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灯下漫笔》是一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联想 ,引入本题 ,然后抓住论题 ,联想广泛 ,引用丰富 ,层层剥笋 ,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中国国民的人生史是一部“奴隶史” ,对于国民来讲 ,几千年中国的“文明史”可分为两个时代———“(国民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国民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用哲学的眼光 ,从表现国民的劣根性的角度切入 ,批判受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长期奴役的国民的奴才性格和奴才传统。鲁迅的这一篇文章来得特别。《孔乙己》直指封建科举制度 ,《祝福》直指封…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学生以“学而优则仕”、“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目标。可见传统教育首先注重“修身”、“立德”,进而“立功”、“立言”为政治服务。传统教育在统治者“暴力”与“愚民”专制统治下,只能培养出一邦“极容易做奴隶,而且做了奴隶之后,还十分的喜欢”的愚弱的国民来。于是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慨叹“三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历史不外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一、课文悟读鲁迅先生是世界上最具有叛逆精神的斗士之一。他的叛逆行为也许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偏颇,例如中学生所熟悉的他对中医的态度和对进化论的理解,但他深刻的见解与透彻的剖析是许多人无可相较的。这集中表现在他对历史、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上。在本文中,他用精辟的语言,把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形象而准确地概括为两样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正是他独到的发现,虽然有它偏激的地方,但我们不能不佩服他见解的深刻性、揭露的彻底性。鲁迅先生对历史的理解来源于他骨髓深处的反传统思想…  相似文献   

4.
任新英 《甘肃教育》2004,(10):27-28
“鲁迅文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灯下漫笔》中,鲁迅以深邃的目光,穿透几千年中国的历史风云,凝结成一个痛苦的结论:中国人的历史不过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怪圈中恶性循环,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走出这个怪圈,中国百姓从来就没有做过一回真正意义上的“人”,顶多不过是奴隶(或叫“牛马”)。文章最后,深切希望青年一代改变这一悲哀的现实,创造一个全新的民主社会。学习这篇文章时一定要让学生领会这一精神实质,并让学生明白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昆仑奴中国古代的黑人奴隶李键提起黑人,许多人自然会联想到非洲,那里是黑人的故乡。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早在一千多年前黑人就已经来到了中国的土地上。大约从9世纪开始,黑人奴隶作为阿拉伯人的“商品”被运到了中国。我国古籍称这些来华的黑人奴隶为“昆仑奴”或“僧...  相似文献   

6.
一、强大的穿透力犹如飞将军李广引弓射出的直贯顽石的利箭。《灯下漫笔》揭开了掩盖在历史真相上的重重黑幕,剥开了历史的“外壳”,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当某些文人高唱“三千余年古国古”,为所谓的中华文明沾沾自喜的时候,当人人神往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的时候,当所谓的修史夸耀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的时候,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历史不过是一部血淋淋的吃人史。中国历史上的所谓“乱”与“治”,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所谓的“天下太平”不过是专制统治者稍稍洗去满脸的血污…  相似文献   

7.
曹权 《文学教育(上)》2008,(18):110-110
“匕首”、“投枪”,这是对鲁迅杂文公认的评价,那么,《灯下漫笔》这支“投枪”,其矛头所指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自这篇文章被选入高中教材以来,似乎已有定论,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个版本的教学参考书都把文章的观点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很显然,教材编者认为,鲁迅这篇文章的批判对象主要是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记》脍炙人口,千古不朽。陶渊明的名字是与《桃花源记》连在一起的,提起陶渊明,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篇《桃花源记》。一陶渊明头脑里为什么有一个桃花源?当然是因为他向往这么个世界,桃花源是他理想中的天地。因为现实世界——不单是他生活的东晋时代,而且是秦汉以降的人世——百姓没有好日子过。照鲁迅先生的说法,对于百姓来说,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个是求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桃花源人的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那是求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他们逃进桃花源,摆脱了这种…  相似文献   

9.
《灯下漫笔》创作于1925年春末,其主旨是批判中国历史,并反思、批判国民性。披情入理、情理交融是它在说理方面的一大特色。先说“理”。文章的中心论点在第10段: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两句话是文章之眼、之骨。“片言居要”,擎起全文,文章的全部论述都围绕它展开。它把中国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乱世和治世。乱世之中,国人想做奴隶而不得;治世之中,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历史在这一治一乱中交替进行,不变的是国人的悲惨命运。以唯物史观观照作者的论断,似乎有偏差,不合理,甚至大谬不然,但唯其如此,它才越发显得…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是“个人”被发现的时代,然而“人”的发现经历了从奴隶到国民到人的曲折过程。在个人主义的发现及倡导过程中,为了调和西方的人学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矛盾,梁启超、周作人和胡适等人在倡导策略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一、为什么要在"大语文"中培养"大写的人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学生以"学而优则仕"、"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目标.可见传统教育首先注重"修身"、"立德",进而"立功"、"立言"为政治服务.传统教育在统治者"暴力"与"愚民"专制统治下,只能培养出一邦"极容易做奴隶,而且做了奴隶之后,还十分的喜欢"的愚弱的国民来.于是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慨叹"三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历史不外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先儒"(孟子)的所谓"一乱一治"的怪圈中翻滚.鲁迅先生在苦闷、彷徨、求索、呐喊与战斗的一生中,"立人"乃是其思想的核心,要救治国民,首先要救治他的灵魂!深谙教育之道的鲁迅先生正告我们:教育要培养"大写的人"!何谓"大写的人"?时至今日,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换言之,要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祝福》中描写了江南一个叫鲁镇的地方,这地方是祥林嫂存亡的人文环境。先生在小说中描写了鲁镇人特有的心理走向。当祥林嫂作为一个宿命的悲剧人物出现时,鲁镇人充满了同情、好奇、厌恶、鄙弃等各种小市民或者小村民情结。当然,这些都是中国城镇比较典型的人文世俗情怀。先生在这篇小说里,用他不露声色的笔墨,有意无意之间,写出了国民生存空间的社会现状: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绝望;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狂喜;做稳了奴隶的满足;充满凄凉苦趣、幽默冷漠的、奴隶与后奴隶的相互攻讦。先生在这里,暗示了一种轮回:弱势生命的奴隶轮回,自然生命的奴隶轮回,以及在封建体制下,作为必须的奴隶,毫无选择的、轮回的轮回。  相似文献   

