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吉思汗西征中亚的原因和历史背境钱伯泉13世纪初期,成吉思汗出兵征服了中亚,并将这一地区分封给他的长子术赤和次子察合台,此后形成了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崩溃后,在其境内先后出现了哈萨克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喀出汗国、克里米亚...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在他的作品中从五个方面展开了“泛东方想象”,为欧洲市民阶层建构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意味和特定文化心理涵义的外部美丽新世界。这种“泛东方想象”目的在于确证欧洲的自我中心,在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3.
最近十余年间,在政府的主导下,四川省理县的羌族聚居村落桃坪寨,被打造成了颇有名气的羌族民族风情旅游观光景点。其中,学者作为建构和再造当地羌族文化的主要社会力量之一,起到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东方古堡”为个案,具体分析学者在此过程中扮演的独特角色,讨论当地人和学者对羌寨碉楼的不同解读,通过展现二者话语权的对比,说明后者的阐释覆盖前者的情形。与此同时,本文对“学者”这一名词有所界定,地方学者表现出“地方”和“学者”的双重身份,也就使内部东方学呈现出了多元话语的图景。  相似文献   

4.
受到欧洲,特别是英国"东方叙事"的影响,美国文坛自19世纪初也开始出现类似体裁和风格的纯文学创作。19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开始逐步摆脱欧洲传统束缚,彰显自身创作个性。如擅长运用超自然因素渲染气氛的作家霍桑,在《红字》、《福谷传奇》及《玉石雕像》等作品中,就曾使用"东方公主""东方特征"等字眼来表现多情善良的女主人公们所具有的神秘性感之美。虽然霍桑所指涉的东方从地理概念上讲意义并不很清晰,但从他留下来的写作札记中,我们可以推测霍桑对东方(中国)并不十分陌生。因而,想象中的东方(中国)成为霍桑作品"他者"形象的理据。  相似文献   

5.
第一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是东方历史的转折点。苏俄主动放弃沙皇奴役东方各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加紧对东方各国的压迫,为“东方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东西方形势的彼长此消,向共产国际提出了转变策略的要求,共产国际“四大”是“东方战略”上升为主要战略的标志。远东是重点,中国是主角。对东方各国人民的历史命运产生了极大影响的“东方战略”,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在继承列宁的民族殖民地观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东方和东方革命.他把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纳入世界革命运动中,把民族与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作为推进世界革命新战略的重心和世界革命运动的重要支援力量.提出了“不要忘记东方”等口号,以此指导了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国际共运实践,帮助和扶持了东方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了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7.
一艘云集了政商名流的船,一艘票价比黄金还要贵的船,一艘承载了无数传说的船……1949年,驶向台湾的太平轮和无数谜团一起沉入了舟山群岛附近的海底。半个多世纪后,张典婉决心揭开这艘东方“泰坦尼克”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8.
东方现代“流散文学”是20世纪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现象,体现了现代化、全球化过程中东方社会文化多元发展和艰难选择的一个侧面。东方现代“流散文学”表现出不同于古代“流散文学”的特点:规模和影响远胜于古代;不再对异质文化充满新奇感和紧张感。将索因卡当作“后殖民主义作家”的代表,已是学界的共识,但从东方现代“流散文学”的谱系中来考察索因卡,我们认为他是现代非洲典型的流散作家,既有穿梭于本土与西方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感受,也有非洲作家“本土流散”的深刻体悟,更有创作中文化身份问题的思考。不同于一般流散作家具有的身份困惑和焦虑,索因卡更多地认同异质文化的融合和人类的进步与自由,从东方现代“流散文学”的视角能更好地揭示索因卡文学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2008年11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启虎到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东方讲坛”启动仪式,并做主题为“走进科学,漫谈人生”的首场讲座。其讲座主要内容是专业性很强的“水下的声音世界”。他介绍了水声学当前的发展情况,以及该学科在海洋研究领域和国防领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中“东方复兴”主要表现为对印度扣阿拉伯文化的重新发现扣利用。东方文化的非理性因素极大地冲击了欧洲思想界,激发了文学家对东方题材的广泛兴趣,异域东方也因此为英国文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东方故事为浪漫主义文人呈现了一个奇异的东方世界,其风格也是浪漫主义文学家追求的一种文风。  相似文献   

11.
边蜀原 《留学生》2010,(6):42-4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东方哲学无限深邃.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在中华文明文化中在东方哲学思想中皆可寻找到答案。二十一世纪的东方、中央之国的华夏大地将会迎来一场新的社会思想革命,东方普世价值观的“公道、和谐、责任”将汇同人类其他文明成果一并闪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  相似文献   

