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教学》1982年第9期发表了张景贤同志《长平之战时间考辨》札记,列举目前史学著作中述及长平之战时间的三种不同说法,经过考证,断定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在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廉颇任赵将拒长平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四月,长平之战正式爆发就在这年四月,到九月结束,历时六月.因此"所谓双方相持三年之久,才分出胜负的说法",是由于"把秦军攻韩上党的时间、赵军进驻长平的时间,和长平之战爆发时间混为一谈".我认为这一考证是站不住的.张同志所驳辩的长平之战相持三年之久的说法,是我主张的.我在1955年初版《战国史》中,就有此说(160页),1979年《辞海》的"长平之战"条,也是我执笔的,1980年新版《战国史》仍持此说(359页).我认为这一说法是正确的.战国的史料,有不少地方年代混乱,因为不象春秋史料那样有一部比较详确的编年史《左传》可以依据.  相似文献   

2.
关于长平之战的时间,既然提出来了,就有必要再作说明.张景贤同志《长平之战时间考辨》中,断定长平之战只历时六月,认为持续三年之说是由于"把秦军攻韩上党的时间、赵军进驻长平的时间,和长平之战爆发的时间混为一读"而发生的误解.这一考证只是依据部分《史论》的史料而作出的论断.其实,《吕氏春秋·应言篇》早就指出:"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我们综合《史记》和《战国策》的史料加以分析,可以证明《吕氏春秋》之说是不错的.我为此写了一篇短文《关于长平之战的时间》(载《历史教学》1983年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341年发生的齐魏马陵之战战址在何处,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1972年《孙膑兵法》的出土,其中《陈忌问垒》应是谈马陵之战的第一手资料。此篇所谈的战场地形,与旧说中的几处战址地形大不相符。同时山东郯城马陵山出土了大量战国时的铜箭头,两把铜剑、刺和带有“(谷阝)氏左”(即“作”字的金文写法)的铭文铜戈。剑、箭头、刺和戈均经国家及省有关专业部门的鉴定,确认为战国兵器,于是最晚起的战址在马陵山说,有后来居上之势。为了弄清楚战址究竟在何处,笔者有幸参加了郯城县委组织的调查工作,本着求实的精神,对几处战址依次作了考查。  相似文献   

4.
战国末期,诸侯兼并,烽烟不绝。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发生了有名的秦赵为争夺上党郡的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大获全胜,坑赵卒四十余万。这场战争发生于秦统一前四十年,秦之大胜,至少可以肯定地说它孕育了统一六国的基础;而赵之惨败,不仅使赵国国力遭到巨创,且给关东六国带来了不小影响,从此秦兵扣击国门之声未绝。  相似文献   

5.
齐魏马陵之战是发生在战国中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然而,由于史书记载的混乱,以致于使马陵之战的战址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这众多的说法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大名、元城说,二是新郑说,三是莘县、范县、濮县、鄄城说(以上四地均指现莘县的马陵道口,故下只提莘县说),四是郯城说。近年来,学术界就这一问题又展开了新的论争。但参与争论的主要是莘县说和郯城说。莘县说,最早提出的是晋人虞喜。《史记.魏世家》正义“虞喜《志林》云马陵在濮州  相似文献   

6.
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秦汉之际的楚汉相争、西汉盛世的汉匈大决战,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古代历史转折的三大战役。长平之战是在秦汉大一统政治取代夏、商、周三代分封建藩列国并立的政治这一历史变局拐点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楚汉相争本质是改朝换代历史变局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汉匈大决战是影响世界格局的文明冲突,即亚洲大陆板块南方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对决的大战役。文章探讨三大战役为何发生,司马迁怎样写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历史经验教训有何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赵孝成王之叔,先后辅佐两代赵王,在赵国政坛纵横几十载,对赵国政治、外交均有重要影响。公元前265年至公元前259年赵国的拒燕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是赵国逐渐由盛转衰的三次关键战争,平原君全部参与了这三次战争的决策,有功有过。对平原君在这三次战争中的是与非、功与过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8.
《六国论》一文中有句云 :“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课本 (必修 )未注 ,而配套“教参”对此作了“补充”说明。笔者认为 ,“教参”所列关于赵、秦“五战”的所谓史实 ,同句子原意风马牛不相及 ,只能对读者起到误导作用 ,故有必要辨正如下 :为明确起见 ,先来看“教参”有关该句的“补充资料”———3 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公元前 2 70年 ,周赧王四十五年 ,秦攻赵 ,围阏与 ,赵将赵奢大破秦军。赵封奢为马服君。公元前2 6 0年 ,周赧王五十五年 ,赵使赵括代廉颇 ,秦白起败之于长平 ,大破赵军 ,坑四十五万人。公元前 2 57年 ,周赧王…  相似文献   

