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野草·题辞》的开头.这“充实”而又“空虚”的境界,不仅是鲁迅当年写作《野草》时心境的形象写照,也是整部《野草》诗集的一个非常确切的注释.这注释的扑朔迷离和笼罩在《野草》上空的一层云雾所构成的画面极其和谐.于是《野草》成了鲁迅著作中最难读的一种.当代著名的研究鲁迅的专家李何林同志也认为解释这些诗篇并不容易;“凭这一点”,澳大利亚的学者梅贝尔·李写道,“他就应当受到称赞”.但《野草》在鲁迅著作中却又占据了一个独特的地位.这倒不是因为它难以理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70年代,闵抗生先生以《野草》为其鲁迅研究的开端,并成为《野草》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继而在上世纪80-90年代引进了比较文学的方法,使其《野草》研究得到了重大的拓展;21世纪初,他对鲁迅“独战”等的研究,则体现出对鲁迅与《野草》研究的深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3.
一有人称鲁迅的《雪》(辑入《野草》)是“极美丽的诗”(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是的,《雪》饱含诗情画意,斐然成章,确实是一首醇香扑鼻、动人心魄的好诗。然而,它不是那种通常意义上的分行排列的诗,而是用散文的句法和形式写作的散文诗。散文诗当然也是诗。它是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挣殊的文学样式,散文其形,诗意其神,是它的基本特征。正如其它体裁的诗一样,散文诗只有显示出某种诗的氛围、诗的气息、诗的情思,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要梳理了新文学史家李何林一生的学术经历。李何林学术生涯的主要功绩是鲁迅研究,而鲁迅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保卫鲁迅。李何林的"保卫鲁迅"秉持的是一种民间性的学术立场,代表的是一家之言,行使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发言的权利,是保持学术生态平衡和思想文化繁荣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诗集《野草》被鲁迅命名为“野草”绝非偶然。从“野草”来解读《野草》,解读《野草》中的其他篇章,也许能更深刻理解《野草》。倘若抓住了“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就会更直接地掌握《野草》中鲁迅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野草》中红色与青色意象的审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一种全新的角度解读《野草》与鲁迅。首先通过文本对《野草》中的红色与青色进行审美解读,运用颜色及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探讨其心理蕴涵。接着通过归纳总结,概括出两种颜色的心理蕴涵,并从心理学及哲学的角度作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描绘出《野草》时期鲁迅心理图景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7.
《野草》中黑色与白色意象的审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试图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解读《野草》与鲁迅。首先通过文本细读,对《野草》中的黑色与白色进行审美解读,运用颜色及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探讨黑色与白色的心理蕴涵;其次通过归纳总结,概括出两种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颜色类型,并从心理学及哲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描绘出《野草》时期鲁迅心理图景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的第一个师父》这一鲁迅临终前念旧名文的疏证与考辨,发现这一文本的15个注释中的8个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问题,有的甚至是错误的注释;而且要使这一文本的注释显得完善,尚需增加9个新的注释.“05年版”的注释虽然比起“81年版”来,因时代原因出现的问题得到了纠正,但总的来看差别不大.因此,尽管《鲁迅全集》比现代中国任何其他作家全集的注释都要详尽,然而问题仍然很多,本文的疏证与考辨就是为将来出版的《鲁迅全集》的注释更加完善而做的前期工作.最后我们从这一文本的文体着眼,认为对鲁迅作品进行重新分类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鲁迅研究中,研究者多注意到并积极宣扬了鲁迅先生的牺牲精神,但却有意无意地忽略或回避其强烈的复仇精神。其实,复仇与牺牲是鲁迅先生两个重要的精神侧面,这在其重要作品《野草》中鲜明体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0.
本刊今年第三期发表了薛绥之同志《对鲁迅作品某些注释的异议》一文以后,陆续收到一些讨论这个问题的来稿,为了有助于深入研究鲁迅作品,搞好鲁迅作品的教学工作,现将来稿意见综述于下,供大家参考。关于《祝福》中的“新党”:李何林同志认为《祝福》中的“我”应是“五四”或“五四”以后的人物,是“提倡新文化新思想的新派人物”。认为“我”不属孙中山的革命派,“因为如果是孙中山的革命派,则离康、梁不远,两派还同时论争过,作者就不必说‘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所以认为这“新党”就不应该包括到“五四”时代,鲁四老爷所骂的  相似文献   

11.
孤独生命的诗化体验 --《野草》意象的现代性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草》是鲁迅的生命哲学,它以诗化形式、庞大的象征意象体系记录了作者心灵深层的孤独体验和现代性人格的痛苦挣扎。然而对《野草》意象的现代性哲学解读,一直是鲁迅研究中一个语焉未详的问题。文章试图从寓言式的生命景观、中西象征的交融两方面来揭示《野草》意象的多元性、现代性哲学内涵,深入探讨象征意象中所积淀的作家生命深层的真实体验,为鲁迅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照视角。  相似文献   

