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1938年8月,全国掀起了"八一三"周年纪念的大潮,借此动员一切力量团结抗战。在此背景下,"四行孤军"在营地升旗被上海租界万国商团殴辱流血事件,刺激了国人敏感的神经,引起了轩然大波。孤军升旗,只是为精神纪念,原与租界利益无关,却受工部局蛮横镇压,归根到底,是各国对法西斯绥靖政策在中国的体现。"八一三"周年纪念,发生在抗日战争即将进入相持阶段的前夕,是中国抗战动员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孤军被辱引起的风波也彰显了各方的利益取向。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运动员生物护照在反兴奋剂斗争中的应用,以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和案例剖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内稳态的角度讨论了ABP的理论机制及原理。在内稳态视角下,结合ABP技术,对"阿姆斯特朗兴奋剂事件"展开深入剖析。研究认为,ABP技术与内稳态理论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在兴奋剂检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万宝山事件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前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南京国民政府围绕这一事件与日进行交涉。万宝山事件并非中日之间偶然发生的小摩擦,而是日本蓄意挑的、有计划侵略中国的一次事件,为其以后吞并东北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4.
美国、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披露的一些档案及回忆录显示,1956年苏联第二次出兵匈牙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匈牙利事件是对苏联在东欧控制权的严重挑战,苏共领导害怕匈牙利事件会波及整个东欧地区乃至于苏联,从而使整个苏东社会主义阵营毁于一旦。纳吉政府采取骑墙立场并越来越受反动力量的影响,特别是他已不能左右布达佩斯的局势以及美国政府所谓的"不干涉"政策等都是赫鲁晓夫再次出兵的重要原因。影响苏联决策改变的决定性促进因素是1956年10月31日苏伊士危机导致国际形势的突变,即英、法发动的侵埃战争并"频频得手",最终使苏联决心再次以武力解决匈牙利危机,因为苏联决不能让匈牙利投入北约的怀抱,或成为反苏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5.
"以兵战为用"的外交思想指的是:不惧战,不惜与敌人动用武力,但不狂热地鼓吹战争.他只是把战争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主张外交以武力为后盾.简单地说就是主张"以战促战","以武力维权".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据在于:"同治中兴"以来,清朝的军事改革取得了较大进步,清王朝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兵可以为我所用.同时张之洞"以兵战为用"的思想也源自于张之洞的清流人物品格.  相似文献   

6.
潘书平 《阅读》2015,(10):19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吗?这与我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着密切的关联。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他曾说:"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林植树,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任临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及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存在的寺院武僧活动,并非是个别现象.寺院僧人习武的动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健体、防身与保护寺院的需要.从寺院武僧整体面貌的综述,认为这是对中华民族固有武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年代"的起始时间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一派学者认为,"年代"应该始于 0年;另一派学者认为,"年代"应该始于1年.赞同我国较早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金有景先生的观点,认为"年代"应该始于 0年.补充了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世界上的几个重要事件,比如澳门回归中国、巴拿马政府收回巴拿马运河的主权、江泽民同志和其他一些国家的领导人的新年贺词等作为例证,并且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自比克尔教授1962年在《最小危险部门》中第一次系统提出"反多数难题"后,中外学者对于"反多数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非民选的法官对民选的议员决议的审查甚至否决这一"反多数难题"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反多数难题"对经典民主概念的冲击。本文试图从审慎民主的角度出发,浅析司法审查这一"反多数难题"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1997年7月1日是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伟大历史时刻,被英帝国主义用武力强占并统治了一百多年的东方明珠,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的一件大事,是本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香港回归令世人瞩目,令华夏子孙欢欣鼓舞.但是,在欢庆香港回归的同时,我们切不可忘记屈辱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之间的关系一直为广大理论界人士所争论,至今尚无定论.而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提出的"形式本体论"大大地提高了形式在二者关系中的地位,一反以往重内容轻形式的趋势,认为形式才应该是文学的本体.本文拟就"形式本体论"产生原因、产生来源及现实意义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获得对这一问题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2.
