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文《落花生》是许地山先生的名作。课文内容我已经烂熟于心,讲起来自认为是轻车熟路,想不到一次上课时险些阴沟里翻了船。上课了,我首先给孩子们介绍一番许地山先生,孩子们还是蛮有兴趣的。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花生和作者的资料。课堂反馈时,我发现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了。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学生明确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的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  相似文献   

2.
<正>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如何让学生走进课文,以读促知,领悟文中情感,又让学生超越文本,读出个性呢?下面是我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些认识和体会。1,初读,读前激趣。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认为:"课文不读熟不开讲。"因此,初读课文阶段,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如何吸引学生在一接触课文就产生要读好的强烈愿望?这要靠兴趣。如:苏教  相似文献   

3.
<正>《将相和》是一篇相对比较传统的课文,多年来一直被选入课本。现在再教这一课,我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觉得有很多与新课标精神不一致的地方。于是,我尝试了新的教学模式,效果颇佳,也由此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只要转变观念,老课文也能教出新意来,也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一、读的训练三部曲1.初读了解课文我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大体上对课文内容有个正确的把握。这些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看课文互相提出的,如:  相似文献   

4.
洪岳 《现代语文》2006,(9):42-42
小学语文教学中“初读课文”,一般都是列在上课伊始,旨在疏通文本,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通课文,此为其一。其二,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有总体感觉——大致读懂课文。而实际教学中,上课伊始,学生刚刚从课外走入课堂,注意的转移并没有这么快,注意力没有全部转移到课堂之上,再加上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往往出现学生讨厌“初读课文”,不认真“初读课文”的现象,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往往打个折扣。  相似文献   

5.
《古井》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虽短,却集境、情、理于一体,是一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哲理深刻的课文。教学时可分四步进行。一、初读感知教学时可设计几个问题: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2.文中写了古井的哪些事?3.哪几个自然段的意思联系得比较紧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通过检查初读情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精彩的马戏》记叙了妈妈带我看一场精彩的马戏的经过。通过本课教学,要让学生学会阅读相似结构段的读书方法并初步认识意义相关的几个自然段可合并为一个大段。为此,提出下述几点教学建议。1.初读课文,总体感知2.精讲一段,教给方法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都是结构相似、写法相同、意义相近的自然段。所以教师可采用精讲一段,启发学生自学其他段的方法进行。①让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段有几句  相似文献   

7.
武琼 《宁夏教育》2000,(5):56-56
自述学习思路,体现“我能行”。学习每一篇新课文,我都设置一个自述学习思路的环节,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交流“我准备这样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8.
笔者几天前有幸参加了一些教研活动,听了几节公开课,其中有位语文教师的《华南虎》一课,引发了我对公开课的若干思考。这位教师在黑板上有两列板书,一列是学习目标,一列是教学流程。其中教学流程分为六部分,分别是导入、创作背景、初读课文、分析课文、拓展延伸、创新应用。教师的右侧墙壁上是黑板,分成六块,教学流程的六部分在上课之前分别让学生在黑板上相应的部分作了安排。  相似文献   

9.
上课伊始,经过了交流资料、初读课文、朗读感情、配乐表演等环节,学生的注意力都变得比较集中,特别是文中可爱的雪人让他们非常喜爱,在读文、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四季的喜爱之情已经被激发出来了。这时候,我顺势提问“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有机的整体。因此,语文课中一个单元是一个整体,一篇文章也是一个整体。教学时,应首先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而后引导学生去分析。探讨各部分与整篇课文,整组训练重点的关系。这样,更利于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结构,了解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课文内容及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易于掌握写作方法。现以《海滨小城》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作法:一、在教学程序上注意对课文进行整体安排在讲读课文之前,我让同学们自学了生字,扫清了障碍。一上课,我采用引趣式引入新课后,就播放了自制的课文…  相似文献   

11.
[案例]前几天听一位教师讲《剪枝的学问》一课 ,学生初读课文后 ,教师检查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再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尔后 ,他分别请5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 ,在学生读到相应的自然段时 ,教师把“满怀好奇”一词板书在黑板上 ,并告诉学生这是文章中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又提醒学生下文还有一些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在听其他同学读课文时注意把它们找出来。课文读完 ,学生也分别找到了其他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教师也一一把它们板书在黑…  相似文献   

12.
小学高年级课文如何进行“长文短教”呢?我在实践中,采用了选准几个“点”,跳跃讲读,以点带面的教法。如《三人行》这篇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课时少,课文长,我从以下几点入手:1.课题入手,理清脉络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思考:课题叫《三人行》,但从头到尾都是三人...  相似文献   

13.
【现象一】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不置可否。如一位教师教《小动物过冬》,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再读课文,并提出这样一个思考题:同学们刚才初读了课文,就知道了小动物过冬  相似文献   

14.
一、初读,编拟小标题 初读的任务是:①简介董存天瑞;②学习生字,联系课文理解“震撼、旱河、迸射、暗堡”等词语;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编拟小标题。重点放在第③点。可先让学生默读,然后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分为几段?如果学生分段有困难,也可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相似文献   

15.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读,是教师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层层深入对话的过程。具体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初读——读通读顺读正确现实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刚开始学习课文时,教师只是让学生读一回课文,便急急进入讲解课文内容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19课《太阳》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课文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较深,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不为文中一些较深的知识所纠缠,又能掌握文中所述的一般性的科学常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认识自然能力的目的呢?我的具体做法是:一、初读课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阳对四年级同学来讲,没有不熟悉的。但是真正能说出些道理的还不多。当同学们初读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我设计了下列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肖丽华 《湖南教育》2005,(22):23-24
一次晨读时,我见到学生脸上露出了愁容,连忙问道“:你们不喜欢读课文吗?”没料到一学生竟这样回答“:语文书中的课文开始读时觉得很有新鲜感,可是,我们早就会背课文了,你还总是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读,口都读干了,真没劲!”是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一味地强调让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却不知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早已失去了初读时的兴趣。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一旦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之后,便不愿再细细地品读课文。而在教学中,教师一开始上课,便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却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在研读课文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读",是教师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层层深入对话的过程。具体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初读——读通读顺读正确现实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刚开始学习课文时,教师只是让学生读一回课文,便急急进入讲解课文内容的环节。  相似文献   

19.
案例教学《葡萄沟》,我在课前作了这样的预设: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谈谈“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以此引发他们多读描写葡萄和葡萄干的语言,再让学生选择重点内容———“葡萄干”,创作广告语。学生初读课文后,一个个都很踊跃:生A:葡萄沟的葡萄真多呀!生B:葡萄沟的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生C:葡萄干的颜色鲜、颗粒大、味道甜,非常有名。这些体验都是我预想到学生应该回答的,课堂朝着我的预期顺利地发展着。这时,学生D站起来说:“我对课文中‘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的‘好’字印象最深,一个‘好’字涵盖了几个方面,不仅仅指葡萄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我们以语文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围绕“激发自主精神 ,培养自学能力”的主题 ,进行了“三读批注式教学法”的尝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三读” ,是指初读感知、精读引思、品读感悟。它包蕴了多读的内涵 ,贯穿了以读引思、以思求读、以读感悟的全过程。所谓“批注” ,就是让学生用铅笔 ,以不同的符号在课文中勾出、圈住认为有疑难、有感悟的内容。学生在“三读”中 ,尝试运用批注的方法 ,自学自悟课文 ,激发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一、初读感知“初读感知”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 ,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 ,它是局部学习的基础。初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