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剥削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作为前提的。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使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开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资本家使劳动日延长到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从而无偿地占有了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因为在工资上的表现是: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是有酬的,好像资本家没有剥削工人。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揭明了这种假像,并进一步证实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  相似文献   

2.
高一《思想政治》教材第二、四、六课讲到: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其中劳动者为维持生活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是必要劳动,在必要劳动之外耗费的劳动就是剩余劳动。那么,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下的剩余劳动,有无根本区别呢?如果有,这种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我以为,根本区别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 首先,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以剩余价值的形式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它反映的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资本家榨取的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3.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因此,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不管它是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还是超额剩余价值。这一点学术界的看法无疑是一致的。然而,在这个一致的基础上,关于超额剩余价值的具体来源问题,学术界有着不同看法,其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超额剩余价值是本企业通过变换劳动条件,运用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4.
经济理论界对剩余价值的传统定义是:“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卜」“雇佣工人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即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是剩余劳动的产物。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这些定义虽然文字表述各异,但其共同点都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但近年来,上述传统定义…  相似文献   

5.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在自已的著作中,特别是早期著作中,使用过异化概念。马克思使用异化概念是用来描写和揭露私有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对抗性社会关系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财富却为资本家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财富的占有以至劳动本身都“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讲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是从四方面表述的:第一,工人跟自己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工人生产越多,工人本身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越失去控制自己产品的力量;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了工人贫困的异己力量。第二,之所以会产生劳动者与产品的异化关系,在于生产过程本身包含了这种异化的关系。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参加生产是被迫的,这种劳动本身对工人说来,也成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第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直接等于维持生存的手段,就把工人降为一般动  相似文献   

6.
所谓异化就是异己化,是指某一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分化出与自己敌对的东西这一特殊现象.在《资本论》一卷马克思仅仅在谈到资本积累时用了异化或劳动异化的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础和起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正因为这样,在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还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前,劳动者"他自己的劳动就同他相异化而为资本家所占有,并入资本中了,所以在过程中这种劳动不断物化在别人的产品中."(《马恩全集》23卷,626页)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  相似文献   

7.
荣兆梓 《教学与研究》2004,46(10):65-69
资本能够迫使劳动者提供剩余劳动并且无偿占有之,再通过资本的流通过程使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得以实现。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区别在于所有制。公有资本克服了资本关系中两大阶级的对立,消灭了资本对劳动的阶级剥削,但却不可能同时消灭由现代生产力特征所决定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不可能避免社会利益以外在强制方式迫使劳动者个人把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之外。恰恰相反,公有资本不过是这种强制性剩余价值生产的特殊形式和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8.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一目中大多这样写道:商业店员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补偿商业资本家为购买商业店员劳动力所垫付的资本,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实现的剩余价值,以商业利润形式归商业资本家占有。我认为,这种表述欠准确,商业店员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只有一部分转化为商业利润,还有一部分则要用来补偿除店员工资以外的纯粹流通费用。  相似文献   

9.
宋涛  顾海良 《科技文萃》2004,(9):104-109
94.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资本家在劳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商品以后,就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它.劳动者为了把自己的劳动表现在商品上,必须首先把它表现在使用价值中,表现在能满足某种需要的物中;因而劳动力的使用过程首先就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虽然劳动力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是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的,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进行的,但是,这并不改变生产使用价值这一过程的一般性质.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值仍然由C,V,M三部分构成,但有自己的特点,商品的价值仍然是劳动的活动是造的,凡生产经营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被社会承认的活动劳动创造价值;其他各种生产要素是过去劳动的凝结,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必备条件,但不创造价值,商品价值的分配与价值的创造没有直接联系,只有在生产经营要素以资本形式投入生产经营过程的条件下,才能参与价值的分配。  相似文献   

11.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对工人阶级剥削的结果。但是,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息和地租时,就模糊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并产生了这样一种假象:似乎雇佣工人的劳动只创造自己的工资,而利润(或利息)和地租则是由资本(即生产资料)和土地各自生产出来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功绩在于试图透过经济现象的外表。寻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他们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并由此揭示了利润、利息和地租不过是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增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就为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所代替。庸俗经济学家抛弃了科学地认识资本  相似文献   

