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美国现代派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nce Stevens)常被人们誉为"诗人的诗人"。本文试从中国美学对诗歌的论述来分析他的早期诗作"观黑鸟的十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喻金芳 《湖南教育》2002,(11):50-51
尝试自读,探究学习导入。今天,让我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去欣赏巴金爷爷所描写的鸟的天堂。(板书课题)自读。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自读。(出示自读提示)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品读。②针对本段提出问题,试着自己解答问题。③熟读本段,争取读出味来。指导。你喜欢哪些句子?哪些段落?把它标记出来,再想一想为什么喜欢?然后反复品读。(教师巡视时相机指导)交流成果,合作学习(一)初步交流师:读了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先与同桌或前后的同学交流一下。(可有序、可变序、可无序进行,教师巡回…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探索了一套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要遵循和坚持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准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探索"接近"真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鸟的天堂》是十一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课,作者是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他用朴实的语言,由美丽的山村写到茂盛、富有生命力的大榕树,再写到名不虚传的“鸟的天堂”这三幅美丽的画卷。  相似文献   

5.
书韵、乐语、童音……老师与孩子们歌唱画眉鸟的歌声充盈着课堂。李秀荣老师在《鸟的天堂》公开课上,依据学情,大胆取舍,另辟蹊径,精心引导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得以迸发,整个课堂充满课改带来的新气息,授者和受者一起欢悦,一起成长。师:(绘声绘色地范读)“  相似文献   

6.
陈静 《文教资料》2014,(23):32-33,50
古老的阿拉伯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而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武器的美国及欧洲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代表。近现代以来,处于不断接触中的东西方文化成为阿拉伯现当代文学的重要话题,其中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长篇小说是陶菲格·哈基姆的小说《东来的鸟》。通过对小说主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可以看出陶菲格·哈基姆作为最先接触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之一,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徘徊和困惑。这种困惑也是早期接触西方文化阿拉伯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  相似文献   

7.
《礼记》记载的居住方式及相应的孝道观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人神共居"的居住方式,人的神灵信仰决定了宅居的空间布局、人们的公共生活和日常实践,引申出"尊宗祭祖"和"生育后代"的孝道观,体现出超验性的特征;其二是"同财共居"的居住方式,宅居和家庭财产都遵循宗法的"亲亲""尊尊"原则,这有利于子女对父母的"孝养",发展出以"敬亲""谏亲"等为内涵的孝道观,呈现出经验性的特征;其三是"异财分居"的居住方式,为此曾子将孝一分为三,扩展了孝道的涵容量。居住方式和"孝道"观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9.
《誓鸟》的确可称得上是张悦然的转型之作,小说在题材的选取、叙述方式的使用及情爱观的表达上都有大胆的反传统突破。虽然小说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已可看出张悦然在尝试冲破传统牢笼的一种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 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做巢、树梢、应接不暇。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3.默读课文 ,理解内容 ,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 ,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4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教学重点 :1.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感受。2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积累、运用语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引题 ,板书…  相似文献   

11.
吴娟 《海外英语》2010,(1):26-27
1.恶作剧 在威尼斯,戴面具恶作剧的传统始于11世纪,男孩们以此装束腧藏身份,向年轻的贵族女子扔鸡蛋。从那时开始,不管受不受欢迎,在这个小镇上它被用于出庭证人掩饰身份,或是一个短暂夜晚个人服饰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1.无燃料驾驶工具 这款造型如同登月器的汽车是由文图瑞公司设计的太阳能/风能电力车。这款车的独特之处在于,短途内可以完全依赖风能和太阳能提供动力。车上装配的风涡轮机,借助风能产生的电能来为电池充电,即使是微风也能让汽车行驶9英里(14.5公里).同时,位于车顶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能可供汽车行驶3~4英里(如果行驶范围超过家边的杂货店,就必须使用充电电池)。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意蕴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基本规定是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基本内涵不仅包括创造并控制人的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及自然生态关系等的全面的社会关系,而且涵括丰富主体的需要结构、提升人的创造能力和促进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等内容,是外在发展与内在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通过解读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本体论与诠释学的关系,可见语言在伽达默尔诠释学中的中心作用。继而通过与海德格尔的语言与诠释学的关系思想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伽达默哲学诠释学理论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自己作为导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体会教而不倦在重情,精而不多去布法,学而不厌为练功.  相似文献   

16.
经过董仲舒改造、揉入各家思想的儒学是汉代的主流思想,它强调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观念直接影响到汉代的艺术创作——追求与"天"的统一;注重时空意识的扩展,自觉将时空意识渗透在创作过程及画面之中;追求艺术与自然相容混。汉代艺术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对后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Learning Professional Ways of Being: Ambiguities of becom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urpose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grams is to prepare aspiring professionals for the challenges of practice within a particular profession. These programs typically seek to ensure the acquisition of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skills, as well as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ir application. While not denying 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this paper reconfigure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s a process of becoming. Learning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involves not only what we know and can do, but also who we are (becoming). It involves integration of knowing, acting, and being in the form of professional ways of being that unfold over time. When a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gram focuses on the acquis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it falls short of facilitating their integration into professional ways of being. In addition, through such a focus on epistemology (or theory of knowing), ontology (or theory of being) is overlooked. This paper explores what it means to develop professional ways of being where the focus is becoming, not simply knowing as an end in itself.  相似文献   

18.
在一种语言文化内部或多种语言文化交际传播的过程中,模因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载体之一,它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语言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和不同的语境、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模因集合体。同时,普遍语用学的原理给模因语言的理解和翻译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9.
对"领导者发展"和"领导力发展"的区分是领导发展研究的重要突破,在校长培训领域,对校长"英雄式"的认识以及领导力发展中的"还原论"形塑了今天以"领导者发展"为主的校长培训模式.本文总结并比较分析了"领导者发展"与"领导力发展"两种理论视角,提出校长培训的理论视角应从培养"英雄式"的校长个人转向到发展学校的整体领导力.  相似文献   

20.
萧红通过她笔下的人物命运,完成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的最终答卷。通过对萧红笔下几种“生命”形态的分析以及与作家萧军,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比较,可以解读作为东北流亡作家群一员的萧红,在体验时代,历史和人生的悲哀的同时,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