12.
《黑暗之心》是康拉德根据自己1890年刚果之行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在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考察下,该小说透露出后殖民主义意识。通过文本分析,不难发现“东方主义”的“他者”形象在被中心话语重新编织中受到了“认知暴力”的挤压,“他国国籍”遭受文本的“意识形态侵害”。将《黑暗之心》置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框架内.围绕“东方主义”、“他者”身份,彰显小说矛盾话语下的反抗意识的并立体现,以期缓解“非我族类”禁锢下的“东方”危机,真实展现后殖民语境中的“东方”地位,为“臣属”文化重新“命名”。  相似文献   

13.
赛珍珠的长篇小说《曼荼罗》以上世纪60年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以王公扎嘎特与美国女人布鲁克的爱情为主线,描写了背负传统的印度人对西方的倾慕和追求。作品中的人物关系设置表现了作者复杂的东方观,一方面,作者以爱情传奇表现了东方对西方的渴求以及西方对东方的启蒙,另一方面,东方又扮演了精神拯救者的角色。看似矛盾的逻辑以及充满欲望的东方形象背后,是赛珍珠的西方文化立场和殖民话语。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创作策略,普契尼歌剧中的“泛东方想象”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社会世纪末情怀相契合,目的在于确证欧洲自我中心,预示着欧洲歌剧的大众化转向,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淑媛 《海外英语》2013,(9X):175-178
自我东方主义指的是东方世界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言说自身。翻译,作为东方世界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作为不同文化间的桥梁,不可避免的受到自我东方主义现象的影响,成为巩固殖民主义话语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英译本中的典型例证,文章旨在揭示中国译者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探索张爱玲翻译中自我东方主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并就中国译者如何重塑自身文化身份提出三条可行性建议,以期帮助有自我东方主义倾向的中国译者走出困境,找到自己真正的文化根基,在推动中国特色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跨文化的视野,考察了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罗马帝国对东方的陆路和海上丝路贸易开拓发展的历史背景、状况和社会文化影响。罗马帝国早期,征服战争中获得的大量财富、地中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道路与港口的建设、城市化运动过程中境内各地区联系的加强,以及季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为罗马从事远距离的东方贸易准备了条件。古代丝绸之路连接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北非,是路途漫长的东西方商业网络通道,其贸易更多地呈现出商人分段控制的特点。处在西端的罗马帝国虽然曾与东端的中国汉帝国有过直接的商业联系,但它更多地是通过埃及、阿拉伯、印度、帕提亚、中亚等地的商人间接地获得中国的丝绸等商品。罗马帝国与东方多个国家与民族进行的丝路贸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文化影响,它改变了罗马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产生了对丝绸和中国的初步想象;罗马帝国的东方贸易与古代丝绸之路上其他国家的商业活动一起,促进了丝路上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宗教的传播;古代丝绸之路上佩特拉、帕尔米拉等城市作为商业中心在丝路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过,古代丝绸之路上蔓延的传染病也对从事东方贸易的罗马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1904年3月至1908年7月作为“选报”的《东方杂志》的所选报刊种类,通过一番梳理对照,发现这份刊物在其创刊号上的“新出东方杂志简要章程”中宣称的“搜罗宏富”这一特色多被强调,而其“选择精审”的一面则被往往被遮蔽了。在《东方杂志》的实际选报行动中,对于激进报刊的特别偏好与对于诸如《申报》、《新闻报》等大报的相对冷淡等方面都值得正视。可以说,在这份“选报”中所呈现的并非晚清报界的实际景观,而是一个秩序化了的特殊的“选报”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语境中,“东方情调”的审美意义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理论问题。由于审美关系的多元性,“东方情调”必然呈现出多重性的审美意义。在分析以校方情调”为风格特征的艺术作品时,应该看到中国与西方社会在现实基础以及文化关系方面的差异和不同,进而分析对待这些作品的不同的审美态度,还应该分析中西方文化在艺术表达机制方面的区别,具体地说,也就是寓言和“韵”的区别。“韵”是一种以听觉性表达机制为基础的对象化方式,它具有丰富性、和谐性,以及以“远出”来达到交流的辩证属性,由此决定着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义。因此,对“东方情调”的艺术作品不应该简单地作出否定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设想。邓小平真正领会和把握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精神实质 ,他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时代新特点出发 ,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发展为当代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美国学者爱德华·塞义德的《东方学》的分析,剖析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情结。文章指出东方主义在本体论和认知论的关系上是矛盾的,“东方主义”是西方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虚构的一整套关于东方的形象。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必须消解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才能建构新的和谐的东西方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