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2019年8月沃格林毕生之作的真正核心,以秩序问题为线索,串联起"政治观念"的兴衰沉浮"沃格林将最复杂的哲学反思与最具洞察力的历史探询融为一体,把认知、理解、存在的开放性以及洞见的深度结合起来,并由此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历史哲学家。"沃格林以15年时间,创作了史料丰富、创见迭出的八卷本《政治观念史稿》,全面揭示了西方政治观念的历史脉络,证明了在以虚无主义而告终的"精神反叛"之后,我们如何能够不通过教条而重获实在。  相似文献   

2.
自然正当是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沃格林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正当概念的分析指出.它与存在运动和神密不可分,也是对由神所创造的宇宙的秩序的分有;它通过明智落实于人的具体行动中,就表现为一种社会的正当秩序。  相似文献   

3.
李强 《政治思想史》2021,(1):1-45,198
沃格林的《政治观念史稿》以政治观念的“唤启”功能为出发点,将观念史和政治史融为一体,探索西方文明几千年的演变路径。全书以宏大的叙事方式,通过分析希腊化时期“精神的瓦解”、基督教兴起与西方政治秩序的构建、中世纪神圣帝国秩序,以及宗教改革以来现代性的兴起及其危机,提供了西方文明共同体形成、发展、内外变迁及衰落的全景分析。这不是一部通常意义的政治观念史著作,它是关于西方政治秩序演变的历史分析,是一位杰出思想家对西方文明如何导致现代性以及如何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哲学诊断。  相似文献   

4.
为恰当理解施米特的政治概念及其道德严肃性,文章首先指出了施米特和毛泽东对于政治的不同理解;其次论证了施米特的政治概念背离了霍布斯政治哲学的文明精神;再次,经由施特劳斯说明了施米特对政治的肯定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道德生活的肯定;再其次,文章引入并且反思了胡伊青加对施米特的批评;最后,解释了施米特的"现实教育"原则及其与席勒"审美教育"原则之间的理论关系,及其在思考政治思想史和政治秩序问题上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哲学中能从政治事物的理解延伸至真理学说的重要比喻。它对于理解整个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的追求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虽然海德格尔表面上对政治和伦理维度有所拒斥,但他的"洞穴比喻"解读打开了理解政治事物与哲学真理关系的新视野。海德格尔的"存在真理"观提供出一种对话理性的模式,为抵抗后现代主义洪流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仁"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其思想的核心范畴,"仁"字最先可能并不是由儒家提出,但却为儒家所吸收、改造和弘扬.只有理解了"仁"的历史起源和最初含义,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儒家特别强调必须款待他人、厚爱他人,进而泛爱万物."仁"是人性的本质特征,"仁学"的核心是讲爱人,"仁"是人的哲学升华,可称为人学哲学.作为"仁者爱人,泛爱众"的理念、万物一体的超越意识和生生不已于一体的儒家"仁爱",虽产生于过去.但由于它包含着一些恒古长新的内容,因而具有其内在的思想魅力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30周年带来的学界评估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处于因国家学科政策主导带来的他律状态。按照现代社会科学哲学设定的学科知识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应该具备经验科学、意义理解和实践批判三重维度。以经验科学审视,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存在着"宏大理论"和"抽象经验主义"两种极端现象;西方社会科学哲学关于实证主义与诠释学的论辩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应该既追求客观真理性,又要遵循意义理解的诠释学规范;现代社会科学应该在经验科学和意义理解基础上生成实践批判维度,而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离此规范尚有差距。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教师可以从儒家哲学中寻求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路。以"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为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从三个方面论述儒家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示。首先,"立乎其大者",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问题;其次,从德性之乐阐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再次,从"天人合一"引申到整体性思维。  相似文献   

9.
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将西方传统哲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单一的理性范围之外,将人文研究纳入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人、符号、文化是理解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的三个重要维度,卡西尔用"人是符号的动物"取代了"人是理性的动物".文化符号是功能、形式和意义,人的本性体现在创造文化符号的过程中,只有在创造文化符号的过程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文化的核心是自由.语言、神话、宗教、艺术、诗歌、历史、科学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文化符号共同构建了人类精神的理想家园.  相似文献   

