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小刚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一个被丈夫污蔑为"潘金莲"的女人,在十多年的申诉中坚持不懈为自己讨公道的故事。该影片自公布预告起就以独特的圆形构图以及方圆构图之间的切换饱受热议。《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方圆构图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在技术层面上产生了间离与陌生化效果,在寓意层面上体现了法理与人情的冲突,在美学层面上启示人们要坦诚相待与真诚交流。  相似文献   

2.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是由冯小刚导演、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充满现实主义风格的大作,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斥着荒诞的因果链条关系。导演冯小刚采用狂欢化思维方式颠覆理性化思维结构的荒诞叙事手法,通过对女性倔强人格的荒诞逻辑、"民告官、官怕民"的荒诞情节和"起点即终点,回归原点"的荒诞结构三个方面揭示整体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3.
<正>1993年,冯小刚初生牛犊、意气风发,和王朔一起开了好梦公司,"磨刀霍霍"准备在影视圈大干一场。在王朔的牵线搭桥下,他认识了刘震云,王朔还向他推荐了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那时的冯小刚还没拍过一部电影,有一次他刚好和刘震云在北京参加一个会议,趁着会议间隙他对刘震云说:"如果你信任我,我想把《温故1942》拍成一部电影。"刘震云摇摇头:"不着急,让我再想想。"  相似文献   

4.
冯小刚的电影具有诙谐、幽默、亲民、通俗等特点。这种特点的呈现主要得益于反讽艺术在其电影中的广泛应用。反讽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它最明显的特征在于表里不一,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的悖论反差。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冯小刚主要运用言语反讽、意象反讽与情景反讽三种反讽策略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影片主题,推动情节发展。文章从情景反讽、意象反讽和言语反讽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反讽艺术。  相似文献   

5.
纵然以拍喜剧片为主的冯小刚也想尝试文革题材,从《集结号》《我不是潘金莲》到2017年的《芳华》,冯小刚试探电影表达的政治边界,寻找合适的电影阐释方式表达对上世纪后半叶社会政治的思考。《芳华》在多重话语之下寻找新的电影表达方式,最终表现出更多商业运作痕迹,怀旧有余反思不足。  相似文献   

6.
日前,在长江文艺出版社举办的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新书首发式上,一开场该书名便引发了巨大争议:书名到底该俗还是该雅。刘震云有自己的想法:"作品的名字还是深入浅出比较好。我起过一个特别有文化的名字,所有的人都问我是什么意思——不像《我不是潘金莲》,给人感觉第一是眼前一亮,第二是能扑哧笑了。"小说围绕女主人公李雪莲展开。她为生二胎经历了一场荒诞的离婚案,还莫名其妙地背上了"潘金莲"的恶名。她为了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最终走上告状之路——  相似文献   

7.
2012年8月7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参加了自己的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首发式。  相似文献   

8.
重复作为刘震云小说的叙述模式,体现出作家对于人生荒诞感的认知。《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和《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荒诞书写的代表作品,但小说人物存在符号化、简单化倾向和"想当然"意味,偏离了五四"人的文学"的传统。同时,小说结尾将主人公的悲剧置换为另一批人的喜剧,具有较为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降低了作品的思想启蒙力量。《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和《我不是潘金莲》两部小说体现出刘震云在运用西方文学资源本土化方面的不足之处,对于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职校生》2013,(1):82-84
根据刘震云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九四二》于2011年10月19日开机。该片由华谊兄弟公司出品,投资2亿。该片从1993年冯小刚看中剧本,到如今付诸拍摄,历时18年。《一九四二》也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7,(5):88-92
电影与小说是两种异质的体裁,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和冯小刚翻拍的同名电影,无论是二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还是表现形式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与可比性。从故事情节方面来看,电影由于受到其体裁上的局限性即时长的限制而对小说内容进行了删减和改编,导致作品的深刻内涵有所减损;从人物形象方面而言,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多地投注了导演再阐释和再创造的意味,人物形象明晰生动却缺乏复杂性;而在表现形式方面,电影艺术发挥了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运用了几种不同形式的画幅,使得形式与内容巧妙融合起来,加强了故事内容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1.
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在主题上是对《一句顶一万句》存在之思的延续。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刘震云以自己独特言说方式叙述了李雪莲及其他相关人物之间相互沟通的困难以及由此导致的个体在世界上的生存困境。此外,他还利用"序言"中与"正文"主题对比的反差与形式转喻,启发读者如何通过选择存在方式的途径来超越困境,实现自我拯救。至于他诱导的这种超然与关爱的个体存在方式在现实生活中能否行之有效,却还有质疑与商讨的余地。  相似文献   

