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健 《上海教育》2022,(13):56-57
<正>发挥高校教育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扶贫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指导下,2020年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布:“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2.
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1]”。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年、决胜年。民办四川天一学院在精准扶贫中应该履行社会职责,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在近几年来的精准扶贫中,摸索出了产业扶贫、精准资助、扶贫就创业等建立机制和制度,助力精准扶贫联系点巩固精准扶贫成果,逐步实现向乡村振兴过渡。  相似文献   

3.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与绝对贫困相比,解决相对贫困更加强调提高贫困户的发展能力,这要求我国的职业技能扶贫必须进入常态化、制度化和长效化的发展轨道。然而,当前职业技能扶贫存在政策措施落实缺乏精准系统性、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阻碍了职业技能扶贫的发展。建议制订长期职业技能扶贫计划,通过构建精准化、系统化、长效化的培训制度,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效能。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农村精准扶贫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责任与要求和阶段性工作任务的重大决策,并在现阶段发挥了促进新农村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加快贫困农村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大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的力度、提高深度贫困户的抗风险能力、加速贫困地区农村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依然存在贫困农村空巢家庭难扶持、农村基层利益冲突难平衡、农村可持续反贫困待加强等问题,因此仍有必要从精准教育、精准发展、精准参与、精准协调、精准保障五个子系统方面构建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生态系统,以深化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推动农村走上可持续精准脱贫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也是当下汇集各种愿望、诉求的现实目标。地方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到的优势,乡村振兴也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创造了契机、延展了育人平台。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器,在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中责无旁贷。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发挥优势原则、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原则、分类施策原则和发展导向原则,实现因地制宜与挖掘农民潜力的统一。加大教育扶持力度,发挥教育先导作用;找准农户需求与地方高校优势结合点,提高“三农”“造血”能力;建立农民参与和受益机制,保障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加大相对贫困大学生精准帮扶力度,减除他们学习生活与就业压力,是共同富裕进程中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扶贫是助力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渠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粤北职业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对贫困对象识别不精准、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毕业生返乡意愿淡薄等实践困境。鉴于此,粤北职业教育应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有针对性地施策;精准设置布局专业,匹配地方产业;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壮大扶贫工作队伍;建立返乡引导机制,增强毕业生的返乡意愿。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扶贫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的现实选择,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扶贫对象贫困程度测量与认定模糊、扶贫措施与扶贫对象需求相脱节、多元协同主体缺失等困境,文章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结合乡村振兴总要求,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协同扶贫治理体系,提出了职业教育扶贫实施路径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需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将防止返贫和可持续性精准帮扶作为重中之重。职业教育可持续性精准帮扶,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参与相对贫困治理的核心内容。在可持续性精准帮扶视角下,通过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深度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贯穿脱贫个体一生的永续发展等四个方面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可持续性精准帮扶的新定位,深入剖析职业教育精准帮扶的可持续性面临因教直接返贫、因教间接返贫和因教隐性返贫的困境,从构建柔性化的资助体系、提升就业质量、强化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等三个层面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可持续性精准帮扶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之年。我国当前的教育扶贫政策表现出价值取向更加公平正义、覆盖领域愈加全面、扶持对象更为精准聚焦、体系构建不断立体延拓、工作机制融合多元主体等特点。针对"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多维贫困突出等问题,考虑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我国应制定常规化、制度化的教育扶贫政策体系,实施综合性教育扶贫措施,建构教育扶贫共同体,开展教育扶贫政策评估,强化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衔接。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从中国扶贫理论演进看,形成了“经产政教”联盟扶贫模式。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则需要针对技术相对落后带来的返贫问题,以技术创新联盟方式推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产生。其联盟逻辑在于:地方政府、转型本科高职学院和企业、技术培训者,都有着将新技术转化为乡村振兴生产力的内在需求;关键是依托技术创新支撑,实现四大联盟主体合作共赢,由此形成“政研产训”伞状四维联盟结构。粤东西北地区的扶贫和乡村振兴实践表明:在省市政府统筹规划下,转型本科高职学院形成支撑乡村振兴的技术创新平台和培训支撑点,实施专业对口的“政研产训”联盟;借助省政府主导的市(区)外援性结对式扶贫,本科高职院校以科技小院嵌入乡村产业链,是技术创新联盟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教育精准扶贫是新时期脱贫攻坚中“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重要举措。文章围绕扶教师之贫、扶学生之贫、扶家长(贫困群众)之贫三个层面,从信息化助力的视角讨论了面向乡村学校教师提能、学生保学、家长(贫困群众)再教育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乡村教师提能,利用大数据精准施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家长(贫困群众)接受再教育的路径、方法与策略。在后扶贫时期乡村振兴衔接中仍有值得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作为拔除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的作用。同时,教育扶贫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保障。立足于秦巴深度贫困山区两河口镇的教育扶贫实践,分析教育扶贫实施过程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并提出破解路径。研究发现,该地区通过控辍保学、精准资助、结对帮扶、职教帮扶四大教育扶贫措施进行"造血式扶贫",提升人力资本开发,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但教育扶贫也面临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与扶贫效益不明显、教育精准扶贫瞄准偏离与政策悬浮、教育扶贫主体单一化与扶贫客体被动性的困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厚植人力资本,增加教育投入供给、构建教育精准扶持治理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多方扶贫主体参与的教育扶贫格局,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模式。在精准扶贫基本方略指引下,中国贫困治理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中国贫困底数大,脱贫攻坚还面临着多元帮扶主体角色定位不清、力量分散,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脱贫成效巩固难等问题。未来要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优化脱贫攻坚路径,就必须从"多元主体"的视角出发,激发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整合多元帮扶主体力量与资源,构建基于内生发展的科学帮扶机制。  相似文献   