9.
在对“阬”的字义和史料分类辨析基础上,结合考古遗址及历代文献语言使用情况和历史环境分析,认为长平之战的“阬”有山坡山岗之意,同样也是一种京观现象;现代意义上的“坑人”无不与“诈而尽阬之”有关联;长平之战出现的“阬杀”现象是当时战国的宏观“战”背景和秦称“虎狼之国”的直接反映和体现。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但在人教社2003年版高中《中国古代史》中却有不少此前的纪年,如公元前29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大败夏兵、约公元前1046年发生牧野之战。那么.这三个历史纪年是从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1.
《毛遂自荐》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文中记叙毛遂随平原君使楚定合纵之约的经过。平原君是战国的四公子之一,名赵胜,赵惠文王之弟,任赵相,门下有食客数千人,毛遂就是他门下的食客。所谓合纵,是山东六国联合抗秦,这里指赵楚定合纵之约,联合抗秦。就战国时代的整个形势看,秦国和齐、楚、燕、赵、韩、魏六国,都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战争,而基本上是秦国分别向东方几国进攻。秦国打败楚国之后,于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使白起为将攻赵,大破赵军于长平(现在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射杀赵将赵括,传说坑杀赵卒40万人。后二年,即赵孝成王八年(公元前258年,又一说,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围邯郸”在赵孝成王九年,即公元前257年),秦进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急,使平原君去楚国求救,毛遂自荐同往,取得了“合从  相似文献   

12.
1、“孝文王、庄襄王”的注释称“孝文王,……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208页),不知采何说?据王伯祥选注的《史记选》(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三年版)说“孝文王名柱,昭襄王子,在位一年(公元前250)(85页)”,《现代汉语词典》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亦载孝文王在位一年,公元前250(辛亥年)。我认为当采是说,明确注为“孝文王在位一年(公元前250)”,也足以说明其“享国之日浅”了。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是我国战国时代一部资料汇编,由当时各国史官或策士们所辑录,由西汉末期的学者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而成。据刘向《战国策叙录》说,他奉汉成帝之命整理皇家藏书,发现一批战国资料,“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字者多,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他认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立策谋,宜为《战国策》。”可见书名是刘向定的,此前有各种名称,体例亦不统一,肯定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近人罗根泽有“<战国策>作于蒯通”一说)经过刘向“以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为三十三卷,十二个国别,今天看到的是:齐策6卷,秦策5卷,楚策、赵策、魏策各4卷,韩策、燕策各3卷,东周策,西周策,中山策各1卷,宋策、卫策合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汇校汇注本(1978年)分为497章。记载内容起自周贞定王(姬介)十七年(公元前152年),终于秦始皇(嬴政)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前后近204年间事。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中发现帛书27章共约1.1万余字,不少内容与《战国策》相同,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二者可互为参证,具有重要勘误价值。 《战国策》产生的背景及  相似文献   

14.
蝴蝶之最     
战国时宋国人庄周(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所著的《庄子》是我国最早记录蝴蝶的书。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大变局,西周封建论者认为它是由封建领主制到地主制的社会变革,春秋战国封建论者认为它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而秦统一封建论者则认为它不过是由奴隶制的衰落走向彻底崩溃的时期,因此关于春秋与战国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年代界限也提出了以下的六种看法:一,战国起于公元前481年。宋代吕祖谦的《大事记》就从这年开始,杨宽先生新版《战国史》也以此年为叙事之始,周谷城先生则后推一年以公元前480年算起;二、战国起于公元前475年。司马迁《史记·  相似文献   

16.
战国后期,秦赵两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战斗空前激烈,最后秦胜赵败。司马迁的《史记》有两处记载了这次战斗,一处记在卷五的《秦本纪》中,大意说:秦昭王在位的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去攻打韩国的上党,上党投降了赵国,秦国因此又去攻打赵国,赵国发兵抗击,相持了很久。秦国派武安君白起带兵去进攻赵军,大败赵军于长平,把赵军40多万人都杀掉了。另一处记在卷四十三的《赵世家》中,大意说:赵孝成王七年(即秦昭王四十七年),免去了廉颇的将军之职而以赵括代之。秦军包围了赵军,赵括率领军队投降,他手下…  相似文献   

17.
关于这个问题,从一份材料中得知,北京的一位史学权威坚持认为,中学历史教材中莫斯科战役“是大战开始以来德国遭受的第一次大失败”的说法是正确的。笔者所见到的世界现代史著作不下数十种,却一致认为是“不列颠之战”。现略述如下:(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卢文璞教授主编、该校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世界现代史》第375页指出:不列颠之战以德国空军惨败告终。……这是希特勒自战争爆发以来所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第383页指出:莫斯科战役是德国继不列颠空战失败之后一次更大的失败。(2)国际关系学院王绳祖教授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出版…  相似文献   

18.
简于事,详于言,用一个人物的言辞来说明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并通过人物的言辞来表现人物性格,这是《殽之战》记叙战争史实的特点,也是《左传》记叙战争史实的特点。《殽之战》反映公元前627年(僖公三十三年)秦和晋的一次著名的战争:地域广,涉及秦晋郑三国;时间长,近则历僖公三十二年冬至三十三年夏四月,远则涉及前三年郑用烛之武退秦师而暂时结成秦郑联盟的时候;涉及的人除三个国家的国君、谋臣、武将外,还有商人弦  相似文献   

19.
关于卜偃     
《殽之战》开头记述:“(僖公三十二年即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堰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标点据《春秋左传集解》,下同、)结果不到半年,晋国打了偷袭郑国的秦军的埋伏,取得了殽之战的大胜。  相似文献   

20.
中央红军长征究竟何时自何地出发?出发时人数多少?至今还是众说纷纭。关于时间:目前见到的有三种说法,一种比较笼统但又比较普遍的说法是“1934年10月”,未指明具体日期(如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二分册第165页及其他教科书等);一种说是“10月10日”如《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一辑载《伍修权回忆录(之一)》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第92页等);一种则说是“10月21日”(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大事年表》第46页,王健英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