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慈欣,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也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第一人.其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的横空出世,第一次将中国科幻带入了世界科幻文学的殿堂,让世界驻足于刘慈欣笔下宏伟辽阔的星际,流连往返于"三体"和当下两个世界,聚焦于文明背后的种种危机,惊叹于中国科幻作家奇特的想象力.通过全面梳理刘慈欣文学创作观念,以求找出刘慈欣文学观与文学实践的独到之处,以进一步引发中国科幻界对作家身份的认知以及对科幻文学归途与指向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科幻小说源自西方,然而幻想小说的萌芽应在中国。中国科幻作家比外国科幻作家更关注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关系。在叙事机制上,西方科幻创作抓住科幻文本迷人之处,它的魅力并非那些“已经得到的知识”,也不是业已形成的“人生观念”或“人文信条”,它的哲学和美学功能远远比这要多得多。中国科幻小说继承了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融化其中有益的成分,借鉴意识形态的风格而独树一帜。以往的理论认为,科幻小说是“以科学幻想为题材的小说”,其实科幻小说描述的不是一种小说,它是“利用科学的创作方法写未来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爱药》是印第安女性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的代表作,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印第安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故事叙说中他们普遍找不到身份认同而产生身份认同焦虑.从文学心理学与文学社会学的视域,用发展心理学的身份认同理论从自我心理、文化、地域、社会等方面去探析新时代印第安人群体在美国社会主流文化大背景下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困境,以期更好地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科幻文学蓬勃发展,从边缘走向主流,成功走出国门登上世界的舞台。其中,有着作家、学者、教育工作者等多重身份的吴岩教授为推动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这一次访谈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首先,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和教学经历,吴教授谈到了中小学科幻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接着,对于科幻文学所展现的一些新的“文学性”吴教授讲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随后,吴教授从世界语境探讨了中国科幻的发展历程;最后,针对提问,吴教授还对如何推动中国科幻文学走向世界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曾几何时,一部《流浪地球》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科幻小说"的概念更是不断地为我们这个缺乏科幻素养的国度带来一次又一次刷新与体验。那么,面对"科幻文学"的苏醒(或崛起),作为语文教师,又该采取何种姿态加以面对呢?结合高考写作的现实情形,结合科幻小说的艺术特性,笔者认为:掌握"超短篇科幻小说"的写作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文学倾向,科幻小说自晚清引进以来就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和任务。晚清科幻小说的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秉承爱国的理念、为民众普及科学知识的责任、抒发对现实不满的同时又在作品中对未来中国充满期许。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延续晚清科幻作家们的写作特点,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个时期的语境和一个时期文学有直接的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文学说什么和怎么说,决定作者以什么身份说话.语境决定修辞,而修辞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言说中的写作身份.语境与写作主体之间的张力决定了各种不同的写作身份和不同的修辞行为.9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在几种话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张力和缝隙中调整了自己的写作身份,寻找了自己的话语空间.综合了“人--女人--个人“这一人的价值与女性性别相统一相协调的女性文学写作身份,为世纪之交的女性文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新的因素,带来了生活的日常化、历史的个人化和城市的女性化,女性文学充满了人间烟火味和语言飞翔的灵气.  相似文献   

8.
潘家铮不仅是一位水利工程界的巨擘,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幻小说家。他一贯主张科幻本土化、贴近生活、具有教育意义,其小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部分还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深入浅出、亦庄亦谐。他的《地球末日记(灵龟劫)》典型地反映了他的创作理念。潘家铮以两院院士的身份写科幻,本身就是对中国科幻小说的极大支持和鼓舞。  相似文献   

9.
借用心理学的身份认同理论来分析以吕红小说《美国情人》为代表的"新移民"华文文学作品,重点探讨作品中主人公在跨文化交流大背景下所产生的认同焦虑与身份迷失。主要采取文本分析法,试图将小说文本放置在更为广阔的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心理学场域下来探讨作品中所展示的女性主人公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主流文化夹缝中的生存困境和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身份认同焦虑原因是文化冲突的不可调和、身份认同焦虑的表现是归属感和幸福感的缺失而身份认同焦虑的出路在于悦纳自己。  相似文献   