12.
《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自《一句顶一万句》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发表的第一部的长篇小说,面对坚硬的当下现实,刘震云在文本中实现了轻盈的超越,通过在文本中营造的“轻”的氛围,作品获得了一种“象征性价值”,成功地探讨了生存之“重”。  相似文献   

13.
孙立军 《大学生》2013,(7):40-41
正未来的电影什么样?我认为未来的电影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诞生数字明星,就是虚拟明星。不是现实的,不是范冰冰、李冰冰、姜文这样的,而是诸如卡梅隆的《阿凡达》中的"明星",《功夫熊猫》中的阿宝等。1930年代的白雪公主可以说是虚拟明星,《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也是。但是,今后我们提到数字虚拟明星,跟这些还不一样。以前的、传统的虚拟明星是通过大量的手工作  相似文献   

14.
冯小刚喜剧电影赚取了中国观众太多的笑声和关注,《甲方乙方》、《大腕》、《手机》、《非诚勿扰》等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并博得了广大电影观众的青睐和好评。强大的文化驱动力,促成了冯氏喜剧如此火爆。本文从创作语境、冯小刚与王朔、冯小刚与刘震云等三个方面,对冯小刚喜剧电影创作的文化驱动力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叙述了李雪莲为证明假离婚与"我不是潘金莲"在二十余年间的上访历程,展现了李雪莲在夫权、男权压抑下寻求尊重、理解和话语权的努力与困境,揭示了政府官员和权力机制的存在状况,表现了作者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思考与批判,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作文》2007,(9)
如果我问你见过掌(zhǎn)上电脑吗?你一定会说:"见过!见过!"那你知道未来的掌上电脑是什么样子的吗?还是听我来给大家介绍吧!  相似文献   

17.
收获     
收获是什么?收取获得的成果吗?我自问。看到他人的成功,你作何感想?或许是敬佩吧?我已很长时间未能收获了。期望越高,失望越多吗?记得冯小刚导演在《艺术人生》的特别节目《温暖2003》中说过一句话:“即使我丧失了劳动力,下半辈子仍是不用愁的。”为什么?他有钱。为什么他有钱?他是名导演。为什么他是名导演?他导演的电影好。为什么……继续追问,可能仍不能到达某个临界面,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既然无法满足,那为何仍然收获?因为收获之后,你便更上一层台阶,他人只能仰视你,你的欲望似乎满足了一半。《泰坦尼克号》在获得了十一项奥斯…  相似文献   

18.
微访谈·Q&A看上去是个高冷男神其实是个中二逗比Q:你演了"大师兄"这个角色,媒体用"一夜爆红"来形容你,你自己喜欢这个词吗?A:我不是一夜爆红(严肃脸),有几个星期吧(这个笑话好冷)。Q:你是从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很帅,想往镜头前发展?想做艺人?A:其实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帅过。Q:你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帅过?照理说小时候应该也挺受欢迎的吧?  相似文献   

19.
<正>一、扑朔迷离的"手撕"事件冯小刚要开拍电影《手机2》,时隔15年的旧怨被重新提起,因《手机》而受到伤害的崔永元劝说未果。2018年5月10日,冯小刚发微博称将不改名"老友重聚"开拍电影《手机2》;5月11日,崔永元忍无可忍发微博,怒喷冯小刚、刘震云是"渣子"。从5月24日到6月21日,崔永元或隔三岔五或连续多天发微博,怒撕《手机2》主创团队成员和投资方华谊兄弟,爆料影  相似文献   

20.
片断师:在你的记忆中,妈妈有没有生过病?(生纷纷回答,说见过妈妈生病)师:你有没有关心过妈妈的病情?你是怎么问的?让我们来演一演吧。我当病中的妈妈,你放学回家,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