12.
《野草》是鲁迅先生个体精神进行释放、寄托的空间,同时也是他对人生进行重新思考的空间。《野草》之中所蕴含丰富意义把鲁迅先生精神世界的多元化以及复杂性进行了充分的、深刻的表现。目前文学界关于《野草》的解读,出现了两个倾向:一是倾向于现实生活的解读;另一个则是倾向于哲学理论方面的解读。这两种解读方式,可以说是真正对《野草》进行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解读,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对《野草》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本文就是对鲁迅先生的《野草》中的"现实"和"哲学"进行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韩愈《师说》一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句,课本注释为:“【不齿】不屑一提,看不起。”我以为不妥。  相似文献   

14.
孙玉石先生是著名的鲁迅与中国新诗研究专家,80年代初的《〈野草〉研究》在《野草》乃至鲁迅研究史上都具有总结性与开拓性的意义,90年代中期的《现实的与哲学的—〈野草〉重释》则再度把《野草》研究引向深入,并在研究中注入了一种科学实证精神。80年代初他开始了中国新诗的研究历程,出版了《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中国现代诗歌艺术》等颇具影响的专著,奠定了在中国新诗研究的领先地位。注重历史、文化与审美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并力图沟通西方文学传统民族化和中国古典文学现代化,构成了其诗歌研究的特有风格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散文诗的基本特征,以文本解读的方式,对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思想意蕴作了简略而客观的梳理与分析。文章认为:鲁迅作为一名反抗黑暗的战士,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冷静、坚韧的战斗精神;在斗争中不时流露出的苦闷、孤寂的情绪;对当时社会的畸形、黑暗进行的揭露与愤懑;以及对美好理想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等心路轨迹,构成了《野草》的基本意蕴。  相似文献   

16.
过去我们教《鲁迅的精神》这篇课文,往往把张定璜和他的《鲁迅先生》说得一无是处。翟秋白说他是“嗡嗡嗡的苍蝇”,课本注释说他的“三个冷静”是“胡说”,他的文章又发表于《现代评论》,还能不彻底否定吗? 最近,从《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册中、读了《鲁迅先生》一文,深深感到我们“想当然”的推论完全不对,即使是“三个冷静”的说法,也未必什么大错。  相似文献   

17.
论鲁迅《野草·希望》的思想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散文诗《野草.希望》的思想倾向性,是鲁迅研究界长期争议不休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人认为,《希望》中“虚无”的暗影遮住了希望。其实,如果看到诗人对虚无感的自觉抗拒,以及“我”这个艺术形象审美光辉对虚无感的客观抗拒,就会发现,《野草.希望》中“虚无”的暗影并没有遮住“希望”。  相似文献   

18.
陈安湖同志的《鲁迅研究三十年集》,洋洋四十余万言,是他三十多年来研究鲁迅的思维结晶。从时间上看,它横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从学术体系来看,博大精深又细约入微。正如李何林先生所说。“这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因此,要对这么一部深入而严谨的鲁迅研究著作作出整体性的评价,确实使笔者有望洋兴叹之感。所以笔者只能就体会最深的地方略谈一二。我认为,《鲁迅研究三十年集》的最大特点有两个:即严肃的学术品格,严密的科  相似文献   

19.
李何林先生是坚定信仰鲁迅的学者 ,热忱传播鲁迅思想和鲁迅精神的教育家。他以鲁迅的是非为是非 ,不唯上 ,不阿世 ,不讲情面 ,不为流行的时尚观点所左右 ,对于无论来自哪一方面的反对鲁迅的做法和原则问题的观点 ,都针锋相对地进行论辩。他谨守毛泽东的鲁迅论 ,认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鲁迅的思想和创作 ,特别是巧妙地用马克思主义来肯定鲁迅早期和前期的一些思想观点。他重视解读鲁迅原著 ,运用“串讲”的方法讲课和著述 ,开“细读”“精读”的先河。他重视向中学教师答疑解惑 ,希望通过他们向中学生宣传鲁迅 ,普及鲁迅。李何林先生鲁迅研究的成就和历史的———个人的局限 ,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齐慧爽 《现代语文》2009,(10):156-157
鲁迅的《野草》独具魅力。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真正魅力,对《野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至关重要。《野草》中鲁迅寻求希望,与绝望抗争,敢于直面存在的虚妄。绝望与希望之间的矛盾不仅来自于外在的客观世界,也来自鲁迅内在的精神世界。与鲁迅沟通,是走向《野草》解读的第一把钥匙。本文从绝望与希望的矛盾中探讨鲁迅《野草》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联野草》的深层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