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康”一词在古代有三种解释。其一是“小安”的意思,如《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二是指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理想低的一种社会。战国末到汉初的儒家学者认为古代有过“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礼记·礼  相似文献   

2.
写作就是观点、材料加上表达,也就是前人所说的“义理”、“考据”和“辞章”。可是就学生作文训练的情况来看,说假话、空话、大话、套话的现象普遍存在,作文言之无物,主要原因是缺乏材料的积累。丰富的材料不仅给文章以血肉之躯,而且能推动作者思考,生发孕育作者的观点,所以在高考作文备考中材料的积累与运用就成了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4.
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涉江》一文,对“屈原”这一条目作的注释“屈原,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是值得推敲的,屈原怎么可以“自名正则,字灵均”呢? 第一,古人的名和字是不可以自取的。古人的“名”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乳名”,往往是父母和祖辈们呼唤的“专利”,要是外人(关系极为亲密的有时除外)直呼其名,那就无异于是对其人的轻视或侮辱;“字”则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名”了,这才是一个人在外界往来称呼的“代号”,这也就是我们日常交往中打听对方姓名时要问“尊姓大名”才表示对对方尊敬的原因。为什么古人对名和字要这样讲究?这是由古人取名字的特  相似文献   

5.
如何学习文言文?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 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  相似文献   

6.
考点指津1.“文中”指一定的语境中。这个“语境”可以是全篇,也可以是词语的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照搬词典中诠释的、很规范的静态的意思,而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意思,或联系上下文,对词语加以揣摩,领会其特定的内涵和表达作用。“重要”,一般是指所处关键位置。“含义”,指多义词在文中被规定了的那个义项,即词语的特定表达意义。2.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  相似文献   

7.
(一)要注意名句中关键词的意思。我们知道古人作诗做文很讲究造句的功夫,特别注重炼字炼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便是古代文人墨客对语言反复锤炼的明证。既然古人对语言有如此追求,那我们在背诵时对关键词句也要细心体会,反复玩味,不能误了古人的苦心。例如:  相似文献   

8.
品味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它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则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因而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今人读诗也要善于品味字词。在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以炼字或品味语言命制的试题不少,如何有效地解  相似文献   

9.
高中一册《作家要铸炼语言》一文课后第一题第5小题要求解答:作者在引用福楼拜的话后所说的“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一句中,“同样的道理”指的是什么。现行参考资料在答案中说,指的是该段首句中的“强调‘炼字’,主张‘意胜”。我们认为,此说不妥。它指的应该是该段第⑩句所说的“形象的突出,还必须依靠语言的渲染”。这一点,只要对原文作一番思路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原文如下:我们的古人在诗歌创作上强调“炼字”,主张“意胜”,要做到  相似文献   

10.
姚鼎在《述庵文钞序》上说:“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章学诚《文史通义·说林》中说;“义理存乎识,辞章存乎才,征实存乎学。”清代的许多学者都把义理、考证、辞章结合起来说明写文章的道理,他们所说的“义理”,就是观点。观点是否正确深刻,在于一个人的见识,所以说“义理存乎识”。辞章指文辞,文辞的质朴,谨严,流畅,雄浑,在于一个人的才气,所以说“辞章存乎才”。考据则有赖于学识渊博,所以说“征实存乎学”。这三个概念的含义,我们现在的理解和他们大致一样,但不尽相同。 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是解题。第一自然段说这个题目是借用前人的说法来讲写文章的问题。第二自然段具体解释三个概念的含义。第三自然段说明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1.
善始之论     
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相似文献   

12.
不看续集     
江苏省高考文题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  相似文献   

13.
浩然之气是从义理出来的气,不同于一腔血气,正因为是由义理而来,才是没有丝毫人欲的大勇,也正因为是以义理为根据,才见出其刚毅.然而只是一事上的明理、行理而无愧怍,还远到不得“至大…至刚”之“极至”,也说不到一个“助”的意思,所以在说“知言”后还必然要说“养浩然之气”,一方面便是明理未必能无惧,另一方面是由此便必须说出一个“集义”的意思,即明理而积善的意味.  相似文献   

14.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日卒)语》中说,古人写诗力求“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他还特别强调“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可见古人写诗是非常注重立意的。写诗作文立意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古人作文时讲究义理、考据、辞章。现代人又特别强调在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中,义理是统帅,是灵魂。我们考察古今的名篇佳作,无一不在立意谋篇上煞费心思。一句话,诗文立意的高远、新颖与否是决定诗文成败的关键。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立意不新,人云亦云,平淡寡味。既不能从崭新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又不能阐发独到新颖的见解。这部分同学作文的立意往往是蹈人足迹,落入窠臼,或者囿于成见、俗见、陋见,或者乱弹琴,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15.
<正>角度一无言之美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讲究“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这其实都跟费先生所说的“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有着殊途同归的意思。语言往往是有局限的,但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却是层次意蕴异常丰富的。我们常常会感觉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一种空洞感和乏力感。甚至越是华丽的言辞,越是会把本来的意思扭曲得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16.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词鉴赏应该包括鉴赏和评论两个方面。要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具备一些基本常识和基本概念。一、明确诗歌的“诗眼“”意象”“意境”古人作诗词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即为“诗眼”。如:“悠然见南山”的“  相似文献   

17.
标点摭谈     
文田 《语文知识》2006,(9):40-40
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人们读书时使用圈点法断句。这种圈点法古人称为“句读”。所谓“读”是指一句话的意思没有完.需要稍作停顿的地方,“句”则是指全句意思已完。  相似文献   

18.
“隶书”含义,古今有别。古人所说“隶书”是指真书或正书,此三名曾长期通用过,亦即今人所谓的“楷书”;今人所说“隶书”是指汉碑字体,古人叫做“八分”,二王的八分书迹在唐代仍有流传但不受重视。断言《兰亭序》毫无“隶书笔意”,非王羲之所书,这样从现代用语的习惯出发去解释古代文献,并以此来否定《兰亭序》,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要写得简练、生动,关键不是“笔”上的功夫,而是思想明确、深思熟虑的结果。在思想非常明确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精心的栽剪,把问题想透,然后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方可明白地表达题意。古人用“袖手于前”方可“急书于后”,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20.
在《鸿门宴》这篇课文中作者共用了二十四个“为”字。这些“为”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表现的意义和语法特点有较大的区别或差异。本文拟就这些“为”字作以下简要辨析。1.动词王力先生说:“‘为’字是一个动词,是做的意思,但古人‘做’的含义非常广泛,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它的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