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信息技术发展为新学习环境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智慧学习环境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根据当前国内外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成果,从智慧学习环境的理论与概念、智慧学习环境设计与技术、智慧学习环境的教学应用研究等方面,分析了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现状,对智慧学习环境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学习环境的构建是实现学与教方式变革的基础。本文首先从社会信息化对学习环境变革的诉求出发,提出了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并指出智慧学习环境是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其目的是促进学习者轻松的、投入的和有效的学习;然后,分析了普通学习环境与智慧学习环境在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社群、教学社群、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六个方面的明显差异,提出了智慧学习环境的系统模型和TRACE3功能模型;其次,从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和通信技术三个方面综述了当今技术发展对智慧学习环境建设的支持;最后,描述了五种典型智慧学习环境应具备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支撑的智慧学习环境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智慧学习环境下学习适应性构成要素的探讨对学习适应性的提升至关重要。为有效评估学生在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学习适应性水平,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构建一个由6个一级维度、19个二级维度组成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学习适应性模型,可作为智慧学习环境下学习适应性水平的测量工具,为智慧教育时代下学习适应性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各地积极展开智慧校园建设。着重探讨智慧校园学习环境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5.
智慧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建设是实现智慧教育和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传统数字资源存在诸多缺陷,不能满足学习者的智慧化需求,难以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文章提出智慧资源应满足学习者智慧化发展需求,深入分析其具有的泛在、进化、联通、自适应、个性推送、多维交互性等特征,并构建了智慧资源建设的体系框架,最后对智慧资源的建设理念、模式、技术与机制进行深入阐述,以期为数字资源的智慧化升级改造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技术》2016,(5):18-23
文章指出,基于情境感知的在线智慧学习环境是以情境感知技术为基础,通过情境感知技术的获取,教育大数据的调节,将数字化资源、学习过程、支持服务等学习环境构成要件智能化,塑造全新的智慧学习空间,使之具有智能性、自适应性等特征,提高在线学习效率;其形成需要依托技术支持机制、数据处理机制、结果输出机制、效果反馈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构建适应学习者个性需求的学习环境是实现学与教方式变革的基础。智慧学习环境是虚拟学习环境和个人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它可以实现虚拟环境与学习主体的深度融合,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支持学习者的社会性协作交流。智慧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个人学习空间、社会化学习平台、学习资源中心、课程管理系统、辅助学习工具五个模块。在智慧学习环境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先进性、实用性、个性化的原则。基于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和社会性网络服务平台而构建的开放、真实、协作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便捷、舒适、有效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8.
郭海军 《甘肃教育》2023,(10):100-103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面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也标志着我国信息化教学由“应用融合”向“创新发展”转变。智慧学习环境不仅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由普通数字化教学向智慧教学转变的必备要素,而且是推动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教育新生态的必要条件。在幼儿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智慧学习环境,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开发适宜幼儿学习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策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适应新时代学前教育信息化改革、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有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智慧教育是新时期数字资源及教育产业的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路径,以"智慧"作为教育发展和技术变革的关键指向,从教育内容、教育架构、教育生态来看,智慧教育具有阶段化的递进规律,可以分为以知识模块构建为内容的智慧课堂、以知识总量扩容为重点的智慧校园、以共建共享机制为核心的智慧环境.基于阶段化特点,智慧教育发展应遵循"体系、规模、...  相似文献   

10.
智慧学习环境是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中小学校如何创建有效的智慧学习环境呢?目前看来,自带设备(BYOD)是理想的方式之一。但是,从学校提供设备到学生自带设备,有效的智慧学习环境到底如何架构呢?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开展了相应的实践研究,认为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环境架构至少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架构智慧学习硬环境,打下坚实基础;创建智慧学习软环境,满足要件需求;获取家长支持,把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了智慧学习环境产生和发展的背景,认为智慧学习环境应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各种支持与自我发挥为支撑,并通过案例分析法给予了论证,最后指出智慧学习环境今后将以“智慧性”作为发展侧重点。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技术》2019,(4):19-25
智慧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学习服务。在智慧学习环境中,学习分析技术是其关键技术之一,因此开展学习分析模型的研究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基础。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学习分析模型要素的综述,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目标划分理论、数据分析方法及教育评价与测量理论为基础,从学习数据变量、学习数据类化、学习数据处理和学习测评服务四个方面建构了智慧学习环境下学习分析的理论模型,并据此提出了学习服务智慧化导向下的学习分析机制:多源动态学习数据的高效采集和存储机制、多模态异构学习数据的智能管理和分析机制、多通道分析结果的模型自适应反馈机制。文章所提出的学习分析理论模型及其机制,将提高智慧学习环境下学习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应用已经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智能性是未来课堂的重要特性之一。未来课堂应为课堂主体而建,终极目标在于促进学习者的个体学习和社会化学习,以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它是一个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谐、自由发展的教与学环境与活动的智慧学习环境。未来课堂不仅是一个智能化的学习空间,还应体现出对课堂主体教与学活动支持的智慧性。智慧性主要体现技术层面、环境层面和资源和服务层面等方面,其实现技术主要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层面,其中硬件技术主要包括所有设备之间的智能互联技术、多功能交互设备技术;软件技术则主要是指各主体间的信息传输技术、控制技术及信息的推理技术等。  相似文献   

14.
罗玛  竺丽英 《中学教育》2019,16(4):103-112
智慧教育强调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以智慧教学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视角,从学习环境和教学两个维度设计了研究框架,并编制问卷,内容涉及资源建设、媒体设备和政策支持、信息技术使用和教学策略运用等多个方面。对334名中学教师实施调查。基于数据结果,分析了当前智慧学习环境与教学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环境支持、教师成长、研究方向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网上学习:支持服务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上学习是最能体现远程教育优势的学习方式,更加需要完善、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通过相关问卷调查结果和相关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考察目前远程教育网上学习的支持服务现状,结果表明,学习者对目前网上学习的资源服务、学习过程服务和技术设施支持等都较为满意,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网上学习质量,就要进一步关注网上学习支持服务的有效性,强化支持服务的过程性,提升支持服务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实现自适应情感交互,文章首先构建了基于学习者情感的学习画面情感自适应调整模型,并依托此模型开发了原型系统。随后,文章以济南市X中学的9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准实验研究法,通过学习者情感所占比例分析和问卷数据统计分析,验证了文章提出的假设成立,即智慧学习环境下学习画面情感自适应调整能够提高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情感所占的比例,并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智慧学习环境下自适应调整学习画面情感,为解决智慧学习环境情感层面的自适应交互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智慧教育促使教育发展掀开新篇章,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普及。如何创设以及创设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以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学习者需求成为研究重点。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海尔近几年推出的智慧家庭进行功能与技术分析,以书房为例构建虚拟家庭智慧学习环境,提出家庭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意见,促进智慧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技术》2016,(3):26-32
创新2.0的反作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为基于"实物、实情和实地"的实景学习活动创造了智慧学习环境。在智慧学习环境中所开展的实景学习是一种最接近真实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非脱离实践的课堂教学任务。文章在分析实景学习含义、特征及智慧学习环境下实景学习活动的可行性基础之上,深入阐述了智慧学习环境下实景学习的内涵,分析了其组成要素及其关系,最后构建了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实景学习活动框架,以期为智慧学习环境下开展实景学习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