反事实思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产生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指个体对过去事件加以否定并构建出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从反事实思维对青少年情绪的影响以及反事实思维的功能这两方面来讨论反事实思维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对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9·11"恐怖袭击事件过去已十余年,美国文学界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持续关注,并诞生了许多与之关联的文学作品。2011年美国作家艾米·沃尔德曼发表了她的小说处女作《屈服》。作为一部与"9·11事件"密切相关联的文学作品,《屈服》关注的是该事件对整个美国社会以及美国民众的改变。作者通过自己独特的新闻视角,准确而又深刻地为读者呈现出了"9·11事件"之后美国社会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反写法"是中国古典诗词写作技巧中的一种,它包括反说、反衬、反面落笔三种情况。究其实质,"反说"强调的是诗句本身内涵的反转,即在一定的语境下,诗句的实际意义与表面意义相反。"反衬"强调的是事物特征的反转,即利用客体特征与主体特征巨大的差异性,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反面落笔"强调的则是时空的反转,通过写看不见的对面情形,暗示出自己对对方的态度。这三点共同构成了古典诗词中"反写法"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1年体育学科独立申报未能成功这一事件,对体育学科发展问题以及尚不能独立的缘由进行剖析。认为,因为存在对"体育"本身的概念界定还没有形成共识、学科内部分类不够清晰明确等问题,体育学科的独立之路还任重道远。指出只有结合国情不断进行论证研究,不断充实与深入学科内部研究的相关理论,才能在学科发展之路上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以前的知行观,使人们对"行"(即实践)产生畏惧而裹足不前,踟蹰不进。对禁锢人们的思想,为维护历代封建统治起了很大作用。孙中山提出"行易知难"认识论,强调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对人们产生认识的决定作用。"使中国人无所畏而乐于行,则中国事大有可为矣。"孙中山把唯物主义认识论提到新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传播之前关于知行学说的最高水平。本文最后对"行易知难"认识论的种种评价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严格责任原则被认为是国际反兴奋剂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但这一原则适用以来,其适用的过于严苛也颇受质疑。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国际反兴奋剂法律解释和适用过程中正在出现的对严格责任原则的适当矫正趋势,这其中,相称性原则的适用尤其值得关注。这一原则的适度适用,体现了实现清白体育的目标与保护运动员个人权利,惩戒性法律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价值的平衡。但文章结论也指出,这一原则最终要成为一项反兴奋剂基本法律适用原则还将取决于反兴奋剂技术和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所提出的"东方大港"进行分析,发现孙中山所提倡的"东方大港"计划并不包括"舟山"。在《建国方略》中三次提及"舟山"(包括长涂岛)内容,"舟山"仅仅是作为渔港、作为一处石料供应基地而被写入《建国方略》。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是合理的。文章提出,要与时俱进地看待"东方大港",从港口变迁看,舟山群岛具有港口开发的后发优势,从深水港条件看,舟山港口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从江海联运看,舟山港区功能在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9.
因为时间的不可逆,任何事件的表现形式都是唯一的,因而传统的历史文本就被认为是这一唯一呈现形式的复制品,并对它产生了毫无戒心的心理依赖,也就是认为历史文本是已发生事件的镜像,是真实的。然而,新历史主义认为,事件是真实的,但经过叙事者"加工"后呈现的叙事文本却与文学文本一样是想象的产物。所以,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叙事者因为视角、立场等的约制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叙事在此表现出强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20.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核心思想,也是国民党建构意识形态的重要理论资源。但是,这一名称最初是有其实而无其名。在1905年10月《民报》发刊词中它称为三大主义,1905年12月《中国日报》首先开始使用三民主义的称谓,但到1909年仍不被当时的国民党人所认可。辛亥革命后,三民主义这一称谓逐渐为孙中山所接受,并成为对孙中山思想的一个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