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日常教学中,我曾反复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爱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几乎同出一辙:爱就是男女之间的情感。每每面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我不禁哑然。爱在我们学生的心目中早已缺席。何止是爱呢!时下在中学生的作文中真情的缺失几乎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也曾听到许多老师孺子不可教也、一  相似文献   

2.
陈丽君 《小读者》2011,(4):35-35
1.老师在课堂中提问的目的.是想要你针对该问题给出一个答案。如果你没听明白问题.应该举手请老师将问题重复一遍。如果你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便可大方地提出来.这样老师就会知道你在哪方面还需要加强学习。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所体现的学生主体作用,也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给答案上。当然,这也是引导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仅仅这样做还是远远不能充分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枯燥,往往是因为老师提出的问题未必就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曾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案例:一位中国老师为外国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整个课堂学生没有提出什么疑问,教学流程简洁紧凑.  相似文献   

5.
千百年来的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一个模式,课堂上,老师在尽心尽力地讲解,然后罗列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能够把老师的问题解答出来,就可以了,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教育很成功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实践的检验中,人们发现这样的教育远远不够,这样的头脑是带有紧箍咒的,缺乏创新意识,因为他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聚焦课改,决战课堂的当前,仍然存在着一些尴尬的局面:老师口若悬河,学生无动于衷;老师激情四溢,学生昏昏欲睡。于是老师归咎:现在的学生真娇气,一点脑筋也不想动。于是学生抱怨:语文课堂真没劲,远不如我自己看书有意思。这样的课堂可谓低效无效,这样局面的造成归根于老师问题预设的低效无效。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  相似文献   

7.
诸向阳 《教师博览》2006,(12):45-45
我们常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回答,第一位学生回答错了,马上请第二位;第二位也回答错了,立刻请第三位……直到回答对了为止。老师为了追求正确答案,有时要请到十几位学生回答。一旦有学生回答正确,老师立即予以肯定并长嘘一口气:总算完成任务了。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试想,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再给回答错误的学生一次机会呢?让学生再想想,再想想……一教学《听》一课,请李明读课文。当他读到:“大妈的笑从心底溢到脸上”一句时,读得结结巴巴,很不连贯。这时,几…  相似文献   

8.
创造始于问题,要想让学生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实施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实现这个再创造的过程。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没有现成答案的地方寻找答案,真正实现老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角色的转变。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尽可能的创设问题情景或数学或非数学的现象,让学生根据自己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独具挑战性和吸引力,因为它代表了…  相似文献   

9.
教了几年书,我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低年级,老师一个问题刚提出或还未提出时,孩子们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小手齐刷刷地举起来;而在高年级,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无人举手,老师不得不再三"号召",终无人愿说吗,难道真的是教师不愿学生说而封了他们的"口"吗?大多数教师都喜欢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说,对  相似文献   

10.
刘仝西 《中国教师》2009,(Z1):502-502
<正>在多次听课之后,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执教老师能调动听课人兴趣的话,这堂课听下来,不但听的认真,而且印象深刻:而若执教老师不会调动学生的兴趣,那么,这堂课不但听的令人索味,且没有什么收获。既然有准备地让别人听课,能说这位老师没有认真备课吗?不!从课堂上看,执教老师做了充  相似文献   

11.
曾经听到有的老师抱怨: “现在的孩子真不好教育, 我为他们操碎了心,爱他们胜过爱自己,可是他们就是不领情,真让人伤心。”的确,这是做老师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但不知在伤心之余,老师们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我真的爱我的学生吗?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这不是多此一问吗?哪个老师不  相似文献   

12.
杨学红 《学子》2013,(9):9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强调要让学生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启蒙教育。所以,老师除了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外,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对文本提出质疑。在平常的教学当中,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发现:善于质疑的学生,学习能力会更强,学习效果也更好。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相似文献   

13.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来不及举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众多课  相似文献   

14.
谈到创新能力,举个例子,当学生读了《罗密欧和朱丽叶》后,老师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谁是你最喜欢的人物?有的学生会回答是罗密欧.老师就会接着提问:假如你是罗密欧的一个朋友,你会送他什么礼物?有的学生会回答,我会给他一部手机,这样也许就能避免悲剧.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知道,物理学研究始于问题,只有先提出问题,才有进一步的研究问题.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会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从回答老师的问题转化到自己提出的问题,而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敢于提出问题,能否提出有质量的问题,首先取决于  相似文献   

16.
闫秀杰 《考试周刊》2014,(1):182-182
<正>在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你越批评,他越不干,而且和你对着干。有一位学生,在学校开会之后,在他的课桌上出现这样一行字:"头可断,头发不能不好看,老师越训越不干。"原来在会上,学校规定:不能染头发。在此之前,这位学生还被老师训斥过,从这位学生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聪明才智,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我想这位学生会是一名好学生。积极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积极的态度,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充分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老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还是不懂;老师分析的头头是道,学生还是一头雾水;甚至老师教了几遍的题目,学生还是一错再错.究其原因,根本的问题是我们重教轻学,一味地追求容量,赶超进度,用老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殊不知,学生成了看客,不论用心或不用心看,都没法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更不可能会灵活应用.本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要让学生主动探究,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分析解决、实践应用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  相似文献   

18.
老师。入团申请书怎么写?老师,广播稿怎么写?老师。招领启事怎么写?课余,总会有学生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以前,我会告诉他们:别急,我们后面就会学习。或者是:你先去看课本某页,课本会告诉你怎样写。现在.当学生再提出这样的问题,回答时我却要颇费心思了,  相似文献   

19.
一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今天吴老师和大家一起学数学,我们一起看屏幕。(课件出示)师:你看到了什么?生1:左边的花坛中每行有12朵花,有这样的8行。师:好!不仅看到了有花,还看到了重要的数据。生2:右边的花坛中每行有8朵花,有这样的8行。师:真好,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如果吴老师把左右两个花坛的花都盖住(课件动画演示如下),你又看到了什么?生:左边的花坛长12米,宽7米;右边的花坛长8米,宽7米。师:同学们都睁大了眼睛,努力在这个情境中发现重要的数学信息。(放慢并加重语气问)这么多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我想求红花坛(左边花坛)的周长。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提出《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听到老师这样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意在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推理,并从中探索出简单规律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