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末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作品及其批评方兴未艾,对女性主义艺术内容、信息的探究和历史记录,是演绎观赏者对女性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图像的象征意义的发现和创造,其目的是揭示女性艺术家及其创作的图像在当代社会文化体系和文明状态中形成、变化及其所表现或暗示出来的思想、观念.但由于历史的、传统的、文化的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及其艺未批评不仅在思想上、形式上有别于西方女性主义艺术而饱含中国的文化特色,而且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一些认识和创作上的空洞和误区.  相似文献   

2.
丁玲以“代替自己给这社会做一个分析”的写作方式,建构女性自我的历史主体性时,表现出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血肉般的内在牵连;并在人类性和现代性所构成的坐标轴上,展演着对于女性自我及其存在的哲学性反思。面对轻盈的理性与沉重的肉身之间与生俱来的动荡和冲突,丁玲写作的现代性可以表述为丁玲的女性之思、身体之思。  相似文献   

3.
河南大学是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诞生的。100多年来,它秉承着“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精神,走过了一条充满悲壮与辉煌的道路,也因此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不能被忽视的知识重镇、思想重镇和文化重镇。其中一个亮点是,它培养了很多文学艺术家,形成了中国文坛上一个特殊的文艺群体,有研究者称其为“河南大学作家群”。在河南大学的发展中,  相似文献   

4.
消费文化中的女性身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关于身体的文化意义的论争较为热烈,消费文化中的女性身体问题更是关注的中心。被许多研究者所指认的消费文化进一步物化了女体的现象,恰好是女性在消费文化中确立自身主体性的时代特征。女性的身体/生命活动正成为一种更具主体性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倍受关注的女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抒写显示出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她对女性性别群体中的母亲形象赋予的全新阐释尤为特别,更彰显出其女性意识之不同。谭恩美是一位颇具影响的海外华人女作家,她创作中的母亲形象为文坛所注目。这两位女作家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塑造出的母亲形象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法父权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由此生发出的母女间的冲突也都纠缠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着意于探讨在这两位女作家笔下,中国传统文化与母亲形象的关系、母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女儿展示出的“魔鬼”与“天使”的双面性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通俗文学期刊从“名妓照”开启了一场女性图像“观看”与“被看”的视觉消费景观。在读图狂欢中,名妓从“青楼女子”转变为“公众女性”;重回历史现场,可以发现名妓从传统的“娱人者”转变为现代时尚的“引领者”;而通俗文学作家也在传统文人到职业作家的身份转变中完成了现代转型。鸳鸯蝴蝶派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通俗文学作家能够在传统与现代的纠缠中寻找出路,将诸如名妓一类的符号与上海现代化的商品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通俗文学的现代发展。名妓照构建了女性图像的公共阅读场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女性形象视觉建构开了一个头。  相似文献   

7.
寻找和建构女性主体性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从精神或心理上、文化女性主义放眼于她们理解的人类“历史文化”、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深入无意识层面、“符号文本”派则把主体与语言符号结合起来纷纷提出找寻与建构女性主体性的理论方案。但多数女性主义以自然性征为基点和主张排他主体和占有主体的缺陷,必然使女性主体性建构走向虚妄。  相似文献   

8.
在消费社会,女性与消费的关系非常密切,女性的身体成了最美的消费品。许多研究者认为,女性身体是被建构的,是权力的结果,对这一问题,大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女性身体被对象化、客体化,被规训的身体是男性的欲望对象,是消费社会的牺牲品,女性因此而丧失了主体性;另一种看法认为,女性身体是快乐和表现自我的载体,女性消费是一种解构策略,女性的主体性可以在消费文化中得以更好的确认。  相似文献   

9.
在消费社会,女性与消费的关系非常密切,女性的身体成了最美的消费品。许多研究者认为,女性身体是被建构的,是权力的结果,对这一问题,大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女性身体被对象化、客体化,被规训的身体是男性的欲望对象,是消费社会的牺牲品,女性因此而丧失了主体性;另一种看法认为,女性身体是快乐和表现自我的载体,女性消费是一种解构策略,女性的主体性可以在消费文化中得以更好的确认。  相似文献   

10.
电视节目“女性化”是引人注目的“后现代”现象。凤凰卫视的电视访谈栏目《鲁豫有约》为扩大媒介市场,逐渐增加与女性相关的报道,推出了众多新的女性形象。她们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女性,但是却引发了更多人的追捧,使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到女性这个群体。表面看这似乎代表着由男性主导的传媒空间开始朝着所谓“女性化”的方向发展,其实商业逻辑占了主导地位。其表现为,受众关注大都集中于女性群体中的“个例”,从社会文化层面看,这些女性形象大多呈现“边缘化”和“私人化”,并在男性视域里遭受到更大的文本抑制。  相似文献   