10.
新唯物主义自诞生以来,产生了对其哲学实质的许多不同理解,但这些理解都尚欠准确。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在于科学的人本唯物主义。人及其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的对象、"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立脚点、实践观以及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最高目标这四方面的客观物质性、人本地位和科学性证明了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就是科学的人本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宜宾学院学报》2019,(8):11-19
萧先生根本的学术追求,是通过掘发船山哲学所代表的中国哲学早期启蒙的现代价值,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源头活水,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其船山哲学研究依此方得其恰切理解。萧先生促进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现代化的努力,与现代新儒家经由"返本开新"以焕发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从而在新的时代担负其新的使命,二者可谓殊途同归。比较萧先生与现代新儒家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具体途径的不同看法,反思其中的异同和所以异同的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事业颇有启发,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创新哲学和史学理论,经过十多年的思考和酝酿,安克施密特精心构建了一套旨在超越叙述主义的"历史经验"理论。"历史经验"是反再现主义的,它排斥语言和叙事,先于主客二分。对安克施密特来说,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历史经验形式是"崇高的历史经验"。"崇高"与"创伤"紧密相连,"创伤"可以被看作是"崇高"在心理学上的对应物,而"崇高"则可以被看作是"创伤"在哲学上的对应物。由于"历史经验"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特征,它已经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批评。但是,我们不妨谨慎地预期,"经验"概念如果不能独立构筑一个新的史学理论范式,起码也会成为新范式或新话语中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正>所谓"体悟课堂",就是让学生在哲学课堂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进而理解、领会和运用哲学道理。笔者试结合《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等实践构建体悟课堂,让哲学真正成为"爱智之学",实现课堂教学变革,促进学生智慧生长。一、构建时评课堂,把哲理评出来国内外重大时政是政治课堂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可利用政治课堂或者校本课程组织开展时事讲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逻辑学与法哲学、先验哲学与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黑格尔研究中最深刻的问题之一。黑格尔政治哲学最突出的特色是对政治问题所作的"概念式理解",这种特殊方法预设了黑格尔先验哲学与其政治哲学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具体表现在:黑格尔逻辑学所揭示的"精神高于自然"、"普遍性高于特殊性"以及"概念与实在的同一性"诸原则,构成了黑格尔在法哲学中所展开的个人权利批判、市民社会批判和对政治的伦理性理解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们对metaphysics的理解已经远远背离了其"后物理学""元物理学"的本义,在今天,"形而上学"完全被异化为一个极具政治色彩的词语;但是作为一种哲学思维品质,metaphysics恰恰是中国人所缺乏的。在中国,这种缺乏导致了一种哲学元素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我们对metaphysics的正确理解,已经日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舍勒的哲学人类学是内在于现代人本主义和文化哲学的重要理论形态。在哲学研究气质上,舍勒哲学人类学超越了乐观与悲观的两极对立。蕴涵着深刻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特征;在人的研究的思路上,开创了对人的存在的本体论观照的新视野、存在论研究的新领域并确立了新的哲学研究范式——人类学范式;在哲学史的发展中,克服了传统哲学对于人的片面理解,以科学与形而上学相结合的方法论超越了传统哲学方法论的片面性,并对整个现代西方哲学进程产生了总体影响;同时也为所有关于人的科学奠定了基础。而舍勒哲学人类学的局限则体现在缺乏前后一致的方法论和缺乏实践维度的观照。  相似文献   

17.
理解与解释的关系是人类科学活动的基本关系。作为理解、解释与意义的哲学理论,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具有合理性:符合哲学的本性和世界哲学的发展趋势,是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的实现,并且预示着一种新的科学解释观的出现;同时这种研究又是可能的;哲学解释学的本体认谢使之超越了传统解释学对科学解释与人文科学解释所做的对立性解释,其理论表现出来的主观性倾向也将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的引入而得到克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把自己在社会历史观中的革命变革所创立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伟大变革,但又没有离开人类哲学思想的根基.在这一根基上,"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是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变革的"阿基米德点",既是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观根本变革的标志,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根本旨意所在;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一切旧哲学的根本超越,也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学运动历来被人们解读成新文学"自由"与"解放"的时代象征,然而仅就小说创作的艺术想象力而言,其实它不是走向了"自由"或"解放",而是走向"规范"与"束缚"。中国传统小说那种超越现实生活真实、超越科学逻辑思维的自由想象力受到了全面排弃,而被新文学作家所极力推崇的西方现代文学,其非理性的艺术想象也在中国失去了被理解和被接受的合理土壤。小说创作的艺术想象力被严格束缚在现实逻辑、科学常识和社会意识之下,最终又影响到了五四新小说对于生活本质的深度把握和对艺术审美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文化中有关宗教、神学与哲学的关系,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主张宗教信仰高于思辨理性,因此理性的哲学应为神学服务;另一种主张理性是审判一切的最终法官,以理性为准则的哲学启蒙宗教信仰。我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在人生的实践中,信念是实践的出发点和动力,人总是相信了什么才去行动,而当遇到了问题时又质疑原先的信念,并根据经验确立新的信念。拿这种人生实践的观点去看待信仰与理解的关系,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信仰导致理解"或"理解启蒙信仰"。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们总是处于"信仰寻求理解"和"理解开导信仰"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