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意地栖居     
我是个疏于跑街的人.可一日上街却惊异地发现.小城那古巷密集的一块地方已夷为平地。昔日那挤挤挨挨的老房宅、古民居已成了碎砖瓦砾,还有数十处断墙颓垣。那几条有着很好听很书卷气很古雅名字的小巷将她苍白破败的面庞无奈地向着夏日的艳阳。  相似文献   

2.
"诗意地栖居"是生态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在广义的生态美学概念下,它是指在生态平衡的立场上,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审美地生存"。《丁登寺旁》和《前赤壁赋》作为东西方山水作品的代表,都表达了人与自然"诗意地栖居"的生态美学观念。但前者受"泛神论"的影响,而后者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实现"诗意地栖居"的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是20世纪早期最受争议的和最具创造性的文学家之一.利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可揭示出劳伦斯在其代表作《虹》中所具有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作品揭露了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困境,同时也歌颂了女主人公的反抗精神,并提出理想的生活方式,即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4.
荷塘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情感所系、生命所系。我们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解读颜元淑的《荷塘风起》,审视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索取的现状,从而探寻现代生活环境下人们对自然的回归和感悟。我们认为,对审美化生存的期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钟文华 《天中学刊》2005,20(4):102-105
马丁·海德格尔把世界作为人筑居于其中的家园,提出“诗意地栖居”,要求平等地对待我们生存空间中的万物,感受每一个生命鲜活独特的生存状态,而人被存在征用来参与存在的显现过程,语言既是人存在的方式和原因,同时又是人存在的过程和目的。所以重视存在,重视传统,重视体验,重视民间艺术和口语对文学创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并将其中的“诗意地栖居”界定为“与诸神共在,接近万物的本质”。在他看来,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是一种与技术性栖居艰难抗争的本真栖居。他将挽救社会异化的希望寄托于诗性艺术,然而,技术与艺术本身的矛盾性表明“诗意地栖居”只是一种乌托邦的想象,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相似文献   

8.
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个等级。在我看来,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在自己的情怀里,为有价值的目标不懈地努力。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有清晰的  相似文献   

9.
拟从生态主义的角度出发,说明《雅歌》中的佳偶和良人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与大自然相互交融,尊重自然,回归自然,达到了天地神人联合的诗意的栖息的境界。对现代人的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以《闲情偶寄》中《居室部》《器玩部》为线索,对李渔的家居设计思想和美学观念加以归纳分析,给予高度评价。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下,李渔的家居设计为我们勾画一幅诗意栖居的美景,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家居环境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11.
《留学生》2011,(9):22-24
“了解郑勤砚的人.都称她是才女。确实,她能写一笔秀美的小楷.能画很好的传统山水画和人物画.她能歌善舞.学生时代的她.是学校舞台上深受同学们欢迎的独唱、独舞者.而且还能谈钢琴。这些.对一个美术教育博士来说.都属于理论研究之外的业余爱好.但足以说明她不是一个闷坐书斋的苦学者.而是能广闻博识的富有智慧与悟性的人。”  相似文献   

12.
杜鹏 《当代教育论坛》2007,(10):133-134
由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刘建琼老师撰写的《语文的境界与追求》,2007年8月已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手捧这本抒写精细、编辑精致的语文著作,在抢先拜读的喜悦中,课余细研,灯下漫思,已经感受到一个  相似文献   

13.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空间,是师生生命发展的场所,是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阵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和乐趣。”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把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当代审美文化由于其关注现实的价值立场,而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同,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上的诗意化的生存。但是,由于现代性自身的悖论,在美学转型的历史合理性背后却掩盖着深刻的危机,因此,审美文化存在着种种误区,必须高扬新理性精神才能走出审美文化的误区,才能使人们真正的“诗意的栖居”在这个世界上。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书的积极意义是众所周知的。  相似文献   

16.
熊振鸿 《师道》2012,(3):60-61
教育的关注点是什么?我以为,教育的关注点是课堂、是学生。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就是要观察、分析、研究学生和课堂,以便让我们的教育更切近科学。下面的一些“微语”,选自我平时观察思考后获得的写在博客上的一点浅陋见解,分为“教学”、“学生”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17.
若论及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历史流变,则不能不提当代作家对于时间观念的深刻体察和切身感悟。在他们看来,时间几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魔法师,只要此前僵化的“现实主义”文学规范没有被彻底颠覆,那么当代作家便可凭借永不消歇的创新欲望,在文学的艺术王国中为所欲为:  相似文献   

18.
章辉 《湘南学院学报》2010,31(3):122-124
《死亡美学》从哲学、文化学、艺术理论和美学等多重角度探询死亡问题,并主要从艺术角度切入,展开对死亡的运思。"死亡意象"是其中一个具有丰富思想胚芽和容纳丰富规定性的中心范畴,也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作者不但注意到了死亡意象的一般性意义,还注意到了其特殊性。并不忘在理性沉思之余,以优美的散文笔调去阐释死亡诗意般的美,使研究文本本身也成为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9.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天地间,一树寒梅夺目而来,朵朵梅花在枝头簇簇绽放,装点着这苍茫的天地。这是一本书的装帧,极雅致、极轻盈、极耐人寻味的艺术创意——红梅映雪。它使我在开卷之前便先已体味到了情趣与艺术交融的诗意之美。这便是肖川教授教育随笔系列的第四卷——《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所带给我的最初印象与感怀。  相似文献   

20.
1 合上《诗意语文》时,我闭上了眼睛。一个身材不高的骑士,骑着一匹白马,斜背一柄长剑。他向着风起云涌、雪照云光的天涯进发,在茫茫一片的大地上,他背影杳眇,他的每一串脚印都是杏坛奇葩,是唐风宋韵的诗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