10.
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引爆科幻文学研究热点,科幻文学是否仍然是一种类型文学?科幻文学是否开启了一种新的认知模式?任教于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的宋明炜教授多年致力于科幻研究,对此提出了前沿性观点。他认为科幻文学应走出类型文学窠臼,回归文学本身的特性,因为科幻也是我们认识和再现世界的一种方法,而且是对传统现实主义摹仿论的超越,它反映出一种文学本质上的变化。他提出超越二项性的科幻诗学建构,认为科幻作品让我们看见“看不见”的世界,科幻改变人们的世界认知。在此基础上他全面分析了二十一世纪文学与新巴洛克观念的发展关系,提出建构一种面向未来的新巴洛克美学。宋明炜还详细探讨了中国科幻的发展历程、中国科幻与主流文学的密切关系、中国科幻本身就在构建世界文学等问题,认为科幻就是打破等级制和差异性,呈现世界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对“冰山原则”实践的梳理,论述了“冰山原则”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认为“冰山原则”为科幻作品的科学性、幻想性与文学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障碍,又提升了作品的魅力,对新时代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话语理论考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一文本的"话语重构"现象,分别从写作初衷与创作过程中存在的悖论、版本变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动态复杂的生产过程与意识形态氛围对于文学生产的隐蔽控制;进而探讨这一重构现象潜在的主观原因,即丁玲努力寻求自我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身份认同;指出作家既是话语重构的主体,同时也是话语权利的重构对象.  相似文献   

13.
科幻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近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特别是在青少年读者群中,它以一种对科学的前瞻性及对其所产生的各种后果的深刻思考,深深震撼着学生们充满着好奇与期盼的心。特别是99年的高考作文之后,话题作文中的科幻成分大大增加,中学生们对科幻写作的兴趣与日俱增,也出现了不少科幻作品写得非常不错的中学生,例如今年考上南京大学的冯思、赵磊,以及一些在本刊发表过科幻小说的小作者,例如李旻翔、张若水等。在我们欣喜地阅读到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也发现了潜在于这些年轻的创作群体中的不足。为此,本刊记者特别拟定了几个…  相似文献   

14.
"陌生化"理论与科幻文学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是这种类型文学最突出的特征。但是放在世界科幻小说界,中国的科幻小说由于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造成了中国科幻小说一直以来对民族国家复兴和发展的焦虑,因而很难仅仅做单纯的科学幻想。而且中国的科幻小说作家们也很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将自己设定为英美科幻文学中一种"陌生化"的存在。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选用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作为分析的文本,来探讨其陌生化叙事下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星河 《课外生活》2021,(1):92-95
1912年,科幻小说《失落的世界》问世。这部作品讲述了一支探险队在南美搜寻史前生物的故事--那里居然生活着一群恐龙和诸多早已灭绝的生物。故事情节紧张而精彩,格外引人入胜。后来本书的主人公查林杰教授又在作者其他一些科幻作品中反复出现,形成一套系列科幻作品。而这位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柯南·道尔---对,就是那位塑造了大侦探“歇洛克·福尔摩斯”形象的柯南·道尔。只是大多数人不知道,他除了迷恋侦探小说,还创作了29部脍炙人口的科幻小说。  相似文献   

16.
论科幻小说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幻小说的概念处于混乱的状态。这种混乱主要起源于门类的跨越性和写作的实验性。在分析了科幻小说4个主要定义族类之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包含6因素的科幻概念,这6个因素是文学状态、探索特征、科学内含、认知方式、审美因素和警世因素。  相似文献   

17.
吴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科幻与创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科幻小说作家。创作各类科学文艺作品30余部,其中长篇科幻小说2部,中短篇小说集5部,主编和翻译文集3部、科幻理论专著15部。一些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和意大利文出版。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开设科幻文学理论研究、中西科幻的比较研究、科幻名著选读等研究生课程。  相似文献   

18.
明灯 《新作文》2013,(11):10-13
理想·工程师加科幻作家刘慈欣出生在"文革"期间的山西阳泉,幸运的是小时候,他在父亲的一个大箱子里翻到了很多书;更幸运的是,里面有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对科幻的热爱,就从翻开那本书的一刻开始。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那么几年,刘慈欣和无数年轻人一起当上了"狂热的科幻迷"。他记得当时的科幻文学是被主流文学承认的,甚至《人民文学》杂志都曾把最佳文学奖颁给科幻作品。而从20  相似文献   

19.
探究科幻小说汉译英翻译方法与技巧,寻找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符合外国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逻辑文法,帮助国外读者理解并接受中国式科幻理念,是中国科幻文学翻译的重中之重。通过分析《北京折叠》英译本,发现在翻译中国科幻文学时,应适度归化,并重视异化,以在保留中国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使译文便于国外读者阅读和理解,以便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促进中国科幻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科幻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文类是缺失的,在西学东渐中,科幻文学这一文类开始在中国扎根,由于"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加之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特殊语境,使得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呈现出与西方科幻文学截然不同的特点,它突出地呈现在中国当代影视文学作品中,具有"中国式变奏"意味,可以将其归纳为杂糅性、衍生性、泛道德性、抒情传统、科学观念陈旧性、价值逆反性、现实指涉性,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揭示其内在逻辑,这将有利于对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扬弃,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科幻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