14.
打好脱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人口的贫困和返贫问题,是魏县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重要战役,也是贫困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该文以河北省魏县作为研究对象,在对魏县精准扶贫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四个方面分析了魏县在开展扶贫工作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魏县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对策,探索出一些具有创新性和示范带动效应的扶贫措施。  相似文献   

15.
百年党史就是一部百年贫困治理史,党的贫困治理经历了扶贫探索、救济式扶贫、制度化扶贫和精准扶贫阶段的实践历程。在贫困治理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强化党的组织保证、强调顶层设计与贫困治理制度、构建多元化主体协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贫困治理的历史性成就。展望未来,贫困治理工作由“治理贫困”转向“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探索新机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6.
2015年以来,在国家及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通过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推进,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效果,多年来贫困程度居高不下的问题得以改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特别突出"教育扶贫",这一重要举措必然为燕山-太行山连片区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文章以燕山-太行山连片区为背景,针对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进行探析,为进一步理清职业教育扶贫路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国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经过了从救济式到开发式的区域扶贫阶段,从全面覆盖到对口支援的攻坚扶贫阶段,多方面、多主体、多方式的联动扶贫阶段和区域精准与个体精准相结合的精准扶贫阶段。在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以相对贫困为治理对象、以城乡统筹为治理机制和以多维贫困为治理方向。故在后脱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中职业教育的职能定位为:精准聚焦相对贫困主体、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和注重精神贫困治理。  相似文献   

18.
缓解相对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缓解相对贫困首先需要识别相对贫困群体、测算相对贫困发生率,并对易返贫致贫的原因进行剖析。文章依据2021年“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状况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包含收入、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生活水平、家庭财务等6个维度共9个指标的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对广西农村居民相对贫困状况进行多维测算,并进一步通过分解因素得出主要的致贫原因。结果表明:单一维度相对贫困主要集中发生在收入、生活水平、家庭负债与教育等维度,在健康、社会保障维度中相对贫困问题并不突出;多维度下测算表明,在适用临界值水平下,2021年广西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在13.23%~26.58%,相对贫困深度在6.9%~12.09%;相对贫困致贫因素的分解结果表明,家庭人均年收入低、无法使用移动设备连接互联网与受教育程度较低是广西农村居民相对贫困的致贫因素,三者贡献度达80%以上。该研究结果对地方政府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先天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劣势,导致其在城市中的脱贫能力较差,阻碍了其经济、身份及心理融入,并逐渐沦为城市边缘群体。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补偿性及发展性功能,通过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扩充社会关系网络及增强城市文化认同感来帮助农民工消除物质、能力及精神贫困。基于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显著作用,需要精准分析农民工实际需求,协同多方力量完善扶贫治理与监督机制,优化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供给,提升扶贫合力以及保障扶贫效能。  相似文献   

20.
2019年10月,世界银行提出“学习贫困”的概念,设定了到2030年将学习贫困率减半的目标,并给出了较为具体完整的行动方案。消除“学习贫困”项目得到了世界多国政府的积极响应,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取得了较快进展。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教育脱贫也将进入以高质量、深耕式、多主体为特征的后扶贫时代。世界银行消除“学习贫困”的新理念和新做法,对继续做好我国教育扶贫工作、以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