12.
通过扩展劳动外延而将用户消费活动纳入“数字劳动”范畴,或简单否认用户消费活动的劳动属性,抑或认为一切“数字劳动”均具有生产性,都不是认识“数字劳动”生产性问题的正确路径。我们有必要运用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对此进行更细致的剖析。基于马克思对生产劳动一般(生产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和表现出生产性的非生产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但构成占有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的区分,可以得知:用户消费活动虽然构成数字资本的增殖条件,但不是劳动(从而不是生产劳动);投入流通领域的数字劳动是表现出生产性的非生产劳动;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参与物质生产的数字劳动是生产劳动。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批判地理解数字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值仍然由C、V、M三部分构成,但有自己的特点。商品的价值仍然是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的,凡生产经营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被社会承认的活劳动都创造价值;其他各种生产要素是过去劳动的凝结,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必备条件,但不创造价值。商品价值的分配与价值的创造没有直接联系,只有在生产经营要素以资本形式投入生产经营过程的条件下,才能参与价值的分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工人阶级健康问题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革命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切入点.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肆意侵蚀和吞噬工人生命和健康,迫使工人生命和健康状况长期处于极度恶化状态.在资本家工厂里,工人普遍患上一种或几种疾病,工人患病人数、患病率和患病死亡率不断上升.想尽一切办法和使用一切手段实现资本增值是资本家的唯一使命.无限占有工人剩余劳动,迫使工人从事过度劳动和有害劳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工人生命和健康不断被侵蚀和吞噬的过程,牺牲工人生命和健康换来资本增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奥秘.只有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工人阶级才能从根本上获得健康人权,人类社会才能真正形成人人健康的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工人阶级健康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鲜明标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道义制高点,明确指示了健康中国建设和行动的推进方向,科学预示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之道,正确提示了非公企业健康权问题的分析立场.  相似文献   

15.
奈格里和哈特认为,生产性劳动在后工业时代发生了从马克思时代的物质劳动向"非物质劳动"或"生命政治生产"的转化,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效应.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不再是劳动时间,取而代之的是"共同性"成为价值衡量的"质"的标准;相应地,无偿占有共同性成为资本剥削的主要形式,"诸众"成为资本剥削的主要对象.他们由此提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劳动观中蕴含着精深的休闲观点,他在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的批判中彰显了休闲的重要性。资本家对工人劳动的剥削就是对工人休闲的剥夺,工人无闲与资本家有闲之间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只有在彻底扬弃了异化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够实现普遍有闲。  相似文献   

17.
情感消费成为当前消费社会中的重要社会现象,具体表现为商品消费的情感逻辑和情感劳动的消费逻辑。从本质上来看,情感消费是资本操纵和利用情感实现增殖的过程,情感的资本化和资本的情感化是其根本逻辑。情感被资本所裹挟,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资本又通过制造虚假情感和情感的生产来实现逐利。从后果上来看,情感消费容易引发情感异化、劳动异化和消费异化等状况。为此,必须要首先规制和引导情感消费中资本逻辑的演绎机制,同时要促进民众情感的理性化表达和真善美发展,还要科学认识情感劳动创造价值的维度并加以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流行的剩余价值定义均称,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的所有者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从此定义看,剩余价值这个范畴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它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第二,它是被资本的所有者占有的价值;因而,第三,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范畴。 可是,这种认识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论述。的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再指出过,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是被资本的所有者无偿占有的。但这些论述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指出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资本也是劳动,异化的劳动,因此能够支配劳动.并推动劳动的发展。资本是劳动的异化.资本家是劳动者的异化。我们不仅要看到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而且要看到资本与劳动的统一。资本在劳动中产生,必将在劳动发展中灭亡。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且是资本与劳动矛盾的内在根据.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实质是劳动自身的矛盾。劳动自身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商品竞争的实质是劳动的竞争。资本既是劳动竞争的产物,资本也是劳动竞争的动力之一,否认劳动的矛盾和竞争也就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我们要真正认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利用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不纯粹是社会主义性质,还有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不能根据有没有财产和财产多少,把社会成员划分为剥削和劳动,社会主义劳动也存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由于资本的存在,剩余劳动也表现为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的占有并非都是剥削。市场竞争的结果,平等的劳动权力并非都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并不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也是生产劳动,但是,只生产使用价值而不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是非生产性的。弄清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否背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键,是要分清价值创造、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