13.
2005年高考早已尘埃落定,但高考语文试卷给人的思想带来的创伤何时才能愈合?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把中国一二千年的封建历史归结为“一治一乱”两个时代,即是人民“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曾有人引用来讥讽当今语文高考,“一易一难”,永久轮回,师生在这样的轮回中痛苦挣扎,总是成为高考的牺牲品,成为高考的奴隶。就拿2005年浙江省高考语文来说,老师和学生早已做好了迎接今年高考语文难的思想准备,但出乎所有老师和学生的意料,竟然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据统计,今年浙江省语文试卷平均分仅80余分,离90分还有一定…  相似文献   

14.
20 0 0年 9月 1 5日联想软件将全力推出以“联想传奇 2 0 0 0 电子教室”为核心的“3e”电子教室解决方案。据悉 ,联想软件为推动中国“e”时代的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我国“深化教育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 ,特以软件为突破点 ,设计提出了使教学、人、机、环境有机统一的电子教室新概念——“3e”电子教室。即 :电子的 (electronic)、教育的 (educational)、环境的 (environmental)。此次联想软件推出的将不仅仅是单纯的新产品 ,而是一套素质教学方案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构思。“e”时代的来临使传统教学模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 ,计算…  相似文献   

15.
一、勾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解读文本时,当我们按照语文习惯思维而百思不得其解时,“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借用另一学科的思维方式或表现方法,就有可能豁然开朗。如在教学《灯下漫笔》时,为了让学生对结论有更深的理解,我请同学们用图示法来表示作者得出的结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有同学画了条直线,立刻被否定了。又有同学画了一个圆,有同学点头了,又有同学否定了:“圆是从起点回到终点,起点和终点是同一个,怎么…  相似文献   

16.
一提起孔子的道德观,人们一般会联想到“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正统的道德理念。殊不知,在孔子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中,他还有不少鲜活的另类的道德观的体现呢! 其一:春秋时期的鲁国,曾制定一项法律规定——凡鲁国人到别国旅游,如果发现有鲁国人在别国做奴隶的,可以先用自己的钱赎回这个奴隶,再凭赎买奴隶的收据回鲁国向官府报销。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到齐国游学,见到一个做奴隶的鲁国人,就掏钱赎回这个奴隶,回国后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此事传扬开去,鲁国人纷纷称赞孔子的这个学生品德高尚,为了他人和国家,甘愿减损自己的钱财。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感到  相似文献   

17.
周朝殷民的身份问题,是史学界讨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郭沫若先生在《奴隶制时代》一文中对殷民的身份做过说明:“周人把殷覆灭了,把殷族的遗民大批地转化为奴隶。”郭老还引用了《左传》定公四年的一段记载,证明“殷民六族”、“殷民七族”和“怀姓九宗”都是周人的种族奴隶。同时还提到,除这些种族奴隶外,还有大批的顽民,留在洛邑替周人从事生产。特别指出统治阶级对于这些奴隶是拥有生杀大权的。  相似文献   

18.
放飞心灵的鸽子——谈谈自由写作实践(一) 曾良策古纯一提示 “梦想成真”需要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你有什么样的“梦想”?是理想,还是幻想?“七色花”是没有做不到,只怕我们想不到。因此,写作时思路可以这样安排:  相似文献   

19.
作文离不开联想。联想是思维的一种方式,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合理的联想会使文章内容 更加具体生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鲜明。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不少富有特色的联想,很值得引导学生借鉴,从而打开学生思路,丰富习作内容。   情节联想。 (1)因果情节联想。由事情“因”的情节联想到“果”的情节过程叫因果式情节联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就是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布局谋篇的。 (起因)卖火柴(受冻)→(经过)擦火柴(幻想:→火炉→烤鹅→奶奶 )→ (结局 )冻死街头。由此可看出,运用这种方式联想故事情…  相似文献   

20.
要问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笔者感受最深的则是由于文本分析知识和方法缺位而导致的作品解读的肤浅和僵化。让我们先看两个课例。其一:一次市级观摩课,课题是鲁迅的《灯下漫笔》。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中间切入,提炼出作者对中国历史高度概括的观点:中国历史不过是两种黑暗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循环。接着,教师与学生一起品读相关文字,把握作者的观点,归结出作者对暴力统治和国人奴性人格的批判。接下来,师生又一起体味作者的写作本文的情感态度,老师的观点是“对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