11.
人的尊严既包含着人的人格尊严,也包含着人的身体尊严。但长久以来,人们总是强调理性精神上的人格尊严,而忽视了人的身体尊严。女性身体所拥有的固有尊严和价值总是被人们刻意地压制、贬低甚至诋毁。人的主体性决定了女性身体的非客体性及其尊严的独立存在,女性只有获得身体尊严才能真正实现其人格尊严。切实维护女性的身体尊严不仅是一种道德理念,更应是具体的法律实践。在法律上,衡量女性身体尊严受到侵害的实质标准是其身体沦为客体物。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倍受关注的女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抒写显示出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她对女性性别群体中的母亲形象赋予的全新阐释尤为特别,更彰显出其女性意识之不同。谭恩美是一位颇具影响的海外华人女作家,她创作中的母亲形象为文坛所注目。这两位女作家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塑造出的母亲形象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法父权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由此生发出的母女间的冲突也都纠缠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着意于探讨在这两位女作家笔下,中国传统文化与母亲形象的关系、母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女儿展示出的“魔鬼”与“天使”的双面性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图像与文化、社会、政治之间总是存在着某些关系。与其说图像是被"创造"出来的,不如说是"制造"出来的,其中的艺术形象并非艺术家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有现实社会依据的,是艺术家所处时代的产物。而女性形象作为一种视觉图像也成为了一个反思社会生活的符号代码。女人社会地位的变迁从中国的20世纪到21世纪大致经历了五四时期、解放后、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这四个阶段。女性作为艺术母题,是艺术家表现个人意识、情感的载体,始终与那个时代人的精神倾向密切相关。无论是"铁姑娘"还是"超女",不可避免地都被贴上了"政治"的标签。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主导力量的政治对艺术无疑具有支配地位,同样,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文化也成为政治变革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原则之一,统摄整个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全过程。“和合”文化用概念图解模式对其进行探析:横向上,其伦理之维趋向同一性;纵向上,其群体差异性更是其伦理底蕴的主体基础。从差异论的视角统领“和合”文化,并对其作差异化探析,找到和合文化与和谐社会伦理对接的契合点,对建构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5.
“70后作家群”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被媒体推出并命名的小说创作群体,其中,70后的女性作家群更是引人注目。本文以女性的身体叙事为切入点,关注70后女性写作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当代女性绘画私密化叙事的呈现视角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个人经验、注重直觉及对男权的反叛.而她们的艺术局限则主要来自其个体内在,以及女性“个人化”绘画与生俱来的脆弱.本文试图从“女性的创作语言”入手,对当代女性绘画的私密化叙事做一个梳理,探讨其存在的独特之处与表述经验;也试图找出当代女性艺术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其创作所存在的不足,同时还将就当代中国女性艺术的出路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17.
“身体写作”与女性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待“身体写作”,我们不该把它“神圣化”,也不该把它“妖魔化”,应以冷静的眼光来审视“身体写作”,以求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这一文学现象。“身体写作”的初衷是对男权文化的解构和颠覆,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身体写作’’非但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而从男权文化中突围,反而成了男权文化的俘虏。中国的女性文学如果要健康发展,不能仅仅拘囿于“身体写作”。因为“身体写作”关注的毕竟只是人的身体,而非人的灵魂,所以精神的缺席,就导致了神圣和诗意的缺失。只有不断探索,中国当代的女性意识才能建构,具有真正女性意识的中国女性文学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沿用移民搬迁的“推一拉”理论,来阐述西部自发移民搬迁的基本动因;从搬迁成本与效益的博奕方面,分析自发移民户决定其搬迁的行为。作为“理性人”的该群体,自发移民诱因是多方面的。目前,该特殊边缘群体经济贫困,基层民主权利有限,文化主体地位不明显,社会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边缘化”状况。建议从经济上扶持自发移民、政治上平等对待自发移民、文化上重塑自发移民、社会上支持帮助自发移民,赋予自发移民主体性建设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鲁迅图像是毛泽东时代文化理想与大众认知相匹配的产物,也是艺术家进行身份构建的道具,其实质为文化偶像的视觉呈现。鲁迅形象在不断地被毛泽东概念化的同时,这种概念化本身成了一个再想象的基础,从而衍生出诸多新的“鲁迅形象”。这些“鲁迅形象”不是历史的真实再现,而是真实鲁迅的仿像,由此导致的形象错觉阻隔了观者探求原形鲁迅的视线。鲁迅图像以视觉的方式见证了那个时代特殊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20.
读图能力:阅读能力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充斥于当代生活的大量图像、影像正以惊人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取向。读图已作为一种普适性的快餐文化受到人们的青睐。面对读图时代的到来,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读文能力”的同时,更应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因为“读图”与“读文”本源上是一致的,文字与图像是一种相互补充、协调的关系,图像阅读能力与文本阅读能力应成为读图时代语文阅读能力的双翼。只有实现图文互动,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