):27-28
[木子说,一个人的时候最真实。她说她小的时候,一个人去小河边砸石头,清浅的水里的鱼被惊醒。我觉得这样独处的时刻,自己真实得好像一条鱼……]一个人生活。很喜欢这句话,范逸臣的《放生》。我一直想做一个可以用颓废来形容的人,而不是堕落。当命运把我整得很卑微很卑微时,我开始逃避。我在逃避一种可触不可及却不离不奔的感觉,可是走了很多的路很长的街道,我发现它一直跟随着我,像我倒映在湿漉漉的水泥地上灰色的影子。谁能告诉我,我能怎么选择逃离那种感觉?离开它我就真的一无所有了,像没有雨伞的人。  相似文献   

15.
地球的肚脐     
如果把地球想象成一个人,北半球是上半身,南半球是下半身,你觉得地球的肚脐是在哪个位置呢?有的同学会好奇地问:地球真的有肚脐吗?哈哈!不卖关子啦!让我来告诉你吧!在遥远的南半球,有一个美丽的国家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境内,有一处神奇的景观,被人们称为"地球的肚脐"。想知道关于"地球的肚脐"的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相似文献   

16.
孩子们在排队等批作业。队伍长了,中间几个男生就开始闲不住了,打打闹闹。唉,我急着批完这份练习,实在顾不上管。教室里乱哄哄的,眼看就要翻了天。我指着最闹腾的那一片吆喝了一嗓子:"那是谁?周琦是吧!你站到队尾去,一个人静静!"周琦不去,小干部们就把他"护送"到后面去了。顿时,天下太平。耳根清净了五分钟,有学生来报:"陈老师,周琦说你是怪兽!"旁边一个孩子表情夸张地补充说:"他说你是——大怪兽!"我心里不  相似文献   

17.
漠视     
姚磊 《班主任》2003,(2):38-38
我去一所学校参观,校长讲了这样一件事。去年,他去澳大利亚参观访问,负责接待的一位澳洲教育界人士说了句令他终身难忘的话:“你们的留学生在做学问方面是好样的,但他们不会做人。”他接着举了一个例子:一次,中国、日本、加拿大等几个国家的留学  相似文献   

18.
走在路上     
从出生到18岁,我一直生活在一个小村庄。我家东边有一座50米高的小山。爬上这座小山。长江就可以一览无余。于是我就开始好奇,天的那一边到底有什么?如果我坐上船能够到哪里?我的心开始渴望旅行:长大后我要走出村庄,到更远的地方去。我第一次坐火车是到北京去上大学,这也  相似文献   

19.
在我家,"公益"这个词儿并不陌生,正是"它"带领着我们一起向前冲。妈妈开始经常性地出去大概是在一年多之前。起初,我还感到有些惊诧,问了爸爸才知道,原来她是加入了一个志愿者协会,是去帮助曾经和她一样的人——抑郁症患者。果然,那天晚上妈妈一回来,就开始讲她一天的见闻:"那里有好多人,我还遇到了某某,就是上次那个,你们不是见过吗……"我不由得眼睛  相似文献   

20.
正我在澳洲生活多年,是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对比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的教育现状,颇有感触。在澳大利亚,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有"反校园欺凌的教育计划"。我的儿子小辰从3岁上幼儿园起,学校就教他们各种自我保护的技能。小辰上了小学,学校展开了一系列的"自我保护,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教育。这些教育的模式通常是孩子、学校和家长间的三方教育,即:学校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